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莘县雷庄冯氏:五百年一门忠孝

发布:2015-5-13 10:03:40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雷庄村冯氏后人查看家族族谱资料

  莘县柿子园镇雷庄村,有670多人,其中冯氏为第一大姓,达350多人。

  明朝永乐年间,冯氏先祖迁到该村,繁衍至今500多年。在这里,冯氏从十二世开始,家族变得非常富裕。富裕后,冯氏坚守忠孝仁义的家风,演绎了很多佳话。

  冯丕显,每到春节前,便安排人站到房顶看看,哪户家的烟筒没冒烟,说明哪户贫困至极。他便派人送去粮食。其被人送“忠正廉明”匾额。冯丕温,人称冯善人。母亲去世后,他在坟地守孝,以筐背土,为慈母堆积数层楼高的巨坟,被数县乡民联合送“纯孝格天”匾额。冯峻五,中国农工民主党最早期的党员之一,1933年底在震惊中外的“福建事变”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

  ……

  5月9日,莘县柿子园镇雷庄村冯氏族人冯宗旺、冯庆元、冯贺木、冯爱功,向记者讲述了冯氏先辈的事迹。

  家族转机:

  十二世祖置八顷良田

  开启家族富贵路

  冯氏在雷庄村的发展历史,如今已完整。在动乱年代,前八世先祖的族谱资料丢失。所以,雷庄村冯氏族谱是从九世先祖开始的。

  历史上,冯氏在雷庄村是大户人家,拥有的良田以顷计算。据传说,冯氏最辉煌时,路人离开雷庄村走出7公里,一问得知,路旁的农田仍是“雷庄冯家的”。

  当然,当时冯氏家族的农田并不是连绵不断的,应是分散片状分布的。

  据族谱资料记载,冯氏家族的转机,是从十二世祖冯伯玉开始,且具有传奇色彩。冯伯玉娶当时的朝城县甄庄人李氏为妻。传说,一日李氏回娘家,在树荫下做针线活,一条小蛇钻了出来,向她爬去。李氏非常害怕,急忙跑回家,将这一情况告诉了母亲。其母称,这会不会是“粮食精”啊?据母亲的指令,李氏第二天又来到那个树荫下,那条小蛇又朝她爬来。这次,李氏没有拒绝,没有惊恐,而是将盛放针线的筐放到地上,让这条小蛇爬了进去。随后,李氏端着这个针线筐回到雷庄村,将“粮食精”请到了家里。当年,丈夫冯伯玉置八顷多良田,成为大户人家。村人都说,冯伯玉一家得到了天助。

  这个故事虽是传说,但冯氏从此人丁兴旺却是事实,高官巨商、仁义志士辈出。后代大都知礼节重孝道,成为誉满一方的名人。

  人情练达:

  十三世祖热心肠

  常自备钱物化人纠纷

  冯伯玉的次子冯作雨,用现在的话讲,是个黑白两道通吃的人物。

  有了父辈的基业,冯作雨衣食富足。他有个爱好:管闲事。村民之间有了矛盾纠纷,他总喜欢调解。但调解纠纷,很难让双方都满意。如果纠纷因为财产而起,哪一方不满意,他便会拿出自家的钱物给予补偿,以平息矛盾。

  据说有一次,当地土匪断粮了,无奈之下,将冯作雨用轿子抬到集市上,土匪跪倒一片,请求给些吃的。此后不久,冯作雨便派人给土匪送去一车小米。在外人看来,他这是助纣为虐,但他是怀着一颗慈悲心,帮扶每一个弱者。

  当时,冯作雨还担任里长,管辖若干个村庄,职位大体相当于现在的管区。其去世后,时任朝城县县令亲往吊唁,还被外地人送“闾里经事”的匾额,赞誉其调解乡亲纠纷的热心行为。

  好善乐施:

  十五世祖吩咐管家

  见穷人偷粮则装睡

  冯尽忠,为雷庄村冯氏第十四世,也任里长。他孝行闻于乡里,友善达于四方,被人赠送“孝友齐美”的匾额。

  冯尽忠有三个儿子,其中长子为冯丕显。此人乐善好施,备受称颂。

  据族谱记载,冯丕显在朝城县管钱粮。当时,他组织开办了一个钱铺,发放的钱帖(类似于今天的支票)在全县通用。冯丕显有两顷良田,非常富足,但其非常仁慈。据说,他每到年关,便命令子孙到房顶看看哪户人家的烟筒没有冒烟。没有冒烟的人家,肯定是贫穷至极。每每这时,他便吩咐子孙给送去柴米油盐,以让对方一家老小过个年。

  当时,贫困人家遇到饥荒年景,或青黄不接之时,便外出乞讨。每一户乞讨的,临行前便会得到冯丕显的资助:三升米面、一锅窝窝头。

  另外,他吩咐看护庄园的人,发现来偷窃的穷人,要假装看不到,“凡穷乏不能自存者来取,则假寐,任取所需”。在他看来,穷人偷一点粮食,便能活命。

  他还常对人说:“偷吃窃穿不为丑,黑人坏人(意为诋毁别人)方为恶。人不偷不窃则无以自存,吾不忍视其冻馁待毙也!”

  因为好善乐施,为人大度,冯丕显被人送“忠正廉明”的匾额。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土改运动中,冯丕显虽是地主,但得到村人的善待,没人去批斗他。

  尽孝楷模:

  冯善人墓前守孝三年

  以筐背土堆巨坟

  冯丕温,也是雷庄村冯氏第十五世族人,后被成为冯善人。其以善行闻名乡里。

  现在,雷庄村西边有一条路叫禹范路,历史上这条路便是原朝城县到范县的必经之路。当时,这里有一座庙,十里八乡来祈福的人很多。庙前有一口水井。每到炎夏,冯丕温便守于水井前,用陶罐打水,供行人解渴。

  冯丕温不仅行善,还非常孝顺。1926年,当时的朝城县、范县(今莘县古城)、观城县、阳谷县、寿张县、濮县、南乐县、郓城县8县的贤达名流,联合为其送“纯孝格天”的匾额。原来,母亲去世后,他庐墓三年,以筐背土,为亲人堆起一个巨坟,高如巨楼。如今,这个巨坟仍在,虽历经剥蚀,尚有两米多高。

  冯丕温虽结婚,但无后代。其善行传颂乡里,后人均称冯善人,以至于忘记了其真名。

  另外,雷庄村冯氏第十六世族人冯峻五,曾留学苏联,是中国农工民主党最早期的党员,成立之初即加入“临委会”,曾相继在北京、济南、寿光、枣庄等地组织工人运动。

  1933年2月,冯峻五曾致函请宋庆龄、蔡元培出面积极营救被捕的革命志士。1933年11月,冯峻五加入李济深领导的“福建人民革命政府”,提出“抗日反蒋 ”的口号,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公开决裂,把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

  1933年底,蒋介石调集大军进攻福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福建事变”,冯峻五在“福建事变”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

  目前,冯峻五的女儿仍然在世。

  在战争年代,雷庄村冯氏族人中,很多人参加革命,或踊跃参军,保家卫国。其中,第十七世族人冯宗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他为人老实本分,在部队时,名字被战友改为冯忠实,转业后任曾任浙江省馨安县工业科科长。后因出身地主家庭,冯宗世被迫回乡,但因其做人善良,而得到村人的善待,于1990年因病去世。

(记者 林志彬)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