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细数散落聊城临清运河边的丰厚遗产

发布:2014-6-26 10:53:28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记者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专门拜访这个千年古县了。

  这次与众不同的是,几天前,流经这里的古运河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一消息让临清界的历史文化学者兴奋不已,而对于这个小城来说,几年之间发生的变化也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也有很多人对此并不在意,他们觉得无论是不是世界文化遗产,运河馈赠给临清的内涵和故事永远都变不了,他们也会继续在这个曾经被誉为“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的小城内品味现代生活带给他们的幸福感,和古代运河赋予这里的厚重情怀。

  北宋政治家王岩叟、明代文学家谢榛、明代抗税英雄王朝佐、抗日名将张自忠、国学大师季羡林都是这里的杰出人物;悠悠京腔、运河钞关、鳌头矶、舍利宝塔等仍然留下谜一般的印记。记者的再次到来并没有挖掘出更加新颖奇特的历史故事,可每一次走访到这里,和运河相关的历史馈赠都把记者深深地吸引。

  这,或许就是这里之所以有一批接着一批的国内外访客到来的原因,或许也是那些文化历史学者一辈子都想研究的课题吧!

  大院故事·彰显包容之心

  因为多次拜访,记者很快就找到在几家大院中遗存规模最大的冀家大院。

  据史料记载,冀家大院为明、清代建筑,明代洪武二十一年兖州护卫冀天仪改调平山卫临清千户所,举家由山西迁居临清所建,景泰二年、嘉靖、万历年增建,至清嘉庆年间冀家武德骑尉冀辉大兴土木构建宅第,道光初居地二万平方米,房屋四百余间。冀家大院现存建筑占地一万多平方米,主院两进,南跨院一进,北跨院四进,穿厅、廊房、绣楼、耳房、厨室、影壁60余间,冀家大院建筑结构严谨,造型完美,工艺精良,在众多的临清民居中堪称上品。

  然而让记者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曾经看着冷清和紧闭的院子,如今因为酒店的入住显得热闹而有层次起来。

  为此,不少民间的专家学者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让酒店入住是对文化古迹的一种破坏和亵渎,有的人则认为,如果不合理地利用,闲置着的庭院势必会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步步被破损直至遗忘。

  顺着竹竿巷街向北走不到200米,再顺着一条细长的胡同向西,直到走到门牌号标有竹竿巷街105号的时候,一座并不起眼的老民居就会映入眼帘,这就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孙家大院。

  尽管住了30多年,杨荣光说,他和孙家大院并没有“血缘”关系。

  30年前,他花1500元和6000元分别从“孙家”(刘英顺考证认为是“王家”下人)两个下人手里购得前院,没想到,30年过后,这里会如此受人关注。杨荣光说,他在孙家大院住了30多年,他的四个儿子在这里长大成人,他和老伴也在这里渐渐老去。

  当地民俗专家告诉记者,冀氏家族自明代迁居临清后,历经600多年30余代人科第联翩,进士、举人、贡生太学生共中出68人,财产盈居,人丁兴旺,富庶一方;冀家大院由于历史原因数次被破坏、拆毁,现存建筑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木雕、砖雕、石雕随处可见,工艺精湛高雅美观,极具艺术价值。

  当然还有赵家大院、汪家大院、朱家大院等等,每个大院都有数不清的故事,临清运河文化保护协会副会长刘英顺认为,当年临清城大院的兴盛,体现了这个北方大都会的“包容”。可究竟该如何利用,生活在临清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胡同生活·古城人的情怀

  再次探访临清,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整洁了许多。

  即便是在仍有不少居民居住的古城区,和几年前相比也是让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里有一部分人在做着古老的生意,有的技艺更是传承了上百年,记者问道关于运河申遗的事,他们有的说知道,有的说不知道,但他们都告诉记者,即便是有了楼房,他们也不愿意搬出去,因为他们的“根”在这里。

  说起这些胡同,我们不得不说到一个人,那就是刘英顺。

  很小的时候,他就喜欢听家里人聊世代居住的胡同,喜欢听曾发生在胡同里的故事。临清在明清时期曾是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刘家也是以布铺起家的老商业家庭,这给了喜欢打听“老故事”的刘英顺极大的便利,他也逐渐成了临清胡同的“百事通”。

  2007年,刘英顺开始以“临清公馆街老头”的网名,在贴吧上与网友们分享探寻老胡同的心得,既而发展到组织网友进行老胡同探访活动。如今的“胡同探访大军”已扩充到500多人,成了古城临清黄金周一道亮丽的风景。

  说起胡同游的起始,刘英顺说,生活中从来没有一件事情能像“胡同游”这样让他如此疯狂。

  刘英顺从小爱听家里长辈聊胡同,工作以后,他对胡同的热爱越来越强烈,前期只是单纯的资料搜集,听到一个胡同名,他就记下来,压在办公桌上的玻璃板下。1999年,刘英顺的工作相对清闲了下来,他便开始实地走访、整理资料。再后来,有了数码相机,刘英顺便将这些老胡同、老宅子都拍下来,并整理成文。

  临清贴吧上,“公馆街老头”的名字非常活跃,既有老故事,也有老照片,刘英顺说,他的“胡同游”,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网络。

  钞关秘史·古运河的见证

  据统计,《金瓶梅》从四十七回到一百回中,有25次直接以临清为故事背景地,其中运河钞关被提到6次。“可以这么说,钞关就是临清城曾经的‘地标’。”当地文化界人士如此对记者说。

  如今,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清古城区后关街上遗留的钞关建筑,却很少再作为人们的谈资出现。

  据临清运河文化保护协会副会长刘英顺介绍,现存的钞关遗址实际仅展现了原钞关建筑规模的五分之一左右。史料记载,原钞关建筑群占地约4万多平方米,一座城垛分为前关和后关,前关由河口正关、阅货厅以及书有“裕国”、“通商”的两坊组成,主要作用为设卡拦截过往船只,检查货物和征税;后关则主要由关署仪门、正堂、船料房、衙皂房、税银房等建筑组成,主要为钞关官员办公生活场所。

  据附近一位对现存钞关遗址“略知一二”的老居民介绍,现在保存相对完好的木质结构建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大约30平方米之内的房间内,摆设的是一些介绍明清钞关概貌的资料。

  刘英顺说,若不是因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很多政府机关或单位征用办公用房,现在仅存的钞关建筑恐怕也难以保存。

  谁能想到,眼前沉寂落寞的钞关,曾位居当年全国八大钞关之首(税收占到当时全国运河钞关税收的四分之一),并在长达400余年时间里见证着一座江北都会的繁盛。

  在今临清市新博物馆中,还能找到明代临清市民为反税监英雄王朝佐所立纪念碑文(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立),碑文背后的故事也与钞关有关。

  作为一个征税机关的钞关,税赋征收的轻重也直接关系当地百姓的安居乐业。据临清文化界人士介绍,明万历年间,明神宗贪财,生活奢侈,他暗中指使宦官爪牙到处横征暴敛以满足其生活欲求,由此引发了临清人民的反税监斗争。

  不过,这次反税监斗争之后的百余年间,临清钞关依然存在并发挥作用。

  据临清运河文化研究专家马鲁奎先生介绍,直到清末黄河改道,漕运停止,各钞关署治撤销,临清卫河依然是黄河以北重要的运输渠道,户、工两关依然依照旧制收税,直至宣统末年(1911年)清王朝覆灭。

  贡砖文化·辉煌不减当年

  景永祥的贡砖生产基地,占地约50亩,位于运河支流刁金河畔的西陶屯村。曾经,这里也是一个砖窑遍布之所,村子周围接二连三的偌大土坑就是砖窑取土之处。但现在,不仅景永祥的贡砖生产基地成为“唯一”,其他普通砖窑厂也随着各级政府“禁实”工作的推进而变得越来越稀少。

  不过,找一幅临清地图,我们依然不难寻觅到当年“官窑万垛青烟袅”的踪迹。东窑、西窑、唐窑、张窑、窑口、窑地头……这些与砖窑有关的村落,都曾见证着临清贡砖的辉煌。当然,除此以外,还有很多知名的官窑,比如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戴湾乡张庄贡砖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历史学家曾对临清砖窑的规模、分布进行过考证。专家认为,为方便运输,明清两代所有临清贡砖官窑全部分布在运河两岸,具体分布是,从临清城区西南15公里的东、西吊马桥到东、西白塔窑,再到临清城区东北部的张家窑,最后延续到临清城区东南部的河隈张庄,总长30多公里。

  专家还统计出,东、西吊马桥约有官窑72座;东、西白塔窑有官窑48座;张家窑和河隈张庄有官窑72座,共计192座。按每座窑占地40亩(专供窑户取土、盖窑、对柴、存放砖坯和成砖之用)计算,这些窑占地共计7680亩。

  随着封建王朝的没落和运河停运,“官窑万垛青烟袅”的造砖盛景逐渐消失。不过,传统贡砖的制作技艺并未丢失。据景永祥回忆,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运河两岸仍零星分布着一些传统贡砖(青砖)砖窑,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多数贡砖窑都被平掉,部分砖窑转为生产红砖。

  景永祥的父辈及以上几代人都曾是当地窑户的窑工。在祖辈的言传身教下,他年轻时就掌握了贡砖制作技艺,到1996年贡砖恢复生产时,这种宝贵的技艺再次生辉。

  美食传说·韵味古今不变

  “鸳鸯板一打震天响,咱开口就把运河讲,大运河南北横贯三千里,临清的作用和地位——京畿重地、军事重镇、漕运咽喉、商业都会,没有哪个能比得上。

  嗬!这里头一个更比一个强。

  今天咱不把别的唱,专说咱临清的美食好名堂。

  这鸡蛋荷包巧制作,进京腐乳名声扬。刘垓子白仁下凡间,吴德奎肉饼大众尝;清真名吃八大碗,下口焖饼挺利亮;徐家豆沫现场做,干柴烧锅热又香。什香温面菜码多,这,热羊肚醇香肉烂另加汤。

  临清烧卖窦家包,徐家煎包两面黄。初到临清尝美食,历史故事藏文章……”

  再次到访临清,靳国君老师创作的这一段快书已经人尽皆知,因为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来临清拍摄的纪录片“行走的餐桌”已经播出,不少人已经对他崇拜有加。

  不少人间美食都隐藏在了临清的街角巷落,作为游客,想品一品当地小吃得费不小的劲儿。

  靳国君说,临清人爱吃、讲究吃,但和不少外地的美食相比,如何吃出大名堂,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值得思考。

  运河什锦面,通称“什香面”。什香面菜料达十八样以上,且随季节变换蔬菜。吃的人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面条滑嫩爽口。目前,运河什锦面已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品牌注册。

  熏鸽具有独特的生产工艺,先用花椒等二十余种配料炖煮后,再用砂木进行熏蒸。加工好的熏鸽为金黄色,色泽鲜嫩、香气诱人、肉质细腻、味道鲜美。

  羊腔子是把羊去掉头、四肢和内脏后,加入特制的香料进行炖煮。出锅时芳香四溢,入口滑爽。

  一笼烧麦三十几个,如莲花瓣式排列,馅有羊肉、牛肉、三鲜、蟹肉之分。现在大多以羊肉为馅,但不腥不膻,再蘸以香醋、香油,令人百吃不厌。

  吴德奎肉饼外焦里嫩,鲜美可口。

  徐家豆沫约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等等。

  这些运河赋予的生活结晶让临清人由衷地感觉到了自豪与满足。

  (记者 刘亚杰 孙克峰)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