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小镇张秋的春与冬:运河贯穿数百年兴衰

发布:2015-2-10 14:25:23  来源:齐鲁晚报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张秋镇上的陈家旧宅。

  明清时期乡镇不应有城隍庙,但旧时张秋“无郡邑之名,而有郡邑之政焉”,因此在镇子西北一隅建了座城隍庙,数百年后的今天,却已破败不堪。

  有顺口溜云:“一望阿城六七级,再过景阳四五坡,东昌府南运河侧,北京景德泊一锅。”

  话说这商贾之渡,必有繁盛之埠,史上京杭运河经流城中的古渡口——聊城张秋镇便是其中之一。武松在景阳冈打过虎,蒲松龄来此骑过毛驴,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笔赞张秋是闻名遐迩的“山东三镇”之一。

  而今日的张秋已不复当年,盛世时的口碑只在历史中回味,数百年兴衰,都随一条运河缓缓而去。

  向北可称小北京,向南堪比小苏州

  今天的张秋主街是一条柏油路,两侧是仿古街。旧时张秋古镇绝非此等景象。相传宋元年间,张秋镇原称“景德镇”,与江西瓷都齐名。

  据说明清之时,张秋人口已达百万,与聊城另一漕运重镇临清合称“临张”,民间更有“上有临张,下有苏杭”的美誉。还有文人送来雅号,张秋向北可称“小北京”,向南堪比“小苏州”。

  不过,以前张秋镇曾有一个小名,叫涨秋。说的是每逢秋季,此地必定涨水。

  历史上,每次被水“冲泡”,张秋镇总要换些面貌。比如季札挂剑台就被洪水所淹,从此少了几分历史底蕴。

  再说当地闻名的“戊己雄峙”。相传戊己山是当地一座名山,可历经多场洪水之后,如今仅剩下不足几丈高的土坡,空剩下“戊己山”三字石碑。

  明弘治七年,运河决口,涨秋镇惨遭淹没。之后,涨秋镇地方官为图吉利,便把涨秋更名为“安平镇”。明末又改称张秋镇,为的是去一去当地的水。

  张秋镇数百年兴衰的历史,和京杭运河息息相关。

  张秋是江南腹地连通京城的运河必经之路,元代运河连通,古渡口张秋数百年的商贸繁华就此启幕。江南所产竹木、柑橘、稻米、桐油、丝绸、茶叶等,在此卸船,再由陆路运销山西、陕西及本省各地,而张秋周边所产乌枣、阿胶等土特产及手工制品,甚至产自山东沿海的海盐,也由此装船,运往南方各省。

  张秋镇上的街道名无不与商业相关。如柴市街、果市街、纸店街、针线街、竹竿巷、针市街,街道名也乃集市名,各路商贾来此,按名寻市便可。

  兴盛之时,张秋城墙高两丈有余,有城楼四座、水门四座,南北运河水关两座,每关各有两艘战船封锁。

  繁华不再,炖鱼的滋味还在

  财富旺地,自引得商贾名家聚集。

  在张秋镇,商贾名流素有“南常,北孔,当垫儿高”的顺口溜,说的是论地富有常家,论文渊则有孔家与高家。

  可惜张秋因水而兴,后来也因水而衰。

  由于近代黄河洪灾连年,出海口改道,导致运河堤坝决口,河床阻塞,整个京杭运河彻底废弃。昔日的河流枢纽反成为闭塞一隅。

  数百年的繁华落幕,小镇回归最平凡的颜色,幸好,一方水土,留下了一方滋味。

  昔日张秋小镇要满足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的胃口,一定要有佳肴美食伺候。

  到如今,汆丸子、五更炉熏鸡、高唐布袋鸡、尹阁下凡肉、羊控子、水爆肚、张秋炖鱼等名吃仍然能勾得人食指大动。其中肉弹骨酥的张秋炖鱼,最有来头。

  “泊船在此为一锅”之说何来?说的就是这一锅炖鱼的香。

  不过,虽居于运河之侧,张秋炖鱼选料却绝非运河里的鱼,而是东平湖里的鱼。东平湖水比船来船往的运河水活泛、清澈,因此,鱼儿的味道也好。

  张秋炖鱼的创始人张九奇原是东平湖人,清末兵荒马乱年间,和妻子带着俩闺女,一路逃荒要饭来到张秋落脚,在南门口卖炖鱼、炸鱼、炸虾。后来,张九奇两个闺女一个嫁给郭家,一个嫁给了夏家。张秋炖鱼的手艺,从张九奇手中传到在他家做工的张建国的先祖手里。

  “先把鱼炸两遍,骨头都是酥的,再炖一下,味道全进去了。炖鱼,溜鱼,糖醋鱼,我能做出二十多种。”张秋炖鱼传人张建国笑称,这门手艺外地人吃不到,只有本地人能享到这个口福。

  传说的是故事,也是传统

  要说数百年繁华给张秋积淀了啥,儒释道自不必说,仅仅张秋镇上文庙及书院、书局、寺庙、观祠就有十处,还不算戊己山、挂剑台这些名人遗迹。特别是繁盛时留下的庙宇,更值得一提。张秋曾是徽商与徽家班进京的驿站,山陕客商在此亦有会馆。

  今日张秋古城中,仍存留关帝庙与山陕会馆旧址。会馆建筑形式为四合院,坐北朝南。建有正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大门与戏台叠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戏台,下层为大门,大门前脸有石匾“乾坤正气”。

  山西人敬重关公,“关公讲义,自古商贾往往见利忘义,商贾们自是希望扭转人们心里的丑印象,才每经一地都请来关老爷,作为主神。无论是商讨一些商业情况还是听戏,都需要祭祀关公。”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博士郑民德说。

  今时今日的张秋,农历腊月廿三那天,家家户户吃完早饭,都会贴上木版年画,给灶王爷汇报年余,再给财神、天神爷供上新馍。而到了四月初一,镇上几万口男女老少,都会到戊己山疯子坟任大仙那里拜一拜。

  相传,任大仙是当地一位道士,不仅会分身法,还经常救助贫民。同乡认为他是仙人,对他特别尊重,从此“仙声大振”。于是,达官贵人们纷纷慕名而来,找他聊天。任大仙对此很烦,就在张秋一座庙里升天了。

  旧时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把任大仙的庙当成买货易物的大集。如今小镇上到处都有超市,但大伙儿仍然喜欢赶集,不为采买,更像张秋老百姓们一年一度的欢庆。

  每年,张秋的男女老少不光要拜任大仙,还要一起去贤惠奶奶庙,送子奶奶庙,还有眼光奶奶庙。

  聊城大学博士吴欣感慨,这些未必可信的传说,却成为存留于民间的传统与社会信仰,仍在乡里发挥作用。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