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烈士李朝杰 身残志坚 抗日精神影响全家人

发布:2014-10-1 8:50:56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12.jpg

李恒刚一直保存着伯父和伯母的照片 。记者 刘亚飞 摄

  临清市刘垓子镇小薛楼村北头,李朝杰的墓碑静静地立在这里。每年清明,李朝杰的孙子都会从外地赶来,祭奠爷爷。

  李朝杰,临清市刘垓子镇小薛楼村人。他自幼跛脚,行走不便。

  腿部的残疾,给他之后的行动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他从未退缩。

  1931年,李朝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的领导下,乡师党支部积极发展党员,壮大了党员队伍。抗日战争期间,李朝杰又发展青年抗日救国团,宣传抗日救国理念。

  受李朝杰的影响,家中兄弟三人及妹妹也都投入革命行列。

  被开除学籍 他回家乡以教书为名秘密发展党组织

  李朝杰,又名李俊臣,1912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临清市清平县五区小薛楼村(今属临清刘垓子镇)人。

  1929年,李朝杰考入清平县师范讲习所,1931年毕业后考入临清六县联立乡师。他好学上进,在乡师读书期间,秘密阅读马列主义的书籍,踊跃投身抗日救亡活动,成为全校学生中的积极分子。

  1931年9月,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李恩荣进临清乡师读书,成为该校第一名党员。李朝杰经他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与他一同入党的还有高景赐、牛兰桥等人。

  同年12月,中共临清乡师支部成立,李恩荣为书记,李朝杰任组织委员。

  1932年3月,中共鲁北临时委员会书记刘书林赴临清乡师考察党的建设情况,向李恩荣、李朝杰等介绍了全国的斗争形势和党所面临的任务,并布置了建党工作。

  自此,乡师党支部组织党员和进步学生秘密订阅、传递进步书刊,广泛团结青年学生,扩大党的影响。

  后来,李恩荣因领导学潮,引起了校方的注意,为了避免党的组织遭受损失,李恩荣秘密离校,回家乡李圈从事党的工作,由李朝杰继任支部书记。

  在李朝杰的组织领导下,乡师党支部积极开展活动,利用读书会、演讲会等形式启发群众觉悟,宣传抗日救亡,在积极分子中发展了一批党员,从而壮大了党员队伍,准备了一部分领导骨干。

  1932年至1933年两年时间里,以李朝杰为首的乡师党支部领导学生发动了两次学潮运动,鼓舞了革命青年的斗志,震动了鲁西北六县教育界。

  1934年1月,李朝杰和高景赐等人商定,组织乡师学生利用阴历年节,开展一次大的宣传活动。学生悄悄搬出学校的油印机,印出了一批宣传品,散发到临清的大街小巷及一些公共场所,在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但也引起了敌人的注意。

  这年秋天,临清乡师发生查抄书刊事件。事后,学校以“共产党嫌疑分子”为名,将李朝杰、高景赐、牛兰桥等人开除学籍。

  李朝杰离校后回到家乡,为了不暴露身份,他以教书为名秘密发展党组织,并与失掉关系的李圈一带的农村党员取得联系。

  虽腿部残疾 但有重要任务他仍亲自前往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这一年,李朝杰在清平五区三十间瓦房任小学教师,结识了进步青年赵振清(原名陶德明)。二人志同道合,结为好友,在附近村庄发展青年农民组织,成立了清平县青年抗日救国团。

  在李朝杰的领导下,青年抗日救国团不断壮大,很快就发展至六七十人。他们在各处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救国,为前方抗日将士进行募捐活动。这些都为清平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随后,清平共产党组织进入恢复发展时期。

  11月,中共清平县工作委员会成立,李朝杰任书记,陶德明任组织部长。这年冬天,在中共清平工委的领导下,以李圈、小薛楼、王古南营一带的党员为骨干,组建了一支有二三十人的抗日游击队。

  1939年3月,根据中共鲁西北特委的指示,撤销中共清平县工作委员会,建立中共清平县委员会,李朝杰任书记。同年10月,清平县县委在郝马庄召开扩大会议,李朝杰在会上传达了运东地委会议精神,并部署了建党工作。

  1940年1月,县委机关驻地三十间瓦房的抗日村长兼村党支部书记李斯陶被敌人逮捕杀害。这就是清平党史上的“三十间瓦房事件”。之后,原县委书记李朝杰赴运东地委组织部就任。

  此间,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日伪军疯狂扫荡。抗日武装居无定所,经常行军作战,生活非常艰苦。李朝杰是个跛脚的残疾人,行军走路比较困难。

  这一年6月,中共鲁西第四地委在茌平张小庄遭日军袭击。那天凌晨,济南和茌平的日军数百人,突然乘汽车包围了第四地委及党校驻地茌平城南张小庄,地委领导立即组织突围。李朝杰由于腿部残疾,行动不便,就在群众的掩护下隐蔽起来,躲过了敌人的搜查。

  腿部残疾,给李朝杰在敌占区活动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县委为了照顾他的安全,到各区检查工作一般不轻易让他去跑。但是,李朝杰意志坚强,行动果敢,凡是重要的任务他都亲自前去。

  1940年,李朝杰调任筑先县县委书记。筑先县条件艰苦,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坚持斗争,使筑先县党的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受其影响 兄弟和妹妹都选择参加革命

  李恒刚是李朝杰的侄子,至今仍居住在小薛楼村。

  1941年冬天,由于积劳成疾,经组织批准,李朝杰到东阿县三区马安庄休息疗养。1942年1月17日夜间,李朝杰不幸被敌特发现,被枪杀于村头,壮烈牺牲,年仅30岁。

  对于李朝杰的记忆,李恒刚大都是从父亲那儿听来的。李恒刚一直记得,伯父李朝杰虽然被杀害,但他对整个家庭的影响很大。

  李朝杰的三个兄弟以及妹妹,后来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4月,县委机关刊物《红星》在小薛楼创刊,负责人为李朝杰,工作人员有赵鹏、李克等。而李克就是李朝杰的妹妹。

  在李朝杰的影响下,年纪不大的李克也选择了参军。

  李有智是李恒刚的叔叔,十几岁的时候,由于家里穷,他去了现在的临清戴湾,在那里干活混口饭吃。1942年,也是在那里,他参加了革命。

  之后,家里没有他的任何音讯。直到三年后,已经成为警务员的李有智才回到家乡,但只见了家人一面就匆匆离开。

  抗日战争时期,李有智历任八路军129师战士、副排长,他不怕艰险,临危不惧,曾英勇负伤。

  除李克和李有智外,李恒刚的父亲李朝海以及伯父李朝兴也都先后参加了革命。

  李恒刚的家中,收藏着一些关于伯父李朝杰的书籍、资料以及照片。他想要给自己以及后代留个纪念,让他们记住现在的好生活是用烈士的鲜血换来的。

  其中有一本《我爱家乡临清——国情教育补充教材》,这本书是李恒刚的女儿上学期间学校发下来的,里面有关于李朝杰的介绍。正是因为这,李恒刚把这本书保存了起来。

  李朝杰牺牲时,他的儿子李恒远才5岁。李恒远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外地工作,但每年他都会回到老家祭奠父亲。

  李恒远一直都想在家乡的祖坟给父亲立墓碑。1992年,李恒远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李朝杰的墓碑立在了小薛楼村。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李恒远都会去给父亲扫墓。

  如今,李恒远已经77岁,身体不好,不能经常回家乡了。因此,每逢清明,李恒刚就会替哥哥去扫墓。李朝杰的孙子每年也会回来几趟,因为这里,有他们引以为傲的爷爷。

  (记者 刘亚飞)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