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双百大城梦 如今正远航

发布:2014-4-17 11:02:34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我们的城市,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并不为过,城市版图不断扩大。

  拔地而起的高楼,四通八达的路网,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人们对于城市的想象不断化为现实。

  2013年,这座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总投资达到921.6亿元,2014年,全市城镇化重点项目总投资规模按计划将达到1900亿元。

  这座城市将要走向何方?这座城市的主人对她有着怎样的期待?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又该如何保持我们的文化与传统?这些问题,有的正在被回答着,有的已经出现了答案。

  明志

  (一)一座城市的梦想

  当你问一个小朋友,他的回答一定是快些长大,成为大人;

  当你问一对准爸妈,他们的回答一定是希望孩子未来能健康成长。

  当你问一位中年人,他的回答一定是让家里人过得更好些、更舒服些。

  那么,当你问这座城市,她的梦想是什么?

  或许,过去的她并没有一个清晰可描述的梦想,直到2013年4月——聊城确立实施“双百(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大城市战略,吹响了城镇化发展三年攻坚战的号角,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序幕徐徐拉开。

  聊城,这座古运河畔的历史名城,用坚定而自信的声音告诉大家,要做人口一百万、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的双百大城市,并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百姓居住条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工作岗位,更好的住房,更加整洁优美的居住环境。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中有让人着迷的一切,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来到城市,但他们却无法留在城市,空心村、留守儿童问题同时出现。乡村,失去了年轻人的活力,未来将更加暗淡。怎样让乡村也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红利?为乡村留住年轻人,这也是聊城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双百大城市”的梦想,随着城市发展,愈加明晰;“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让更多的百姓尽快享受到城市生活的美好“的声音,越来越响亮,逐渐成为执政者案头的重点工作。贯穿聊城的3条高速正在施工、棚户区改造补贴陆续到位……更多来自国家、省级发展利好,正逐渐向聊城倾斜。在“一区一圈一带”建设大潮中,城镇化建设不仅能够推动我市转型升级、推动我市跨越赶超,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4年4月,聊城召开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暨双百大城市三年攻坚战第二战役誓师大会,对双百大城市怎么建设进行了规划,并对未来一年的具体工作做出了安排。

  这个城市的梦想,到了实现的时候了!

  (二)梦想的高度

  一座城市战略的高度,决定着城市发展的高度。

  聊城,站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口,怎么走?只有规划好如何走,才能确保城市前进的方向能够体现这座城市的抱负。

  “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目标,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城乡一体、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我市城镇化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建设特色水城、富裕水城、文明水城、生态水城、宜居宜业宜游水城。”——这样的一段话为聊城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发展的具体、可执行的目标。

  定位明确,要在“一区一圈一带”的城市中找准优势,打造独一无二的聊城。同时,形成以市城区为核心、县城为支撑、小城镇为基础、农村新型社区为单元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让中心城区、城镇、农村,要统筹发展,避免发展不均衡,让城镇化中的“人”不因发展的不均衡而离开。

  一个功能完善的城市应该是绿色的、生态的、环保的,要有着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以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为衡量城市建设的标准。“双百大城”将以提升公共服务功能为基础,提高市民居住生活舒适感;并推进绿色城市假设,改造和扩建既有公园绿地,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不论用怎样的语言,都无法描绘出这个城市建设双百大城市的决心和信心,但我们却能看到它实实在在的改变。徒骇河及滨河大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曾经流经城区的徒骇河两岸风吹起土,无法靠近;如今的徒骇河,不仅成为城市景观带,河岸两旁吸引市民游玩,滨河大道两旁的园林小品更是星罗棋布,一直伴随在前行的路上;滨河大道旁建筑工地正在紧张施工,为这个建设高楼大厦。这个城市,就像这条河,伴随着春天的脚步,跨入了又一个新时代。

  逐梦

  (一)开启大时代

  大城梦,是新时期聊城的必然选择。高起点规划下的双百大城市,其建设的目标已经实现了路径化、项目化、具体化,指引着我们全力打造跨越发展的新聊城。

  为什么要建设双百大城市?置身城区,我们不难发现,交通压力大,城市格局小,环境容量趋于饱和,现有的城区已经无法承载更多的城市功能,满足市民更多的需要。因此,我市迈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脚步,目前市城区形成了东昌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四区”竞相发展的格局,环城道路、环城水系、环城林带、环城花带、环城高速“五环聊城”建设全面展开,各县(市)城区框架明显拉大,城乡建设加快,保障性住房为更多的住房困难群众圆梦,城乡面貌得以改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城市变大了,也更宜居了!

  大城,不仅面积大,有着更为广阔的胸襟和能力来回报热爱她的市民,以更完善的功能体现出城市生活之美。站在新的起点上,聊城应该怎么做?聊城人喊出了自己的口号,每一步都要走得踏实,都要走出特色。

  与造大城,先有蓝图。城镇规划的编修,事关城市发展大局。我市将于今年完成全市城镇化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体现聊城水韵、古韵、生态和宜居的特色,以聊城城区为中心,周边形成次中心和卫星城。城建重点项目是城镇化建设的载体,是加快城镇化工作的强力引擎。2014年,我市20个城建重点项目以陆续开工,今年将确保“五环聊城”、市民文化中心、城区路网、棚户区改造、徒骇河世界运河(建筑)博览园景观绿化工程、望湖小区、西安交大科技园、高级职业学校等8个项目全面完工。按照“平、明、绿、美、净、齐”的标准,我市将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城市增添更多的绿化面积,并实施生态乡村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与此同时,我市将提高城镇功能,提升供暖、供水、雨污、垃圾处理能力,让城市更加宜居。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样也是民生工程。回迁安置房、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持续进行,让更多的百姓圆梦。

  新型城镇化建设,只有全市所有县(市)区共同努力,逐梦路上一路同行,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会议上,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快建设垃圾中转站,实现“村收、镇运、县(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全覆盖,建立起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并推进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改造建设。要围绕产业重镇和经济强村,集中连片建设150个新型农村社区。要完善社区道路交通、燃气热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绿色社区、生态社区、低碳社区,让社区居民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条件和服务设施。

  (二)人的城镇化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有关于“双百大城”的梦想,都期待着这个城市更加宜居。所以,“大城梦”既是关系到聊城发展的宏观之梦,也是涉及到每个人未来发展的微观“小”梦。

  一个个具体而微小的梦想,是这个城市的市民对于“大城之梦”的补充;被“大城之梦”唤醒的激情,推动着整个聊城为了圆梦而努力。

  让更多的人拥有实现梦想的机会,也是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最终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在城市里安居乐业,分享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

  “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动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半城镇化”状况呼吁我们必须将“人的城镇化”纳入建设“双百大城”梦想之下。

  如何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完善城镇化机制,创新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工解决就业、住房、医疗等难题,帮助他们融进城市,成为城市资源的享有者。我市今年还将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确定今年为棚户区改造“安置年”,2014年讲完曾6.6套建设任务,保证群众按时回迁。同时,我市还将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供给,让转移人口能够住得下,住得舒服。同时,我市还将加强服务,让转移人口住得好。通过建立城镇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实施就业创业培训五年规划,为他们提供一技之长和就业岗位;保证进程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增加城镇学前和义务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孩子上得了好学校;加强社会保障服务,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据常住人口配置城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将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免费提供妇幼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

  (三)产城一体共发展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勤者有其业!劳者有其得!少者有其学!童年有其乐!……”

  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让城市中的每个人都能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只有这个城市中的人们安居乐业,才能带给这个城市新的发展动力与发展的机遇。要解决“勤者有其业”,加大中心城区扩容升级和县(市)区加快扩张,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城市来。同时,我市还将支持小城镇发展壮大,着力增强产业支撑,支持有条件的示范镇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关键也在于产业和就业支撑,今后我市将引导农村居民向城边、镇驻地、工业园区和经济强村聚集。

  聊城大城梦,产业是根本。产业的发展,将为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站住脚提供就业机会和归属。我市在发展建设中,坚持产城一体,通过发展产业促进城镇化,通过城镇发展带动产业聚集,最终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咱提,是新型产业化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市各个县市区都把产业园区作为发展的重点,各类园区不断兴起,这些工业园区将生产、生活要素快速聚集,形成中心效应,满足人们工作、生活的需要。同时,特色产业也是城镇化建设的有利武器,这些特色产业在农业之外,不仅帮助增收,同时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城镇就业人群,我市还将有针对性地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技能。

(本报记者 鞠圣娇 通讯员 张迪)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