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临清八旬老人续写七十年前抗战往事

发布:2015-6-5 8:36:48  来源:齐鲁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编者按 回望历史,几多沧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聊城日报开设“百姓身边的抗战故事——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栏目,广泛征集线索,拨开久远的记忆,牢记中华民族曾经遭受过的苦难,再现中华儿女英勇奋斗的峥嵘岁月。今日推出第一篇——《70年,抗战岁月怎能忘》,敬请关注。

  一段苦难,70余年不曾忘记;一曲壮歌,70余年不曾停歇。

  几页普通信纸,记录着70多年之前的烽火岁月,回忆了鲁西地区群众和鬼子作斗争的过程,这组手稿经整理之后,被命名为《往事》,荣获2014年度山东省“中国梦”主题文学征文活动三等奖。

  6月2日,记者见到了《往事》的第二作者庞洪锋,第一作者张秀兰是他的母亲,也就是手稿的作者,一个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八旬老人。

  烽火硝烟磨斗志

  “我母亲今年81岁了,她的老家在临清康市庄镇兴安集村,但她从小在侯寨子村的舅舅家长大,那是一个革命家庭,因此我母亲从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也亲眼目睹并参与了抗日战争。”庞洪锋告诉记者。

  在庞洪锋的记忆里,自小母亲隔三差五地便会和他说一些抗战的事情,他就想当然地认为中国所有的家庭都是革命家庭,都曾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长大之后,他才明白原来不是那样。但母亲和长辈们却不怎么提起以前的事情了,“母亲和外祖母等人说起以前的事情就止不住掉泪,难过,因此也不愿意经常提起”。

  庞洪锋说,母亲张秀兰自小在她舅舅家长大,由于聪明伶俐,很招人喜欢。张秀兰的几个舅舅都是地下党员,忙于革命工作。她自小耳濡目染,对日本鬼子的罪行也恨之入骨。在她5岁的时候,就替地下党通风报信,立了大功。那是1939年的冬天,侯寨子村来了日本鬼子。有一天,张秀兰正准备吃饭,舅舅梁冠瑞急急忙忙地跑过来,交给她一封信,让她赶紧送到兴安集村。后来,张秀兰才知道,原来是当地的土匪头子许冠吾第二天要领着鬼子前往兴安集村抓地下党员。她的信一送到,父亲便匆匆出门报信去,地下党便迅速转移了,敌人扑了个空。但是,乡亲们仍然受到了鬼子的迫害。张秀兰当天待在兴安集村,等着大姑父接她。半夜的时候,大姑父和她表姐骑着驴去接她,路上经过空旷的野地,看到地里有乡亲们的尸体,这些都是来不及跑的,被日本鬼子给杀死了。张秀兰和表姐当时都伤心地哭了,心里也更增添了对鬼子的仇恨。

  鬼子在附近杀人放火、做尽坏事,乡亲们恨透了他们。在张秀兰几个舅舅的发动下,村里人一致同意挖地道,和鬼子斗争到底。于是各家都开始挖,屋里有、井里有,家家都能相通,鬼子再来的时候,大家都提前下地道,让鬼子扑个空。在侯寨子村,地道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后来被上级命为抗日模范村,对此,张秀兰非常自豪。

  庞洪锋告诉记者,他的几个舅姥爷在抗战时期做地下工作,曾经开过油坊、药店等,一方面替革命筹集经费,另一方面掩护地下党员。因为外人不了解情况,常以为他家里很有钱,也因此闹过不少矛盾。但几个舅姥爷和家里人宁愿受委屈,被人误解,也从未透露过真相。在被敌人抓捕,严刑拷打时,也从未背叛革命事业。这些,让他们这些后辈非常骄傲。

  撰写文章忆往昔

  2011年,庞洪锋的父亲因病去世,他便想把母亲从东阿接到聊城来一起住,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她说在自己家里住习惯了,不愿意挪地方。但母亲的寂寞,庞洪锋却能明显感受得到。

  老伴去世,又上了年纪,张秀兰渐渐开始喜欢回忆以前的事情。儿孙们去探望她的时候,她偶尔会说起小时候经历过的抗战的事情。“但我从来没想过她会写出来。她退休前一直做会计工作,很少动笔,更别说写作了。退休20多年了,也只是看看报纸杂志之类的。”庞洪锋说。

  2013年10月,张秀兰写了一篇文章,回忆了自己孩童时期,身为地下党员的二舅带领乡亲们和鬼子斗争的事。因为知道庞洪锋爱好写作,经常往报纸上投稿,张秀兰就让外孙张晋将自己的手稿带给庞洪锋,想让他给修改润色一下。对于母亲写的这篇回忆性文章,庞洪锋一开始并未在意,甚至根本不愿意仔细看,就搁置在了一边。直到有一天,他又想起来这篇文章,拿出来仔细看了看,才发现母亲写得如此顺畅,所有的情节都非常清晰。庞洪锋说,对母亲写的这些文章,他只是稍加整理,调整了个别句子,分别加了题目,其余未动。“我母亲完全没有受过专业的写作训练,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完全因为这是她的亲身经历。她是带着感情去写这些东西的。”

  翻阅张秀兰的手稿,除了个别涂抹的痕迹,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是一气呵成。在这些文章中,记者感受到了张秀兰对舅舅的敬佩和对鬼子的愤恨,这些是70余年来,在张秀兰心里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绪。

  庞洪锋说,母亲张秀兰和她外祖母一家人的感情都很深,她的几个舅舅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外祖母的觉悟也非常高。张秀兰的大舅舅在抗战过程中曾多次遇险,屡遭迫害,最终被敌人残忍地杀害。在去给大舅舅收尸的时候,乡亲们都悲痛欲绝,张秀兰的外祖母却劝大家不要在外面哭。在知道上级领导要给她照顾时,她又坚决拒绝,不要国家的资助,让大家把精力都用在革命上。对于舅舅和外祖母,张秀兰始终非常敬佩。虽然历经70多年,张秀兰对舅舅和外祖母当年的壮举仍然清晰地记得。

  每一篇文章,对于张秀兰来讲都是一次感情上的倾诉,但每次回忆,对她而言又都是一种残忍的折磨。“母亲每写一篇都会难过一阵子,因此,对于她能接二连三地写出来,我非常敬佩。有一次我们去看望母亲时,母亲像是对我们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说,不写了,一写就哭,当时我没劝母亲继续写,也没劝母亲别写了。”庞洪锋说。

  留住历史传后辈

  尽管这份回忆让张秀兰悲愤欲绝,但她还是决定不断写出来。她想让儿女们多知道一些过去的故事,让后人记住历史。

  张秀兰所写的文章都不长,每一篇一千字左右,描写的情节很清晰,但相对叙述得也很简单。庞洪锋告诉记者,他从长辈们口中曾听到过很多舅姥爷们的故事,事实情况比母亲所写的情况更为惨烈。

  庞洪锋说,他的舅姥爷梁冠廷死在了执行任务的路上,当时他和警卫员荣向征(音)被伪军团团包围,两人每人有一把手枪。敌人没有手枪,但是人数众多,都配着枪头。强行突围很困难,舅姥爷梁冠廷就把自己的手枪给了荣向征,说伪军是冲着他来的,让荣向征拿枪冲出去。荣向征拿着两把手枪,最终冲出了包围圈,舅姥爷梁冠廷却被伪军团团围住,身上被枪头扎得满是窟窿,浑身是血,惨不忍睹。讲到这里,庞洪锋哽咽住了。

  受母亲的影响,庞洪锋近几年也开始收集抗战资料,聊城大学图书馆是他最常去的地方,看到那么多的资料,庞洪锋总是感叹:“自己知道的历史真是九牛一毛!”

  6月1日,庞洪锋和妻子王春芳专程前往东昌府区堂邑镇,探访一位经历过抗战的老人。老人年事已高,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沟通起来不太容易,但当庞洪锋和他提到抗战的事情的时候,老人明显听懂了,情绪立即激动起来。庞洪锋说,他想尽力寻访一些历史真相,把这些资料留下来。他告诉记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记住自己的历史,而想给子孙后代讲这些事情,就必须自己先弄清楚。庞洪锋说,他之所以精心整理母亲所写的那些文章,就是想让更多的人记住过去的事,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蒲二利)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