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让创业激情竞相奔涌———写在本报“二次创业十问”系列长篇评论结束之际

发布:2013-11-7 16:22:17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开展“实施二次创业、贡献跨越赶超”活动,事关聊城东融西借、跨越赶超的发展大局,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在“二次创业”活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之际,《聊城日报》精心策划了“二次创业十问” 系列长篇评论,期望能更好地发挥党报的旗帜引领作用,为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企业加压鼓劲,为聊城跨越赶超大局加油助力。报道相继推出后,为广大读者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10月31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峰海专门给聊城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总编辑高文举打来电话,对《聊城日报》重点推出的系列长篇评论《二次创业十问》给予充分肯定,提出表扬,认为该组评论紧扣全市的工作重心,立意深刻,论述充分,形式新颖,配合及时,意义重大,有力地配合了全市企业“二次创业”活动的开展。林峰海书记希望《聊城日报》继续认真搞好全市企业“二次创业”活动的宣传,推动东融西借、跨越超越取得更大成绩。

  我市社会各界人士认为,“二次创业十问”系列长篇评论视野开阔、气势宏大,内涵丰富、饱含激情,把准了发展脉搏,切中了症结所在,读后令人振奋、发人深省,充分体现了《聊城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二次创业”,是当前聊城的必然选择,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义无反顾地抓紧抓好。全市上下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干苦干、真抓实干,真正让创业激情在鲁西大地竞相奔涌。

  “十问”,问掉了疑惑

  “我们过去常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现在的情况是‘标兵’越来越远,完全意义上的‘追兵’已经没有了。”“企业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我们不奋起直追,很有可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落在后面,甚至被市场所淘汰”…… 针对当前一些企业和个人对是否有必要开展“二次创业”的疑惑,“二次创业十问”系列长篇评论深入分析形势、明确摆出问题、介绍成功典型,进一步消除了疑惑、统一了思想、祛除了杂音。

  “现在企业的发展稳稳当当,盈利是比较可观,就这样维持下去岂不是更好?”不可否认,在当前我市一些企业当中,存在着“守摊子”、“过太平日子”的思想,对“二次创业”并不积极。“看了《聊城日报》推出的‘二次创业十问’系列长篇评论,感觉心里敞亮了,干劲更大了。”日前,我市一家小型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对系列长篇评论中提到的林峰海书记对企业“二次创业”重要性的比喻印象深刻。“在同一片树林里生长的树木,先长起来的树木会抢占生长的空间,等树冠将阳光完全遮挡住后,新栽的树苗就很难再生长。企业的发展也一样,如果不能尽快在行业内长成参天大树,再想迅速发展就很困难。”该位企业负责人表示,林峰海书记的比喻贴切生动、内涵深刻,让他理解了“二次创业”对企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心中的疑虑也烟消云散了。

  在以企业为主体的“二次创业”中,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该做些什么?“以前认为‘二次创业’主要是企业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现在才认识到,‘二次创业’事关每个聊城人的切身利益,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周先生告诉记者,系列长篇评论用大量的事例和论述向我们证明,开展“二次创业”不仅是企业自身的事情,更是各级各部门和全市人民的共同责任,只有充分调动起全市上下的积极性,才能为“二次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作为一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当前要做的就是扎实做好本职工作,积极为企业和群众搞好服务,用实际行动为“二次创业”贡献一份力量。

  “十问”,问清了方向

  “二次创业”不是简单地扩大生产、扩张规模,而是以“转调创”为方向,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以提高质量效益为目的,以加大优质高效投入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合资合作为手段,在现有起点上再出发、在现有家业上再创业。系列长篇评论围绕“二次创业”的内涵、理念等作了深度解读,问清了方向。

  当前,聊城企业已经走到了亟待转变的重要关口。系列长篇评论多次对我市企业面临的形势作了深入剖析:“虽然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了一定规模,但进入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还比较少;传统产业有品牌、营销优势,但产品的科技含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企业普遍存在科技水平低、装备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能耗排放高等问题,特别是我们的企业家对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资本运作特别是直接融资、加强自主创新等问题的认识不足”……许多读者表示,这些问题,在当前我市企业和企业家中确实存在,《聊城日报》系列长篇评论问得及时、抓得准确,直接切中了要害、抓住了关键。

  问题就摆在那里,该如何解决?系列长篇评论从加强科技创新、注重人才引进培养、开展直接融资等多方面进行了回答。如在科技创新方面,企业应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与国内外科研院所联合等措施,积极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资金杠杆,加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支持企业争创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以及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商标。在解决融资难方面,鼓励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股权托管交易等方式从市场上直接融资;市级财政通过政策补贴、财政贴息的方式,鼓励现有融资平台帮助企业解决临时资金困难……

  既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有克服问题的成功典型。系列长篇评论向读者介绍了许多企业破解难题的成功案例,如济宁如意集团长年专注于纺织主业,形成了从棉田、牧场到毛纺、棉纺、服装、印染、家纺的垂直产业链条,占世界顶级奢侈品服装面料20%的市场份额,年产西装1000万套;烟台南山集团不仅拥有两家上市公司,还拥有独立的财务公司,与国开行合作设立了南山村镇银行,为企业融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有问题,有解决办法,有成功典型,让读者在阅读文章的同时明晰了“二次创业”的正确方向。

  “十问”,问出了路子

  发展的路途不会一帆风顺,逆境面前,我们能不能有所作为,敢不敢闯出一条新路子?这是“二次创业”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围绕“二次创业”的实现途径,系列长篇评论进行了深入分析,问出了路子。

  “机遇”,是系列长篇评论中多次出现的一个词汇,因为能不能抓紧抓好机遇,是企业“二次创业”乃至全市“跨越赶超”能否成功的关键。系列长篇评论对当聊城面临的机遇进行了全方位分析:从外部看,聊城被纳入中原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一区一圈一带”三大战略版图,一跃成为国家和全省重点区域发展战略的叠加区;从内部看,聊城经济基础持续提升,干部群众人心思上,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正逐步得到解决,发展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系列长篇评论提出,要抢抓机遇,必须抛弃‘等靠要’的思想,主动作为、全力争取,扎实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情。道理虽然浅显,但却发人深省。”一位读者在来电中说。

  “只有一个又一个项目不断竣工投产,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只有一批又一批项目不断竣工投产,聊城才能实现跨越赶超。”系列长篇评论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项目问题,指出要把项目建设作为“二次创业”的“牛鼻子”, 做到“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始终保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拼抢劲头。许多读者表示,对报道中提到的猎人、猎狗和兔子的故事印象深刻。“用一个生动的故事,道出了态度问题对工作结果的决定性影响。在‘二次创业’中,我们必须全力以赴,而不是尽力而为。”

  “注重用数字说话、用实事服人、用故事讲道理,而不是生硬的说教。《聊城日报》推出的系列长篇评论语言生动、构思精巧,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论,又有鞭辟入里的剖析;既把握全局,又解剖麻雀,有很强可读性和导向性。”读者们对系列长篇评论给予了高度评价。

  “十问”,问出了精气神

  做任何事,最宝贵的是精气神。“二次创业”,需要不服输的精神,不气馁的韧劲,不低头的勇气。“二次创业十问” 系列长篇评论,问出了干劲,问出了精气神。

  “只有敢想,才能敢干,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系列长篇评论多次提到了“敢不敢”的问题:“敢想,就是敢于和先进比;敢干,就是看准了的事情马上就干。具备了敢想敢干这个基础,聊城企业就一定能够实现超越同行的目标。”读者们表示,敢想敢干,是实施“二次创业”的基础,也是当前我们实现跨越赶超所急需的。经过多年发展,聊城大地上成长起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可以说,聊城的基础并不比别人差,在某些领域甚至还占据优势,别人能够做到的,我们也一样能够做到。聊城人应该把自卑感丢在脑后,树立干大事、创大业的观念,有了这种精气神,何愁不能跨越赶超!

  此外,读者们对系列长篇评论中提到的“三种精神”印象深刻。“‘钉子’精神,要求我们凝神聚力、心无旁骛,全身心地钻进‘二次创业’中去;‘老黄牛’精神,要求我们有持之以恒的干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勤勤垦垦、埋头苦干;‘千里马’精神,要求我们放开胆子、迈开步子,先人一步、快马加鞭。”读者们说,只要具备了这三种精神,“二次创业”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达到预期效果。

(记者 曹天伟)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