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古城老街巷:旷世英才出考院 名街名门数靳家

发布:2012-10-22 14:22:57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考院街位于楼南大街南门里路西,是一条平均宽度不过6米、长约420米的东西街巷。别小瞧这条其貌不扬的狭窄小街,它可蕴含着六百多年的沧桑历史和深重的文化积淀。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原聊城教育学院大花坛内的粉色玫瑰花犹自绽放。对东昌府区历史文化有较深研究造诣的东昌学院副教授范景华站在花坛旁,娓娓讲述着考院和考院街的历史。

    名流:“考棚”出秀才,万里功名始于此

    考院又名“试院”、“考棚”、“校士馆”,是聊城教育学院的前身,为明清两代考取秀才的地方,它坐北朝南,占地约为20亩。内有东西文场,各有两栋房子,每栋从中间隔开,分为两厢,合起来共有八厢,可容纳千名考生。
    范景华说:“那时东昌府考取秀才都在考院中进行,三年一考,考生来自东昌府的各州县。具体来说,明代东昌府管辖高唐州、临清州、濮州及15个县,清代东昌府管辖高唐州及9个县。”
清代的两个状元,傅以渐和邓钟岳都是在考院考取秀才后,再去省城、京城分别进行乡试和会试,最后再进行殿试的。“除了这两个状元,从东昌府考院走出去的名人还有许成名、王汝训、朱延禧、耿如杞、张凤翔、朱鼎延、任克溥、杨以增等。这些名人全是由东昌府考院起步,然后步步高升,成为朝廷高官的。”

    名师:“三师”多英才,桃李精英遍天下

    清末,东昌府考院改名为东昌府简易师范学堂;民国三年,更名为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简称省立三师,与设在济南、曲阜、益都的省立一师、二师、四师并称为当时全省的四大师范学校。
    “省立三师是鲁西北地区的最高学府,主要是培养教师人才。”范景华介绍说,“当时学校包吃包住,基本不用缴学费,因此学校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
    校内名师云集,著名作家和翻译家夏莱蒂、韩侍桁等都曾任教于此。抗日战争爆发后,省立三师停办。解放后其恢复为聊城师范学校,国务院原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田纪云之父田景韩曾担任校长。
    范景华说:“共产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如谢鑫鹤、申云浦、黑伯理等,国民党的高级官员,如白万祥、傅瑞媛等,著名语言学家傅懋勣,作家、学者李士钊等,都曾求学于此。”此外,学林仰重的季羡林先生,也曾被录取为新制六级的学生(未就读)。
   1958年至1962年、1977年至1987年,聊城师范学校两度升格为聊城师范专科学校。1988年改为聊城教育学院。2005年秋,聊城教育学院与聊城师范合并到东昌学院。

    名门:科举路艰难,白头不悔靳春泰

    定居于考院街中段路南的靳氏家族,科举名人辈出,先后出过进士靳文锐、靳登泰,举人靳文钟、靳文钧、靳春泰、靳绶熙,贡生靳凤杲、靳介熙、靳缮熙、靳维熙。
    靳氏祖籍为山东历城(今济南市),祖辈在辽宁加入清军,建有军功。入关安居后,靳家人注重科举考试。范景华说:“科举之路异常艰难,靳家有一位为了考取功名而大半生孜孜求学的人物——靳春泰。”
    幼年丧父的靳春泰自小由叔父教养成人,虽然他一生好学,但却屡试不第。19岁时,他考取聊城县附学生员(相当于秀才),之后的整整65年,他一直在坚持参加科举考试,直至84岁高龄才考上举人,其间的付出自然充满了不为人知的辛酸和艰辛。
    “这期间,他在温州和阳信教过书,培养了很多人才。”范景华说,过去的读书人,因受教育程度深,素质较高,靳春泰就是一位性情温和、胸怀坦荡的君子,虽然科举之路崎岖坎坷,但他的人格魅力却赢得了左邻右舍和父老乡亲的一致赞誉。

   名人:民间有俊才,马永胜名贯武林

    据参与过东昌府区政协古城老街巷调查工作的高文广介绍,清末以来,考院街居民中出现了不少文武名人。马永胜少时拜回族名师蒋文英、蒋文明学习查拳,1914年赴苏州就职军界,任武术教官。曾自创新式太极拳并著书,名为《新太极拳》。他还著有《弹腿》、《八段少保功》等气功丛书。民国初担任中央国术馆负责人,全国武术总裁判长。
    “民国前期,本街还有一位地方武术名师傅乐励,精于少林拳术,武技精湛,教授了不少徒弟。”高文广说,“当代书法名家黄洪玉也是考院街人,他一生从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单位的牌匾出自他手,如‘东风池’即其名作。”
(延晓平)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