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古代为医佳话:世之良医比良相 多少良医无战功

发布:2015-8-2 11:15:59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善医人者,多见生死。

  善治国者,多见兴亡。

  医人者,祛病强身,治国者,兴利除弊。天下之理,是相通的。

  当医生 医生之利民堪比良相

  好多名士的志向里,除了治国安邦,也有做一位很好的医生。

  比如著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者范仲淹。

  《友渔斋医话》记载了范仲淹一段求卜问卦的故事。当然,这是他没有得志的时候。

  “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日得相位乎?不许。复祷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昔之志也。”

  这一次祈祷无疑是失败的。他先是问卜能不能做一位良相,没有求到自己心仪的卦签,退而求其次,他又问自己能否做一位良医,还是没有如愿,这让范仲淹很是郁闷。他觉得,治国安邦是读书人一大理想,如果这不能实现,行医施药同样能福泽黎民,这两样工作都不能做,大丈夫的志向其实就无法实现了。

  当然也有人对此表示不理解。宰相和医生,这地位也差太多了。可范文正公说:“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欲救物,故无弃物……既相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生,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

  这里记载的最后几句话,并非范文正公原创,乃三国时期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著述。张仲景在其中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这和范文正公表述的是一个意思。

  从古至今,医者都是治病救人的善德之业。在缺医少药的三国时期,张仲景是一位很传奇的人物,他身为长沙太守,却常常在大堂上为人看病,久而久之,就传下来一个“坐堂大夫”的名头。现如今挂着各种“堂”为名号的医馆药房,都应该给张太守焚香纳贡才是。

  《国语·晋语》中记载一个故事:春秋时秦国医生医和受邀请去为晋平公看病。做完了检查后,医和对晋国大夫说:“平公的病,是惑于女色所致,如此下去,晋国必亡。”

  有人表示疑问:“医生也管国家的事情吗?”医和答道:“上医医国,其次医人。固医官也。”

  你看,医生同学们总是自信满满的,因为,道理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论名医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病家眼里的好医生,和医生眼里的好医生,并不一样。

  在病人的心目中,诊断准确,药到病除的医生就是好医生,越是处理疑难杂症多的医生越是好医生。

  不过,古代的名医对此并不完全认同,他们有自己的评判,很多铮铮之言,至今发人深思。

  以下这个故事没有见于正史,却在多处有记录。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间,而名出闻于诸侯。”

  魏文王问扁鹊:“你家兄弟三个,谁的医道最高?”扁鹊答:“我大哥医术最高。因为他能在病没形成的时候就防,不让病因成病,到头来他的名气也就限制在家里。我二哥好一点,他能在人小病的时候就治疗,不使其发展成大病,结果呢,他在我们那条街上有些名气。我自己呢,没我大哥、二哥看病的本领高,都是等到人成了大病时大用药、用大药,但是普通人不懂啊,他们都以为是我的本事大,所以我的名气最大。

  越是小的病,治疗完了病人越没有太深的感觉,觉得你就这么一小下子,能有多大本事。那些治大病的才是名医,很多人有这个看法。

  见于正史编入课本的《扁鹊见蔡桓公》,我们都不陌生。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这一段都还熟悉吧。但结果呢?在疾病并不严重的时候发现了,但病人蔡桓公自己不认同,认为扁鹊是骗子。等到病入膏肓的时候,蔡桓公才想起寻医问药,但可惜,扁鹊此时也只能“逃秦矣”。

  可惜的是,扁鹊的俩哥哥并不出名。有人说他俩一个叫扁鸿一个叫扁鹄,那是附会“燕雀焉知鸿鹄之志”之意,但扁鹊其实叫秦越人啊,所以这俩名字纯粹就是瞎扯了。

  唐朝名医孙思邈在《黄帝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孙子兵法·形篇》中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说的是用兵的道理,这和看病有相通之效。在《曹选》中说的更直接:“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

  只可惜啊,这么认为的人还是少啊。人们更喜欢看到每个人忙忙活活,每件事都轰轰烈烈,春风化雨的事很重要,但不讨喜啊。

  说诊疗 上医有治与不治

  名医修成不易。《礼记·曲礼》中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你看看,病人选择一位医生,眼光也是很高的。医家修得三世,才换取患者的信任愿意服他开的药,所以,名医都珍惜患者的生命,更珍惜自己的名誉。

  所有名医,都有自己的为与不为,有自己的治与不治。说到底,求医问药,是病人解决自己的病痛,是对病人自己负责,医生的责任,只是在可掌握的技术范围内最大程度地与疾病做斗争,但为了治疗你的病让医生搭上全部身家性命,那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自古至今,医疗都是医生和患者互相配合互相合作的过程,那些一味把所有责任和风险都交给医生的患者,其实是不明智的。

  那些极容易成为医闹的患者,自然就被医生排除在诊疗对象之外。

  说回神医扁鹊,就有著名的六不治:“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不讲理的,心疼钱的,太讲究吃穿挑剔的,器官衰竭的,体质太弱的,宁信邪术不信医的——扁鹊神医说,这六种人,别惹他们。

  信任是医生和患者之间最重要的桥梁。无论求医还是施治,医患双方都是基于诚实原则互相交流的。医生诚实面对患者,对诊疗的过程和预后进行明确地告知,患者也诚实地面对医生,对自己的疾患言无不尽,这样的互相配合,才能让治疗过程顺利进行。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所著的《东坡杂记》中,记载有这样的情节:“士大夫多秘所患,以验医能否,使索病于冥漠之中。”为了“考验”医生的医术,有意不将真实病情说出来。这给医生的诊断设置了极大的困难,很多疾病即是这样被误诊的。这种诊疗环境,也逼迫很多医生采用玄虚之学的手法,在看病的时候只能保留一些神乎其神的手法和说法,诊治之前铁口直断一些似是而非的情况,先镇住病人,才能取得宽松的诊疗气氛。这种尴尬情景,实在是无奈得很。

  用隐瞒病情来试探医生,后果会是怎样呢?清朝的周亮工曾在《书影》中说:“不告医者以得病之由,令其暗中摸索,取死之道也。”

  不信任医生,用隐瞒的方法试探,把医生引入黑暗的胡同,最后倒霉的肯定是患者啊。

  (孙文华)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