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收购旧衣贴捐献灾区 80后大男孩自探慈善之路

发布:2015-3-27 12:20:23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王永胜前往小区收取衣服。

  80后“大男孩”王永胜是一名平凡上班族,为人父的他独挑家中重担,工作之余本想做点兼职——收购旧衣补贴家用,却发现“衣服不差,完全可以送给灾区”。于是,他自探模式做起慈善,将好的衣服留下捐给需要的人,卖掉差的,积累资金收购更多衣服。

  兼职路上

  偶生慈善心意

  当问起为什么产生做慈善的想法,王永胜思索片刻说:最初真没想,就是周末没事干,想做点事挣钱补贴家用,可好好的衣服批量收进,怎么也不舍得送去加工,就慢慢留起来。

  1987年出生的聊城大男孩王永胜,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为贴补家用,他便想利用业余时间兼职挣点钱,于是做起旧衣服收购生意。

  随着盘子越来越大,他发现收购来衣服很多不破不旧,送去加工厂实在可惜,于是留心将成色好的衣服收集起来,仅把成色差的送去加工厂赚点钱。

  “这些好衣服并不差,完全可以送给灾区的人。”王永胜平时喜欢关注央视多套节目,了解到灾区、山区的一些居民需要衣服,“这些衣服比很多山区的人穿的好多了。”看电视后,他时常感慨,暗下决心要做成这件事。

  起初一个人单枪匹马,他害怕家人、领导不同意,后来鼓起勇气告诉身边的人,不曾想收获了一片赞许。“家里人支持,经理也赞成我做,要好的朋友也同意,我坚定了做下去的信心。”

  能量传播

  市民卖衣不要钱

  25日,像往常一样,王永胜前往水城华府小区收购旧衣服。电话约见、上门拎提、称重、付账,这是一般收购的流程,然而随着王永胜慈善能量的传播,很多市民尤其是老人,卖了衣服坚决不要钱。

  “帮着收走就很感激了!”水城华府小区的任女士将不穿的衣服叠放整齐摆放在地下室。“没人穿了,放着也是放着,舍不得扔。”她想过捐给灾区,但不知道如何联系也怕衣服量少,就一直放着,一放就是好几年。称完重是80斤,王永胜付账,任女士坚决不要钱,“捐给灾区这是好事,大家应该做的!”

  王永胜感到不好意思,屡让被拒后他把任女士的名字和电话记录下来,“遇到好几个老人不要钱的,记下来,捐出去后给他们打个电话,这是他们爱的回报。”虽然知道很多人不在乎这些,但他坚持这样做。

  该小区收购期间,不少前来咨询的业主都索要王永胜的联系方式。任女士的邻居说,她即将搬往青岛,家中小孩闲置衣服很多,近期将联系永胜。

  希望借力本报

  捐给需要的人

  王永胜工作之余认真地做好这份兼职,他通过贴吧、朋友圈、张贴宣传报等方式推送宣传,生意越来越火。周一到周五负责记录顾客的联系方式、地址,周末休班时统一上门收购。  但随着衣服数量增多,家中无法存放,永胜在开发区专门租了个院,四间平房可以存放不少衣服。他一方面希望收购衣服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担心存放问题,所以希望借力本报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将衣服随时捐给需要的人。

  目前所收旧衣以成人衣服居多,儿童衣服较少,他感觉儿童衣服需求量更大。

  民间有小孩穿百家衣的流传,很多家长喜欢小孩穿旧衣服,他规划了几个捐衣节点:六一、十一这些对孩子重要的节日,希望让灾区、山区的孩子收到惊喜。“希望咱齐鲁晚报能帮我把衣服捐赠出去。”

  积累资金

  收购更多衣服

  “你一个人养活整个家,压力很多,将来准备再怎样将慈善延续呢?”当记者问及此事时,王永胜很坚决地回答,他想过这件事,得延续好衣服留下差衣服卖掉的方式,因为这样将差衣服卖掉的钱才能有能力收购更多衣服。

  卖掉差衣服积累资金收购更多衣服,再进行分门别类,好的留下差的卖掉,循环下去才能保证资金链不断。

  “没有经济支撑的慈善害怕走不远!”永胜称,一段时间内会延续这种模式,因为他本身并不富有。

  平凡人的慈善可能看上去不够慷慨,但是尽我所能、形成自己的模式,持久、延续,这是何等的不平凡!

  (文/片 本报记者 王瑞超)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