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孙金龙:游走在毛笔尖上的“孤家寡人”

发布:2013-6-24 17:26:09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孙金龙,聊城市道口铺乡张堤口村人,从16岁在村里的张堤口笔刷社学习制作毛笔,直至现在,孙老从事毛笔制作已经45年。

    他是一个埋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事情的人,正是这种简单的执着与坚持,让他在做自己所喜欢的事情的同时,为聊城市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45年从未放下东昌毛笔制作

    据史书记载,东昌毛笔制作由浙江湖笔经运河传到聊城,至今已延续600余年。

    “文革期间”,孙老所在村的“张堤口笔刷社”招了一部分学徒进社学习毛笔制作,孙金龙就是其中一员。

    毛笔的制作工序分为两大步骤:一是水盆,制作笔头;二是干棹,制作笔杆。起初的学习很艰苦,在水盆里用牛骨梳刷笔毛时,只要稍不注意就会在手指上划几道血印。孙金龙大女儿孙惠霞回忆:“父亲在水盆里用牛骨梳刷笔毛时,水都染成红色了,太受苦啦,不容易!”

    当时,孙金龙和其他孩子一样,只学习毛笔制作的半个工序(即水盆或干棹),孙金龙学习的是水盆工序,经过三年的学习,他已经熟练掌握了水盆里制作毛笔的工序。接下来几年,孙金龙开始收徒,把掌握的制作毛笔技术教给更年轻的孩子,与此同时,他也在自学着制作毛笔的另一半工序——干棹。与别人不同的是,他在张堤口笔刷社里学到了制作东昌毛笔的所有工序,这为他以后回家自己制作东昌毛笔打下了良好基础。

    东昌毛笔经过鼎盛期后,逐渐走向衰落,张堤口笔刷社因经营不景气倒闭后,几乎所有笔刷社的员工都选择外出打工,以赚钱养家糊口,而孙金龙依然选择在家继续制作毛笔,平时除了做农活,其他时间都用在了做毛笔上,一做就是四十多年。孙金龙打趣地说:“打心眼里想一直做下去,每天坐在家里没有风吹日晒,挺好的。”

    大女儿孙惠霞告诉记者,父亲在家待了好几年,很少与外界联系、交流,不做毛笔时,就去家东面的鱼池逛一圈,回来后再埋头继续做毛笔。

    女儿放弃稳定工作担起传承大任

    因为制作毛笔,孙金龙的双手需要长时间在水盆中浸泡,2010年,孙金龙的双手开始出现风湿骨痛的毛病,各个关节发胀,这样一来,孙老双手使不上劲,就不能像往常一样继续制作毛笔。为此,全家人到处为他问医买药,经过一年的治疗,风湿病有所好转,但是直至现在,孙老一直靠药物维持,“只要两天不吃药,手就使不上劲,”大女儿孙惠霞说,“不仅如此,父亲患的是游走性风湿,严重时,全身各个地方都会疼痛。”孙惠霞特别告诉记者:“风湿病稍微有些好转的时候,父亲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试试还能不能继续做毛笔。”说到这儿,孙惠霞哭笑不得。

    孙金龙内心一直希望有人能够继续传承东昌毛笔制作工艺,但是迟迟没有合适人选。前几年曾有媒体报道过孙老,后有许多人通过电话、书信方式表达想要拜师学艺的意愿,但孙老觉希望能够有十五六岁的孩子从基础开始学起。“年龄大了,一是精力不足,二是耐力不够;另一方面,即使有十五六岁的孩子,家长也不会让孩子吃这苦,什么都没有,还受累。”孙金龙无奈地说。

    孙金龙为制作毛笔所做的牺牲,两个女儿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了安抚在病期间的父亲,同时,为了却父亲的一块心病,大女儿孙惠霞决定辞去自己的稳定工作,专门抽时间学习毛笔的制作。

    “目前学习的主要是水盆这一工序,从去年2012年5月到现在已经学习一年多了,掌握熟练程度刚达到一半,但是仍需要两年时间熟练掌握水盆中的工序和学习干棹上的工序。”

    孙惠霞指着手指上的几道划伤告诉记者:“制作毛笔,最难的工序就在水盆这一大步骤中,在用牛骨梳刷毛时,稍不注意就会被划破,而且制作毛笔既没尺子也没模子,必须通过反反复复的实践才能慢慢学成,需要从多次的实践中找手感,掌握好用劲力度、用力角度,笔毛搭配的比例也要适当。”

    非物质文化需要扶持发展

    孙惠霞告诉记者,目前南方的善琏湖毛笔占据了毛笔市场的大半部分,他们以机器作业为主,产量较大,在原料选用和制作上不考究,生产出来的毛笔以低廉的价格大批销售,完全把重质量、讲考究的手工毛笔挤出市场。

    如今,因为家庭作业、个体制作毛笔,产量和销售渠道远远不及机器生产。

    东昌毛笔的制作过程复杂,前前后后需要72道制作工序。随着经济的发展,做毛笔的笔杆可以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到,“虽然,在制作笔杆上减少了几道程序,但是关于笔毛的制作工序一个都没少,”孙惠霞如实告诉记者,“笔杆通过市场定制,虽然节省了一些制作笔杆的时间,但是成本却相对提高了。”可以说,目前东昌毛笔成本大,且量小,又没有合适的销售渠道,按照孙惠霞的话说,现在做毛笔生意的商户销售的大都是南方善琏湖毛笔,而东昌毛笔连聊城市场都没有打开,如何能走得更远?

    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代表,东昌毛笔在享有盛名的同时,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从2006年被批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至今,东昌毛笔仍是家庭作业,而且一直是靠一个人的力量来延续这种文化。

    问及孙老打算做到何时时,孙老的老伴儿告诉记者:“他说,到了80岁,如果没有什么毛病,还会继续做。”

    孙老告诉记者,他打算继续找几个学徒,让更多人学习到制作东昌毛笔的技艺,孙老说:“一些身体残疾的孩子如果有意愿想要坐下来耐心地学习,我很乐意教他们。”

记者 张欢)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