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东阿七旬老太骨灰撒入黄河

发布:2014-7-26 11:38:32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21日那天,天儿热得出奇,天气预报显示当天的最高气温是38℃,即便有风吹过,还是明显感觉到热气燎人。

  这一天,东阿县铜城街道办事处朱集村的老付,又像往常那样坐在邻居墙角下乘凉,只不过,从此以后,那个他特制的“软座”上,再也没有了老伴的身影。

  老付今年64岁,长他6岁的老伴刚过世没几天,但对老付而言,这短短几天的日子,他感觉好像过了好几年——他想念风雨相伴几十年的老伴,寝食难安。几天前,老伴头七忌日的时候,老付去了黄河岸那处撒下老伴骨灰的地方,带去了她最爱吃的甜瓜和一些衣物,就那样,老付面向黄河,跟老伴说了会儿话。

  他眼中的老伴,思想先进通情达理

  料理完老伴的后事,孩子们离家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后,老付一个人待在家里,看着老伴那张放大的彩色照片,心一下子空了。

  如今,院子里他亲手种植的甜瓜长势很好,这是老伴最喜欢吃的东西,每年,他都会在小院里载下几棵,只为让她吃着自家的东西放心。

  “今年,她还没来得及吃上一个瓜,人就走了。”老付不时低下头,喃喃自语。

  老伴去世后,老付还是愿意背个马扎,锁门出去,到胡同里坐上一会儿。这是老伴2003年患脑出血以后,他们养成的生活习惯。

  老付的邻居说,一年四季中,只要天气允许,老付都背着板凳,搀扶着老伴,在胡同里走来走去,这样只是为让落下后遗症的老伴,活动一下肢体。

  最初,因为家境困苦、兄弟众多,老付是作为上门女婿入赘女方家的。老付说,这事,考验他的勇气,更考验老伴的思想和心胸。

  在那个年代,能同意父母为自己招个上门女婿的女子,在老付看来,她绝对算得上思想先进,颇具勇气。

  现在提及老伴在世时的种种,老付心里仍然还是感激。

  身为长子的老付,虽入赘女家,但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无法解决时,最终还是落到他这里。一连几年,他为祖父母、父母料理后事,然后,又是一连几年,张罗着给两个弟弟娶妻,让他们各自成家立业。

  当然,这些事情中,无论哪件事,都离不了一些必要的花费,而无论老付从家里拿多少钱帮助自家老人和兄弟,老伴都没有任何怨言和不解。

  在老付眼里,曾经身为教师的老伴非常通情达理,也正因为如此,他照顾生病十余年的她,同样没有丝毫烦躁和怨气。

  同时,也正因为两人彼此真心相待,在老伴离世之后,老付依然会在一日三餐时摆放她的餐具,这是一种习惯,更像是约定了一生的不离不弃。

  后辈力挺丧葬新风尚,两位老人达成默契

  在老伴的父母相继去世后,十年前,老付将户籍迁回自己的村子,也就是如今他所生活的东阿县铜城街道办事处朱集村。

  老付有两个儿子,让他为之骄傲的是,现如今,两个儿子都高校毕业,并且分别在威海和东营安家立业,各有都有自己的事业。老付说,儿子能够成才,大多是老伴教子有方的结果。

  如今,老伴已然离世,家中只留下老付一人。等到秋天收了院子里种的花生之后,他也打算离开家,履行之前跟朋友的约定,到朋友的物流公司帮帮忙。

  老付说,明年他心情平复以后,会选择去小儿子工作的城市东营,他决定在那里打发剩下的时光,更为关键的是,他打算百年之后,也将骨灰撒入黄河,他相信,早晚有一天,他可以和老伴以另外一种方式再见。

  事实上,老付的这个心愿,长子付清(化名)早就知晓,就连这一次将母亲的骨灰撒入黄河,最早也是付清有意无意间提及过的殡葬方式。

  付清大学毕业后,选择在威海工作,而弟弟则选择留在东营。老付的邻居说,这兄弟两人都非常优秀,而这离不开其父母的品质、习惯与处事态度的引导。

  付清说,最近两年来,威海官方时常不定期举行集体活动,活动中,逝者骨灰可免费实施海葬。作为比较有本地特色的殡葬形式,海葬也是近年来威海大力推广、城市居民备为推崇的绿色殡葬方式。

  见惯了这种绿色环保的殡葬方式,付清开始对传统入土为安的丧葬方式有了不同意见,其他暂不多言,就单说是传统丧葬仪式中的占用耕林、乱埋乱葬现象,将会浪费多少有限的土地资源。

  2010年的一次回家探亲,聊天过程中,付清对父母提及威海每年海葬的种种,其实,这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实则蕴藏着无限深意。

  或许正是那次聊天,让老付和老伴有了另外一种默契——百年之后,将骨灰撒入黄河,死人原本不该跟活人抢地。

  在黄河“17号码头”,他将老伴骨灰撒入黄河

  从2003年到去世,老付的老伴整整被病痛折磨了11年,当然,这其间被折腾的还有老付和孩子们。

  但是,老付和儿子显然没把老伴当成负担,相反,他们都将更多的关爱给了她。如果说,将老伴的骨灰撒入黄河是外人所说的“薄葬”,那么,孩子们对母亲又同时做到了厚养。

  老付说,老伴离世前再次入院,是因为脑出血复发,这一次,她在医院监护室待了28天,在转到重症病房28天之后,也就是7月13日下午3时,因病情突然恶化离世。

  他说,因为先前没有任何先兆和思想准备,老伴离世时,儿子们都还在工作岗位。等接到母亲离世的消息后,两兄弟和各自的家属才赶了回来。

  老付说,他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在跟老伴遗体告别时,付清跪倒在地号啕大哭的情景,他听得出来那里面的伤心和悔意。

  说起儿子对他们老俩口的孝心,老付说,这十里八村,难得有人像俩儿子那样对父母用心,当然,也难得有人家像他们这样互相敬重、相爱相亲。

  7月14日,老伴去世第二天,老付说,虽然没有来得及细细商量,但一家人对如何料理后事的问题上都心照不宣。

  然后,14日下午,在对老伴的遗体进行火化后,老付带着家人来到离家5里路的黄河边上,这是他早就选好的“17号码头”。

  说是“17号码头”,其实就是一处用石头砌成的石坝,“我看了好几处地方,就这里风水极佳”。

  见两个儿子心情激动,老付害怕他们近身黄河撒骨灰时出现意外,因此,最终是老付将老伴的骨灰,一点点撒入黄河。

  老付说,撒骨灰的那个地方,他早已经深深地记在了心里,他说,每逢老伴的忌日,只要他还在家,他都会去看看她,跟她说说话,因为那里,是老伴新的安居之地。

  ■相关新闻

  全国多地发海葬补贴 聊城暂未有相关政策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甚至在山东省内的多个地方,都开始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完善“惠民殡葬”政策,甚至发放补贴鼓励文明生态安葬。

  据了解,随着国家殡葬改革的推进,很多公益环保绿色的殡葬方式逐渐被大家接受。为鼓励生态安葬方式,诸如广州、浙江、沈阳、济南、青岛、威海等地,都出台相关补贴政策,鼓励海葬等生态安葬方式,其中,浙江海葬补贴高达8000元。

  24日,记者就此采访聊城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时获悉,我市一直倡导现代殡葬文化理念,同时也在鼓励绿色殡葬、生态殡葬。

  该工作人员同时表示,他们也曾接到过有关河葬等生态安葬方式的咨询电话,对此,民政部门是非常赞同也是积极提倡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目前我市尚未对河葬等生态安葬方式,出台相关补贴政策。

  ■记者手记

  只要心有惦念逝者就得安息

  21日去老付家采访时,他所在的村子中,有户村民家里正为家人办理丧事。远远看过去,车停了一地,人站了数排。

  老付说,他刚刚为这位乡亲随了份子,而全村像他这样随份子的村民,还有许多许多。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将老伴的骨灰撒入黄河,老付和儿子也会和这位村民一样,为让亲人入土为安,不得不去毁坏一些长势喜人的庄稼,占据一片本就有限的耕地。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顾虑”,老付和孩子们才会效仿威海等地的做法,选择了这样一种绿色殡葬方式。

  当然,在物质文明条件并不发达的乡村,虽谓为绿色殡葬方式,但老付一家人选择的、不同寻常的丧葬方式,意料之中地被嘲笑、被非议。

  有人说,办丧事不高吹唢呐,不撒纸钱,不放鞭炮,不设灵堂,不让子孙披麻戴孝,这事闻所未闻,这是成心不让逝者安息;

  也有人说,别人办次葬礼需要花上三万两万,他家只花上三千两千,这就是舍下了脸面,却舍不得花钱;可能还有人说的更多。

  不过,让老付感到安慰的是,也有不少村民跟他说,这种方式又省地,还省钱,最重要的是,不需要子孙后代在所谓的礼节面前苦不堪言,这样挺好。

  老付说,别人的非议他无暇顾及,别人的想法他也无法更改,他只知道,死人,原本就不应该再跟活人抢地。他说,看着那一片片毁坏的庄稼,他针扎一般心疼。

  老伴去世后,回家清理东西时,老付才发现,儿子出差从全国各地给他们寄来的高档补品,很多已经过期。老付知道,不管别人怎样议论,他心里清楚明白,儿子对他们的孝道,让很多同龄人无法企及。

  诚然,不管是什么样的丧葬方式,只要在心里常怀敬意和惦念,逝者便可得到安息。

  (记者 赵艳君)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