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探寻聊城农村社区建设N问:“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筹”

发布:2013-6-5 11:37:53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cgq20130604a21c.jpg

    推动城镇化、建设农村新居……这些与农村、农民息息相关的字眼,近年来频频出现。这是一个国家层面的战略。

    告别危房,远离了“脏乱差”,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过上“与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建设农村社区,这是一个有条不紊的试点。

    围绕这些,农民住楼似乎是问题的“核心”。

    那么——

    让农民住楼是好事,如何让他们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住上楼?

    让农民住上楼了,生活方式改变了,如何保障他们的生产方式,说白了就是让他们靠什么来“享受得起”住楼的生活?

    让农民有了收入,能维持“住楼生活”,如何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畅享城市文明?

     ……

    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农村新居建设这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个契机 土地增减挂钩政策 给出了一个可能

    ◎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直接挂钩后,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就可以对应增加相应面积的建设用地。

    城市化发展,是时代的必然。但城市化发展,有一个突出的矛盾,即建设用地的短缺。

    因为,产业发展,需要用地建设厂房;人们大量涌入城市,需要用地建设住房;这些都需要建设用地。与此相对应的是,农村大量危房出现,需要重建;农民纷纷涌入城市打工、居住,在一些村庄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宅院大量闲置,出现“空心村”的迹象。

    一方是城市用地紧张,一方是农村土地闲置,二者能否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调剂?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涉及一个政策的出台——土地增减挂钩。

    土地增减挂钩,简单来说,就是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具体来说,即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2006年4月,山东、天津等五省市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第一批试点。土地增减挂钩,在聊城实施得如何呢?

    在2011年,我市便制定下发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见》,明确了土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在全市有偿转让、流转的政策,各县(市、区)把节约土地指标的40%用于经营性开发,实现的大部分收益用于农房建设项目。最大限度减免城中村、城边村改造回迁安置房的各项行政性收费。农房建设实行了行政性事业性费用“零收取”。对整村迁建项目中的农户普遍采取政府按1万—3万元先行垫付土地增减挂钩资金的办法。全市各级政府列支财政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方式用于农村新居建设,为农村新居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随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见》的落实,聊城农村新居建设有了较快发展。一些数字可以佐证。

    17个:目前全市仅存17个乡。其背景就是撤乡并村,原来人口少、经济力量薄弱的乡合并到临近经济实力强、辐射面大的镇,这一级行政机构相应地取消;同样,小的村子合并到大村,原来的村级组织取消,整村迁建,原来的村庄复垦。

    360个:目前全市已建农村社区360个。何谓农村社区?如上面提到的,几个村庄合并后,人口增加,经济力量增强,集体就可建敬老院,建休闲娱乐设施,建学校、商场等,“城里有的,这里也有”。这就是农村社区。

    在城镇化体系中,农村社区处于什么地位?建设农村社区,资金从哪里来呢?

    ◎一个举措 多方筹措资金让农民少花钱住上楼

    ◎农村社区建设,要最大限度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尽最大可能解决百姓建房资金问题。其中提到,利用市场运作搞好城中村改造,让群众不拿钱或者少拿钱就可住上新房。

    近年,有一个热词为聊城人所熟悉,即济南省会都市圈。

    聊城、德州等城市被纳入其中,这能加强我市与其他邻近城市的合作与融合,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其实,济南省会都市圈,和我省的半岛蓝色经济区、黄色经济区一样,就是一个城市群。

    城市群,在如今的城镇化五大体系中,位于最顶端。城镇化五大体系具体为:城市群—中心城市—县城(包括县级市)—镇(不包括乡)—农村社区。

    聊城市区,便属于中心城市。在全市城镇化的进程中,它是龙头,要起到带动和辐射的作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峰海在中共聊城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实施“双百大城市”战略,到2015年,建成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的“双百大城市”。要坚持“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城市定位,以拉大城市框架为中心任务,突出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

    镇,作为城市延伸的一部分,同样担负着吸纳当地人聚居的重任。

    农村社区,位于城镇化体系的最末端,涉及广大的农民,面广人多。其实,在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体系中,农民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人在城市生活。但在我们的现实中,有一部分农民就是“故土难离”。

    那么,确实不愿、暂时不能离开农村的农民,如何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享受城市的文明呢?

    目前的答案就是建农村社区。与此对应的是,城镇化发展大趋势就是促进城郊村向城区集中、镇郊村向小城镇集中、周边村向农村社区集中。

    具体说来,距离镇政府驻地近的,尽量向驻地靠拢建社区,聚居就业;距离镇政府驻地远的,就地并村,多村合并后建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建成后,聚居区的人口增加,经济实力增强,就可以形成较大规模的居住区,进而有条件发展与城市接近的基础设施,如交通、水、电、暖、气等,配备文教卫等单位。

    农民居住在农村社区,就能享受与城市人一样的生活。这就是农村社区建设的蓝图,也是我市当前部分农村已经顺利试点的现实。

    在农村建设“城市”,需要巨大资金投入,如盖新楼,钱从哪里来?这还要回到土地增减挂钩这项政策上来。

    2010年,我市组织有关部门到济宁市汶上县考察,学习其资金推动和用足、用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方面的创新做法。

    此次考察后,我市提出了推行增减挂钩指标有偿流转、置换的措施。市农村新居与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入研究政策,起草了关于增减挂钩指标有偿流转、置换的文件。建议节余的挂钩置换用地指标按照10万元/亩的标准,在全市范围内有偿转让,使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具体应用更有可操作性。

    当时,各地立即着手出台相应的措施。

    其中,聊城经济开发区将土地增减挂每亩补助由3万元提高到8万元;莘县对确实能够拆除旧村腾出土地的村庄,按每亩1.5万元作为先期启动资金,并且免费提供建设规划编制;高唐县财政对农村住房建设予以每户3万元的一年贴息扶持。

    从2008年到2011年9月,东昌府区连续3年分四批上报了增减挂钩项目,对整村改造腾出的土地,区财政按每亩10万元进行奖励,所得收益全部用于农村新居建设等。

    大企业带动,也是解决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的一个途径。高唐曾借助泉林集团企业用地的机会,结合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将企业周边的村庄向大型千户社区芳园小区转移,完成数百户村民的整村迁建工作。

    其间,市有关领导在调查农村新居建设时,也多次强调要最大限度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尽最大可能解决百姓建房资金问题。其中提到,利用市场运作搞好城中村改造,让群众不拿钱或者少拿钱就可住上新房。

    城市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整村迁建(如并村)和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新居建设的基本形式。

    农村社区建设,其根本目的是优化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如前所述,建设基金可以通过市场手段、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等途径解决。

    那么,作为这个系统工程主体地位的农民,他们该如何参与进来呢?农村社区建设这项复杂的工程又该如何寻求突破?

    ◎一个原则 农村新居建设中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农村新居建设,要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政策支持、技术指导、服务优先”原则,依靠群众解决新居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不可否认,在农村社区建设中,部分农民存在“心结”,他们向往住楼房的生活,但也有顾虑:自己的利益在其间是否实现了最大化,以后的收入来源在哪里,迁建到何处最佳……

    在农村新居建设中,我市明确指出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根据不同村庄特点和基础条件,具体实施整村迁建工作。

    市领导在考察时多次指出,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农民群众参与工程规划、建设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争取他们的信任和支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依靠群众解决新居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试点,便是尊重农民的体现——

    这项工程艰巨复杂,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强推。有关市领导强调,农村新居建设,要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政策支持、技术指导、服务优先”原则。

    有序,便是方便农民的举措——

    高唐县赵寨子乡曹庄村、琉寺镇陈营村农村社区建设中,为方便群众生活,坚持先建后拆、滚动发展的路子。新房建成后群众搬新房拆旧房,然后再在拆出的土地上建新房,让群众住得放心。

    透明,便能发挥农民的积极性——

    新居建设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为打消群众顾虑,有些地方探索了一些好做法,如成立由乡镇干部、村委会成员、群众代表共同组成的新居建设议事会。议事会定期向村民代表汇报新居建设进展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将资金使用明细表张榜公布,消除了群众顾虑,大大提高了广大群众参与新居建设的积极性。

    规划,便是真正为农民着想——

    涉及整村迁建的,选址非常关键,大的原则是因地制宜、综合考虑、长远谋划。如把小村庄、交通闭塞村庄整村迁建到千户社区或者较近的中心村。

    2010年,高唐县针对典型的空心村,确定在原址上整村拆迁新建,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二层楼房,在此基础上建设中心社区,将周围村庄逐步合并。

    再如,东昌府区本着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农村新居建设推出了产业带动型、项目带动型、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型、村庄合并建设型等类型,为各地农村社区建设改造明确了方向。

    阳谷在农村社区的选址上注重合理布点,布点主要放在乡镇驻地、集市贸易区、公路沿线的村庄,综合考虑居住、生产、交通、教育、医疗等因素。

    选址,为什么事关重大呢?

    住平房、住楼房,关系到农民的生活方式;住在哪里,决定了农民日后的生产方式,融入城市的程度,享受城市文明的程度。如,农村社区若建在城边,农民进城务工的机会大大增加,所取得的报酬也会相应提高,同时,更方便创业、子女上学。

    如果说,选址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宏观方向,那么,楼层、户型设计,便是农村社区建设的“细枝末节”。这些细节同样不能忽视,因为它决定了农民“住得习惯与否”“住得舒服与否”“住得幸福与否”…

    那么,“农民的楼房”该如何设计,农村社区配套设施该如何向城市“看齐”?

    ◎一个愿望 畅享“城市生活”没有后顾之忧

    ◎社区规划设计应该具有前瞻性,坚决改变以往“低标准重复建房、浪费钱财”的老做法,应确保建成后30年、50年不落后。

    简单地说,农村社区的理想蓝图是:农民住在农村,一样住着楼房,一样享有与城市人一样的公共设施,并且有可靠的收入来源,如就地就业、创业,就地发展规模种植养殖等。

    有关市领导指出,农村社区建设要精细化,通过村庄合并、兴建大型社区,足量建设老年公寓,解决好贫困户和孤寡老人居住问题,配套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让更多农民兄弟过上城市生活。

    这就为农村社区建设明确了规划、配套等要求。

    设施完备,真正“比肩城市”——

    在目前我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中,不少地方同步配套建设了各类活动场所、基础设施。

    茌平县在2010年提出大型农村社区的计划:每个社区人口不少于3000人,力争每个社区都建有医院、学校、幼儿园、超市、健身广场等城市公共配套设施。

    楼房设计,考虑农民的生活习惯——

    在楼房规划设计中,东昌府区采用低层高密度的手法,合理规划出生产发展、商贸市场、村民居住、文化休闲四个区域。结合农民居住方式和生活需求,确定了一层为停车库,地上五层居住的“5+1”建筑形式。另外,该区还规划了部分二层住宅、老年住宅周转房和存放农用工具用房。

    围绕农村社区楼房规划设计,我市曾推出《聊城农村新居优秀设计方案》,意在提高新居建设与危房改造项目规划设计建设水平,建设经济实用、节地、节能、节材的“百年住宅”。

    新居建设,应该确保三五十年不落后——

    有关市领导在考察时强调,新居规划设计应该具有前瞻性,坚决改变以往“低标准重复建房、浪费钱财”的老做法,立足建设“集约、节约,舒适、宜居,感受新生活、提升新生活”的农村新居。新居建成后,确保30年、50年不落后。

    社区管理,有物业管理办法——

    为确保农民迁入社区后,能够享受整洁、文明、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真正享受城市文明,2011年,我市制定了聊城市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实施办法。

    该办法要求,农村社区必须按城市居住小区标准建立住房专项维修资金;农民自主选择专业化物业管理或社区业主自治管理模式。为充分考虑社区业主就业需要,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从业岗位优先招聘本社区人员,并且不得低于50%的比例。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民生工程,其出发点为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让农民畅享城市文明。在其付诸实施的各环节,“地从哪里来”——展示了土地如何有效使用、农民利益如何最大化;“钱从哪里筹”——展示了通过市场等手段,如何让农民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住上楼;“房在哪里建”——展示了如何让农民立足长远就业、创业,从根本上消除生存之忧;“房要怎么建”——展示了如何规划设计楼房户型,以适应农民的生活习惯。

    当然,农村社区建设,也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它的具体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 林志彬)

    ■农村社区样本

    轴承产业拉动 村子变“城市”

    目前,我市已建农村社区360个,这些社区有农业型的,即社区农民的收入支柱来自农业,如养殖种植等;有工业型的,即社区有大的工业支撑,农民就地即可解决就业问题。

    冠县清水镇杜行村就属于工业型农村社区,轴承工业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近日,记者来到该村探访“城市的模样”。

    “村负责人在哪里居住?”来到该村,记者问路。

    “看,那个广场,大队办公的地方就在那儿,负责人就在那里。”一名村民说。

    “你要是下午来就能看到,这里有上百人健身、玩牌,老人、孩子都有,每天下午这里都很热闹……”杜行村村委会副主任杜瑞臣自豪地说。

    这个广场基本满足了村民休闲健身的需要。在广场西边的一座三层楼,既是村负责人办公的地方,也有乒乓球室、台球室等,村民可以免费健身。

    这个广场南边是“别墅区”,四排崭新的二层楼房,异常显眼。目前,该村这样的楼房有27户,每户只需支付34万元的成本价。

    在“别墅区”北面,是数排多层楼房。该村已有100户住进这样的多层楼房,每户花费13万元左右,与盖一处农家院花费差不多。为方便生活,每家都有车库存放物品。

    目前,该村仍在继续建设多层楼房,坚持“示范带动、农民自愿”的原则,满足农民的住楼需求。

    在一户村民家中,记者看到,室内设施与城市家庭没有明显区别,甚至天然气也接通到了这里。

    这一切存在的根本,就是该村轴承锻造加工产业。该村有70家轴承企业,30家轴承小作坊。其中,一个企业上缴税收连续两年达到100万元。

    轴承产业解决了该村农民的就业问题,提升了村民的富裕水平。去年,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13800元,户均年收人35000元。

    在“软件”方面,该村有超市、饭店、娱乐厅等,满足了村民生活的需求。

    与城市相比,村里还缺什么?杜瑞臣想了一会儿说:“如果非说缺什么,那就是没有‘百货大楼’”。

(文/图 记者 林志彬)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