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海源阁:一人致力万人受惠 四代藏书百代流芳

发布:2015-3-23 8:07:55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杨以增画像。道光二年,他以第八十三名获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后任陕甘总督、江南河道总督。

道光二年,杨以增以第八十三名获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的“成绩单”。

海源阁庭院内的石刻。

  海源阁,是聊城人心目中的文化图腾。它静静地躺在鲁西北这片土地上,曾经名扬海内,也曾遭遇劫难。历史跌跌撞撞走来,海源阁也失却了往日风采,仅仅作为一种时代记忆,成了聊城的地标。

  手指轻触,即可阅读——数字时代的我们,已经无法想象充箱盈架、汗牛充栋是怎样一种盛况,更无法想象摊书傲百城是怎样的一种气魄。

  (本版图片由记者封国栋拍摄)

  藏书甲天下

  庭院满书香

  海源阁藏书近四千种、二十八万余卷,改变了我国古代藏书中心偏于东南一隅的局面,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湖州陆氏“皕宋楼”、杭州丁氏“八千卷楼”,并称清代四大藏书楼。

  做到这一切的,是聊城杨家。

  杨家,是聊城名门望族。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与文学院教授丁延峰,曾对清代聊城杨氏藏书世家进行过系统研究。杨氏一族,以军功起家,终因藏书名扬海内外。

  时间倒退回清道光二十年(1840),那一年是农历庚子年,因为一场由鸦片而起的战争,成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年,在远离战端的北方,一座方方正正的古城、聊城城内西南隅的杨家,一座藏书楼拔地而起。

  新事物的出现,看似偶然的背后,常常蕴含着一定的必然性。在孕育出孔孟诸圣的山东,藏书也是悠久的传统。杨家由生于1768年的杨兆煜开始,即重藏书。他曾收藏了宋本《仪礼郑注》十七卷、《归有光等评点欧阳文忠文抄》四册等珍贵藏书,由此发端,聊城杨家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藏书甲天下,庭院满书香。

  楼下祭祀先人

  楼上专藏佳椠

  杨以增,一个聊城人熟悉的名字。道光二年,他以第八十三名获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后任陕甘总督、江南河道总督。

  杨以增官声颇佳,与林则徐等交好,在各地为官,得到了不少珍贵书籍。1840年,杨以增把自己宅院内的第三进院落东跨院,建起了家祠。他为了实现父亲杨兆煜的遗愿,在其父藏书处“厚遗堂”、书斋“袖海庐”的基础上,修建了“海源阁”。楼下祭祀先人,楼上专藏宋元佳椠。

  《学记》中有“先河后海”之语,蕴含着兼收并蓄、溯流追源之意。也正因此,海源阁藏书以经、史为主,重视四经四史的收藏,而名其室曰“四经四史斋”。

  今天的海源阁,系1992年重建。单檐歇山顶南向楼房,面阔五间,上下两层。资料照片显示,藏书楼上层中间门额上悬挂“海源阁”阳文匾额一方,为杨以增亲书,额后有杨以增自题跋语。据海源阁工作人员介绍,此匾如今珍藏在省图书馆,海源阁有复制品展览。

  四代藏书终散佚

  墙里开花墙外香

  由杨兆煜开始,经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杨承训四代人努力,海源阁藏书日渐丰富。然而,如同它所在的这个“老大帝国”一样,海源阁也终于走到了中国近代,这座古老的藏书楼,开始了自己新的历险。

  杨氏藏书首次遭难,是在太平军席卷南中国的咸丰十一年。那一年,捻军兵马沿着运河一路,将杨氏位于肥城的陶南山馆大肆劫掠,藏书焚失近半,宋元珍本受损严重,尤以经部为多,损失当有四五万卷。

  民国以来,海源阁初为匪劫,继遭兵燹。1929年7月10日,河北馆陶土匪王金发进入聊城,海源阁帖片、册页、字画损失大半。1930年,王冠军等土匪入聊城,肆意劫掠杨氏藏书,损毁变卖,计损失经部十分之七,史部十分之四,子部十分之四,集部十分之三,宋元版完全损失。

  海源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天海源阁的藏书,多散落在山东省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和台湾等地,聊城已经没有海源阁藏古籍善本。

  “海源阁在海外的知名度,要比国内还要大。”海源阁图书馆办公室主任告诉记者。在日本、韩国等地,学者对于海源阁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源阁也逐渐为更多人所仰慕。

  (记者 封国栋 任君峰 通讯员 于法生)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