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抗日英雄王伯瑾 身居要职从不以权谋私

发布:2014-10-1 8:50:55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儿子王克平追忆:自己和家人从来没有坐过父亲的专车

  王敬传(1913—1967)字伯瑾,化名朱涛,阳谷县郭店屯乡王营村人。出身书香门第,幼入私塾,后到本村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学习。

  1936年加入共产党,发展地下组织。 1967年,死于“文革”,终年54岁。

  9月29日,聊城晚报记者联系上了王伯瑾远在辽宁沈阳的二儿子王克平,他向记者讲述了铁面无私的父亲。

  早期 积极发展抗日武装

  王伯瑾,1913年出生于阳谷县郭店屯乡王营村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从小热爱读书,自幼进入乡私塾学校读书,后来转入本村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学习。

  20岁时,考入阳谷县师范讲习所(即阳谷张村师范前身),在学校学习期间,接触了共产主义思想理论,认识了共产党。后来受家庭的影响,毕业后,进入阿城阳谷县立第三高教书。在这里,他认识了杨耕心(建立了聊城第一个党支部——中共九都杨支部),在杨耕心的介绍下,积极加入杨耕心组织的“中坚社”。1936年,王伯瑾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其家乡先后组建王营、后李、张寨3个党支部,发展了大批地下工作者。

  抗日战争初期,王伯瑾先后任中共阳谷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等职。在此期间,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他的领导下,共产党夺取了阳谷县部分乡、区地方政权。

  1939年9月在阳谷县阿城镇刘楼村,协助建立阳谷县抗日民主政府,指导组建谷山游击队等抗日地方武装。1942年10月,被推荐为中共阳谷县委书记,兼中共聊、阳、阿工作委员会书记,领导全县的整党工作,严厉镇压了汉奸和国民党顽固分子,参加并指挥了土山寺、王营、草寺等战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同期还指导建立了以冯子肃为首的敌伪工作台部,借以分化瓦解敌人。经过反复敌工作,争取了不少伪军下级军官和士兵弃暗投明。

  转折 表现突出,被安排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王伯瑾在阳谷当地给敌人进行了沉重打击,也成了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1944年,为了保护王伯瑾并让他更好地学习党的理论,他被组织安排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第二年,便被派往东北三省工作,先后任汤源县土改工作台团团长,中共华川县委书记、全江省委组织部长、松江省省委副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任辽宁省省委委员、沈阳市委第二书记、沈阳市政协主席等职。1956年被选取为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

  在王伯瑾参加革命的岁月里,他远在老家的妻子带着三个孩子艰难生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才在辽宁团聚。

  虽然多年不在一起生活,但一家人团聚后,王伯瑾并没有因此溺爱孩子,反而更加严格要求三个儿子。

  王伯瑾工作严肃认真,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追忆 身居要职,家人从来没有坐过他的专车

  9月29日,记者辗转联系到了依然健在的王伯瑾的二儿子王克平,王克平今年77岁,一直生活在沈阳。

  得知记者是山东聊城的,王克平在电话那头显得非常激动。王克平向记者讲述了他印象中的父亲。

  王克平说,1938年,他出生后,便和母亲一直在老家跟爷爷奶奶生活。1949年,已经11岁的王克平跟随爷爷、奶奶来到东北,在父亲身边生活。然而,后来由于奶奶不喜欢那里的生活,在东北生活了一年后,他又跟随爷爷奶奶回到了聊城,直到1955年,他再次回到父亲身边。

  王克平说,这一次回到父亲身边时,他已经17岁,因为无人照顾,被安排到了当地一所寄宿式高中继续读书。

  在王克平的记忆里,当时身居要职的父亲对子女非常严厉,那时候父亲有专车,但他从来不会以权谋私。

  王克平所在的高中离家比较远,再加上是寄宿式学校,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有时候他会发现部队大院里的孩子会有专车来接,但他和其他兄弟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父亲一直教导我们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权。”王克平说,后来,他们兄弟工作丝毫没有利用父亲的关系,都是依靠自己发展起来。

  然而,尽管王伯瑾以身作则,对党忠诚,严格要求自己,也还是没有逃脱历史的磨难。

  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王伯瑾被诬陷,遭到打击,随后被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的一切职务。

  1967年,在“四人帮”集团的迫害下,王伯瑾含冤而死,终年54岁。

  (记者 张克志)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