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放假购物走亲访友 中秋节少了传统味

发布:2014-9-9 10:21:38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作为中国传统团圆节,它始于唐朝初年,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秋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中秋节的节味儿越来越淡了,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除了走亲访友,它几乎成了一个普通的节假日。

  现状   放假购物走亲访友 传统节日味儿淡了

  “关于中秋节,我并没有什么很深的记忆。”25岁的市民小何说,在她的记忆里,每到中秋节,除了跟着父母走亲访友,便是一大家人在一起吃个饭,“不像过年一样有放鞭炮之类的特别仪式,所以在我的印象中,中秋节并不是一个很重要很隆重的节日。”

  小何说,自从工作以后,这些年对中秋节最关心的便是单位放不放假。“只要放假就会觉得很开心,就跟五一、十一差不多,再就是所有商场都会搞促销活动,是购物的好机会。”小何说,“除此之外,就是跟爷爷和姥爷两家的亲戚一起吃饭,不过也不限定于节日当晚,哪天大家都有空,就哪天吃,而且都是吃午饭,晚上在家看看电视,很少会有看月亮的雅兴。”

  对于结婚两年的姜先生来说,过中秋节跟过年差不多,因为都要走亲戚送礼物。“一年就这两个节日需要串门儿,长辈都在身边,每家都不能落下,至少要走五六家亲戚,每家都得小二百,过个节一千块钱打不住,这俩节对我来说都差不多,都挺让人发愁的。”

  42岁的张女士表示,现在过节完全没有自己小时候的感觉了。“记得小时候,我过节都会到奶奶家,奶奶家有个院子,吃完饭家人会到院子里玩耍赏月,院子里种着石榴树、枣树之类的,都刚好是成熟的时间,哥哥、弟弟爬到树上去摘,我们坐在马扎上看看月亮,大人坐在一起聊天,伴着秋风,十分惬意,”张女士说,“现在就算吃饭也聚不齐了,吃了饭在家看电视,或者出门散散步,跟平时没什么两样。”

  传统   中秋起源于祭月 不少老人仍沿袭“圆月”的习俗

  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那么先人们都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呢?

  聊城市民协副秘书长、东昌府区政协文史研究员高文广说,祭月是我国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而中秋节便源自于先人的祭月活动。《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描述了我国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唐太宗贞观年间已出现‘中秋节’一词。在继承先朝祭月礼仪的同时,中秋节的活动内容因为唐朝自由、浪漫的精神气质而日益丰富起来,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明皇夜游月宫等神话相继出现,中秋节俗得到充分发挥和演进。”

  “而在民间,至今仍留有‘圆月’的习俗,圆月时各家各户都要摆上香案,香案摆上月饼水果、点心等物品, 最传统的方式是全家轮流参拜月亮,参拜完后,由当家主妇切开象征团圆的月饼。切的人要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块数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高文广说。

  “不过现在参拜月亮这个仪式已经没有了,在聊城当地,有不少老人还保留着‘圆月’这个风俗,在小院里摆上供品,从前过中秋节都是全家在院子里一边赏月一边吃饭,如今大家都搬进楼房,亲人们也分散在各地,聚在一起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仪式感越来越弱,只剩下吃月饼、走亲访友这些风俗了。”

  盘点   通宵玩耍吟诗作对 还有赏灯放灯的习俗

  聊城大学民俗研究所所长张宪昌教授介绍说,聊城最早是个移民城市,是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迁徙至此,京杭大运河由此经过,南北文化交流较多,本地的风俗也受到各地的影响。

  从史料来看,在宋朝期间,在中秋节的前几天,街道上就已弥漫着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会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酒店会大量引进新鲜的美酒,市人都争相购买。晚上人们登楼赏月,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上热闹非凡,一直到第二天天明。即使是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物,来欢度中秋。“现在中秋节市场上虽然也是一片红火,但是气氛已经没那么浓烈了。”

  从前,在过中秋的时候,还有赏灯的风俗。由于过中秋节多是以家庭为单位,所以当时赏灯和玩灯都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在北方则有放天灯的记载,也就是孔明灯,用纸扎成,里面点上蜡烛,热气上腾,灯就会升到高空中。此外,还有儿童手提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而且从前赏月的时候,文人骚客也都会吟诗作赋,让这个节日变得更加浪漫唯美。”张宪昌说,现今流传的许多诗词歌赋,不少都是古代文人在赏月时所做。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李商隐的《嫦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观点   习俗随社会变化是必然 或有新的习俗取而代之

  随着时代变迁,如今很多传统习俗都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拾起传统习俗,留住节日的“传统味儿”呢?

  高文广认为,这些民俗的消逝属于正常的社会现象。“民俗需要继承,但也需要有发展,社会环境会发生变化,民俗内容也会随之变化,有些保留下来,有些被人遗忘,这都是自然的。”高文广说,“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习惯随之变化,民俗的内容也一定会变。中秋传统民俗的消失,并不是人们有意为之,而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社会各界关于保护民俗的呼吁固然重要,但对于老百姓来说,更多的应是顺其自然。”

  “从前社会上人们的生活方式、居住方式都不一样,家里有院子,亲戚都住在一个村上,相聚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各种仪式性的东西完成起来比较方便。如今大家都住进了楼房,亲人可能散居在天南海北,相聚就没那么容易了,并且现在的人们生活压力大,也很少有闲情逸致去做一些仪式化的东西,”高文广说,“既然传统习俗已经不适应社会,也没必要强行留住它,肯定会有更适应这个节日的新习俗出现,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记者 郭坦)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