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运河岸边话风雨

发布:2013-8-2 13:47:08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穿越聊城的大运河曾经流淌不息,给我们带来了古桥纵横、河埠林立、古屋比邻、商铺连绵的繁华和辉煌;也曾经在河底淤泥的干裂中,在古房、古桥悄然坍塌中,城镇的历史记忆、文化的传统底片逐渐残缺,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深深爱着保存文明密码的文化遗产,同样我们也悲痛于这些遗产正在成为记忆中的碎片,让我们在大运河的风雨中找寻那曾经流失的文化血液。

  水路二百里遗珠璀璨

  聊城,就是因运河而兴的一座城市,作为古代会通河的一部分,大运河聊城段穿过阳谷县、东昌府区、临清市,全长97.5公里,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为当时运河沿线九大商埠之一。

  “金七级,银阿城,铁打的周店”、“南有苏杭,北有临张”……,这是当年人们对京杭大运河沿岸著名商埠的表述。元明清时期,大运河一直是南粮北运以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漕运的兴盛,为聊城带来的不仅是数百年的经济繁荣,还积淀下了丰厚的运河文化遗产。

  沿着运河慢慢走去,在岸边柳条的轻抚下,耳中仿佛传来当时的繁盛喧闹声。七级码头、阿城闸、运河钞关、鳌头矶……,我市运河沿线保留比较完整的船闸、码头、桥梁、文物保护单位等遗址就多达30余处,是研究运河开凿、营建、调度、营运的重要遗存,也是运河漕运发达的重要实物见证;山陕会馆、舍利宝塔、清真寺等这些古民居、古城镇、古街巷等,也都是研究各时代建筑艺术、漕运历史、运河沿岸城市的形成发展、明清城市的经济文化尤其是市井文化、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形态等的重要实物资料。

  作为京杭大运河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聊城段就有5段河道,30处文物遗产点列入其中,成为运河文化遗产中璀璨的明珠。

  沧桑七百年文化不泯

  “一条手巾织的新,上织新年迎新春。乾隆乘船北京去,文武百官随后跟。两条手巾织的长,运粮河上运粮忙。江北的焦枣往南运,江南的大米过长江……”一段沧桑的运河行船号给我们带来了遥远的记忆。

  东昌、张秋的木版年画,运河号子,运河秧歌、东昌雕刻葫芦,临清贡砖技艺、临清时调等等都是因为运河的开通、交通的便利发展壮大,发扬传承下来。文化遗产是一方精神宝藏,更是一个古老民族的美好记忆。千年古运河,泛舟水悠悠。大运河不但带来了繁华的城镇,还滋养了聊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一首首被遗落的音符,散落在聊城古运河两岸的乡间草莽,等我们把它们谱写出美妙的乐章。

  然而,随着大运河功能的减退和部分河段的干涸,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文化一元化趋势的冲击下,运河两岸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如何更好地保护大运河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些祖先们创造并赠与我们的宝贵财富能够继续传承下去,牵动着运河两岸人民的心,更关系到大运河的文化命脉。我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挖掘、整理、研究、保护和开发,现如今,我市已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省级非遗33项、市级非遗137项、县级非遗456项。

  踯躅跨世纪枯木逢春

  自清朝末年漕运开始受阻,河道开始断流,运河沿岸的各城镇也开始萧条,再也看不到“水路要津,船舻云集,轮蹄纷沓”的情景。

  对我们来说,大运河是正在使用的线性活态的文化遗产。“老树发新芽,枯木又逢春”。作为贯穿聊城的“玉带”,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运河古迹,传承大运河的文化精神,我市着眼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结合“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建设,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处理好运河保护利用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把潜在的文化影响力转变为现实的城市竞争力,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延续历史文脉,弘扬传统文化,把大运河的魅力展现给大家,真正使大运河成为一条文化带、旅游带、经济带。

(记者 夏旭光)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