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东阿县鱼山镇后殷村现百年老宅

发布:2014-7-28 10:53:17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良田近千亩,房屋上百间,牲口遍地跑,商铺六七家,如果不是殷家后人的回忆,单看这处破败的古民居,很难想象到殷家曾经富甲一方的热闹景象。

  这里所说的殷家,曾是100多年前东阿县鱼山镇后殷村的大户人家,虽然如今的殷家大院早已荒芜多年,但从那些断壁残垣中,文史专家仍然可以推断和猜测出,这个家族的实力和影响力。

  东阿县文史专家刘玉新考证认为,从建筑风格上看,这个大院应建于晚清民国初期,和该县其他民居“里墙土、外墙砖”的结构有所不同,该建筑虽同样以石头垒砌地基,但房屋整体青砖到顶,这足以说明这一家族曾经的富裕程度。

  辉煌 百年老宅做工考究时所罕见

  东阿县鱼山镇后殷村约有500户人家,算是一个小乡村。村东头有黄河水在此经过,时下正值炎夏,村头巷尾很少能见到村民的身影。

  因为早已没了最初的气派和威严,村子里这处破落的老宅子很少能吸引村民的注意,因此,想打听一下有关老宅以及原主人的情况,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东阿县文史专家刘玉新说,从外观看,这处老宅始建于晚清民国时候,因为距离黄河很近,宅院房屋的地基除了用石头垒砌而成之外,相比其他民居,又加高了一米半有余,目的应该是为防止水患来袭。

  刘玉新说,这处老宅一律是青砖到顶,可想而知,相比较于同时期民居的里墙土、外墙砖结构,青砖到顶必然会让房屋更加牢固,当然,这其中的造价肯定也高一些。

  几经努力,村中热心村民殷庆坤,跟远在北京的殷氏后人殷培厚取得了联系,因此也了解了这处大院曾经辉煌的过往,以及殷氏家族发家的不易。

  年近九旬的殷培厚回忆说,老宅应该是其祖辈所建,100多年前,其祖父殷际连靠卖饼一步步发家,家族产业最鼎盛时,拥有良田八、九百亩,大型牲口十余头。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殷家老宅共同房屋近百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老宅的几处院落中,三层建筑有2座,五层建筑有1座,此外,还建有东西两处四合院,其中,在西四合院,可以“前看瓦屋后看楼”,而东四合院里,又建有地下储藏室。

  殷庆坤说,不要说是在他们的村子,即便是周围十里八村,也是非常罕见的。可以想见,当时,这样一处霸气十足的深宅大院,承载了人们多少艳羡的目光。

  如今,村子里的人都已记不清,殷家大院的后人是什么时候离开此地,从此不再居住于此。但大家都还清楚地记得,这处院子曾经被作为县黄河河务局的办公地点,待到河务局工作人员迁出后,这里再也没有人居住过。

  佳话 殷氏家族善人善举广为流传

  白手起家的殷氏家族,迅速发展商业。殷培厚说,在他的记忆当中,家族曾经涉及的商业涵盖熬制阿胶、造酒、造纸等产业,开设有油坊、皮革厂,甚至家族中还有两艘专跑江南的运输船只。

  也就是说,作为当时的大户人家,用“富甲一方”来形容殷氏家族,绝对算不上夸张。

  然而,现在村子里上了年纪的人,在谈论殷氏家族富足生活的同时,提及更多的是这个家族中那位热衷做慈善的“殷大善人”。

  殷大善人这个称呼,是当时的人对殷培塾的通称,他是老宅原主殷际连的另一个孙辈,同时也是殷培厚的哥哥。提起殷培塾当年的所作所为,殷庆坤现在还忍不住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殷庆坤说,早年前,殷培塾在村外空旷地建起30多间房,农忙时,这些房屋可以用来储存农具和粮食,农闲时,便专供南来北往的人到此落脚。更多时候,房子里居住的都是无家可归流浪在外的人。

  同时,殷培塾让下人制作了一大批棺材,免费提供给因家中贫困,无力为离世亲人置办后事的家庭。

  时至今日,有关殷培塾大行善事的一个故事,还在村民间广为流传。殷培塾乐善好施,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哪怕是泼皮无赖,只要对方有求于他,他便应允对方的请求,很少有拒绝的情况。

  坊间传言,曾经有个土匪找到殷培塾,说是生活没有着落,需要他拿出一些钱来救济。见此情况,殷培塾没有过问对方任何信息,而是直接差遣下人拿来铜钱无数,递给来人,并且问其是否足够,如若不够,还可再提。

  或许来人只是试探,或许是为殷培塾的大气折服,最终的结果是,他没有拿走一个铜钱便转身离去,而殷氏家族也一如既往地兴旺了下去。

  延伸阅读 古民居正在消失 怎样保护是个问题

  古民居,尤其是建筑风格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古民居,一直被视为古老文明的见证者。

  然而,因为城市规划或不符合时下居住习惯等原因,古民居正在被遗弃,甚至被拆除。

  对此,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来保护和利用古民居,目前还有不小的难度,面对慢慢消失的民居,怎样保护和开发利用,成了各地政府部门棘手的问题。

  最近,为解决古民居的保护利用问题,安徽省黄山市开创了一种产权转让的新模式——无论个人还是集体在受让之后,都可以办理古民居土地转让、房屋权属登记。

  也就是说,从此之后,在皖南徽州的古村落买下一幢老宅,修葺一番,作为休闲度假的住处,即将成为一种可能。

  有专家认为,时下急需转变以往古民居保护单一依赖政府投入的保护模式,打破古民居产权转让“瓶颈”,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古民居保护利用。否则,再过几年,又将有一大批古民居永远消逝。

  同时,也有文史专家认为,复建保护不仅要把原来的的古民居抢救下来,还要充分挖掘古民居的文化内涵,打造成不同风格的建筑群落景区和系列文化专题景点。只有这样,古民居才更有价值,古民居的保护也更有意义。

  (记者 赵艳君)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