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乡村记忆工程留住美丽乡愁

发布:2014-9-22 11:43:32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石碾石磨是中国乡村最古老的粮食加工工具之一,曾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伴随着高唐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开展,这些古老原始的农业生产工具重新焕发出光彩。

  作为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样板县,高唐县重点实施了特色乡村记忆工程,对清理坑塘挖掘出来的和散落在村内的石磙、石磨、石碾等重新利用,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留住美丽乡村记忆符号,守住农村精神家园,让老一辈人睹物思情、不忘根本,让年青人忆苦思甜、饮水思源,为乡村文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变废为宝:

  废弃石磨唤醒沉睡的乡村记忆

  最近,在北京打拼52年的姜店镇尚官屯村的刘海滨回乡探亲,刚一进村便被文化广场上的石碾、石磨吸引住了。看到儿时的碾粮工具成了村里的“艺术品”,眼泛泪花的刘海滨对此赞不绝口:“这个创意非常好,既留住了乡愁,还美化了村庄。”

  今年69岁的刘海滨17岁那年去北京打拼,如今在北京有一家设备租赁公司,这一晃50多年过去了,尽管生意越做越大,可乡愁却越来越浓了。“如今一回家就看到这些石碾、石磨,真是百感交集!”刘海滨激动地说。

  废弃的石碾、石磨等老物件如何变身村头“艺术品”,还得从高唐县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说起。“清理村卫生环境过程中,我们在坑塘河沟及垃圾堆中发现不少石碾、石磨等被村民丢弃的老物件,就决定把它们收集起来用以装饰村容。”姜店镇党委书记刘泰东告诉记者,镇里专门组织工作人员清点了磨盘、石碾、石磙等各村的老物件,进行简单的艺术加工,或将其刻上村名立在村头成为颇具特色的村标,或把其“请”进文化广场摆成各类艺术造型,匠心别致的设计成为乡村独特一景。截至目前,全县已收集石磨、石碾、石磙等民俗物品2000余套,均被整理成造型别致的村庄“艺术品”,归置到村头、村广场等显眼位置,成了乡村的记忆符号。

  城乡一体:

  “一把扫帚”扫靓大城小乡

  “这一到晚上,妇女们伴着音乐跳着风靡城乡的广场舞,广场一侧的杨树林内,几位老人围在棋盘上一决高下,孩子们就在广场中央的石磨、石碾旁嬉戏玩耍,现在这小广场成了大家生活的一部分。”琉璃寺镇南姜村党支部书记姜光军兴奋地告诉记者,就在两个月前这里还堆放着柴草和生活垃圾,如今变成了干净且充满文化韵味的槐荫文化广场,成为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

  南姜村的变化是高唐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高唐县在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中,明确公用事业园林局为牵头单位,一把扫帚扫城乡,既管城区,也管城外,将公用事业、公路、交通、水利、文化、体育等部门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领导体系,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协调推进,避免了分头管理。公路局、交通运输局结合公路养护员的管理使用,对国省公路和县乡公路沿线的垃圾进行了全面清理;水务局结合汛期河道清淤对河道漂浮垃圾进行了打捞;文广新局、体育局将文体设施优先投放给建设小型广场的村庄。

  今年,全县在村镇环境整治共出动人员6.2万人次、施工机械9400台班,清理垃圾死角、河沟坑塘等4050处、各类垃圾3.9万吨,所有垃圾统一运输到县垃圾处理厂进行了处理。

  验收督导:

  “一票否决”催生美丽嬗变

  全县97%的自然村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高唐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美丽嬗变的背后是城乡环境的改善,是治理能力和手段的转变,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思想观念的大变样。今年5月份以来,高唐县以实现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城乡统筹和一体化管理为总目标,将农村的环卫工作放在与城区同等重要的位置,开展了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清理活动,彻底解决全县农村环境脏、乱、差和垃圾围村的问题。

  据高唐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张学宏介绍,高唐县在此次城乡环卫一体化整治工作中,改变以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造盆景树样板、凸亮点的做法,对全县673个自然村全面整治,村里村外、道路胡同、坑塘沟渠全部清理,不留死角。与此同时,还对村容村貌、残墙断壁进行了整治美化,将坑塘清理干净后承包出去养鱼种藕;对治理出来的空闲地进行了统一规划,铺装成小型广场供群众休闲娱乐。从7月份开始,县公用事业园林局对各镇街整治情况实施验收,严格标准、逐村进行,实行“一票否决”,各镇街如果有1个村庄没有整治达标,则该镇街整体验收不合格。目前,全县12个镇街中已经验收了11个,仅剩下一个街道需要对个别村庄整改后进行复验。

  (聊城晚报记者 林志彬 聊城日报记者 王培源)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