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688人寻亲成功的背后——访宝贝回家网创办人张宝艳

发布:2013-9-18 10:14:52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宝贝,你在哪里?生身父母,您在哪里?这样声嘶力竭的呐喊与找寻,每一天都在宝贝回家网站上演。

  今年7月23日,在茌平县菜屯镇赵方村,12年前被拐骗到重庆的张玲玲终于回到家乡见到了母亲。张玲玲成功寻亲便得益于这家网站。该网站成立6年,登记寻亲的信息超过两万条,截至今年9月15日,已经有688人通过该网站找到了亲人。该网站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有数万人之多。

  这一家寻亲网站的创办者是一位民间人士——张宝艳女士。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个网站的原型最早出现于她的剧本中。

  缘起 儿子“走失”的经历让她开始关注被拐儿童

  1992年,在吉林省通化市城区,一名4岁男童跟姥姥走散了。随后的三个小时里,孩子的父母、姥姥如热锅上的蚂蚁,四处寻找。孩子的母亲甚至想到了最坏的结局——找不到孩子,但她不敢想象自己将如何面对。所幸,这只是虚惊一场。原来,孩子是去找打麻将的姥爷玩了。但因为当时没有手机,亲人之间没能及时联系沟通。

  张宝艳就是这个男童的母亲。这场有惊无险的遭遇,让她开始关注一个群体——被拐儿童。

  后来,她看到了一本报告文学《超越谋杀的罪恶》,该书讲述的就是被拐儿童的故事,里面撕心裂肺的离散悲剧,震惊了张宝艳。于是,她和在吉林通化师范学院任网络中心主任的丈夫秦艳友商量,能为被拐儿童做点什么。

  随后,张宝艳和丈夫开始创作关于被拐儿童的剧本,他们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群体,关注这个群体。

  他们去了全国很多地方,搜寻被拐儿童的素材。在寻找素材的过程中,她感到,无论是寻家的孩子,还是寻宝贝的父母,想要寻亲成功,都无异于大海捞针。因为寻亲的手段太原始了,漫无目的地寻找,谈何容易。

  她看到,很多家庭因为孩子离散而支离破碎,有的家长已经寻找了十几年,花光了所有积蓄;很多家长因为思亲心切,精神崩溃,更甚者患了精神病。

  寻亲如此之苦,寻亲如此之难,是张宝艳始料未及的。于是,她与丈夫将创作的剧本命名为《路有多长》:没人知道寻亲成功是要20年还是30年,还是永远都无法实现。

  同时,她也看到,很多寻亲者常年跋涉在路上,发现了很多被拐孩子的线索。尽管最终证实这不是自己的孩子,但这些信息是一笔财富,对其他寻亲者来说,非常有用。可惜的是,这些线索在寻亲者之间根本无法共享。张宝艳和丈夫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如何把这些线索利用起来。

  在创作的剧本《路有多长》中,张宝艳和丈夫虚构了一个寻亲网络组织:太阳城寻子联盟。太阳城寻子联盟,寄托着他们美好的理想:寻亲者能够连起手来,你帮我、我帮你,都能找到孩子,找到家。

  这个剧本,也寄托着他们美好的愿望:他们希望把丢失孩子的父母痛不欲生的感受,通过文学作品展现出来,并希望人贩子能够看到这些寻亲者的故事,从而停止拐卖孩子。

  历经10多年的构思,剧本《路有多长》于2003年创作完毕。但创作的欣喜被现实撞得粉碎,接连谈了几家影视公司,均因“题材敏感”不了了之。

  剧本搬上银幕的希望落空,夫妇俩想到了在现实中创办一个寻亲网站。这便诞生了如今的宝贝回家网。

  无奈 多少曾经的骨肉亲情无法重圆

  2007年4月30日,宝贝回家网正式开通,2008年1月18日,宝贝回家志愿者组织在吉林省通化市民政局成功注册。

  网站创办之初,就定位为免费登记帮助寻亲,那么资金、人员等如何维持?网站有没有号召力,怎么赢得寻亲者的信赖?起初,张宝艳心里对这些都没有底。2002年,她就辞了职,全家的收入来源就靠丈夫一人。不过还好,网站的创办花费并不多。丈夫本来就是学计算机的,网站的维护不是问题。

  慢慢地,网站从每天数十人次、数百人次的浏览量,逐渐增加到上万人次,到2010年日浏览量达到3万人次。网站影响力有了,她看到了希望。

  后来,志愿者也多起来。全国各地的寻亲者,需要大量的志愿者来联系、跟进,提供寻亲的专业指导。目前,注册登记的志愿者人数达到9万多人,积极参与寻亲活动的活跃成员也有2万多人。他们与腾讯网合作建立的各类QQ群就有70多个,最多时甚至达到140多个,有寻家宝贝群,有家寻宝贝群,有公安部工作群,有媒体群,每个省份也都有自己的寻亲群……每个群都有志愿者来维护。

  志愿者的工作之一便是,登记所了解的寻亲者信息,然后网站进行整理、分工,将线索分给特定的志愿者。

  如,有家长寻找宝贝,志愿者会询问其孩子的长相,失踪地点、时间,失踪时的年龄,长相特征,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居住地风俗等,然后将这些信息登记到“家寻宝贝”栏目里。根据这些信息,跟进的志愿者再到“宝贝寻家”栏目里逐一寻找、比对。

  小谢是张宝艳经手的一名寻亲者,5岁时失踪。在小谢的记忆中,家乡把斧头称为“响子”,把爸爸称为“牙牙”。根据这一称谓习俗,他们很快圈定了大致区域:陕南一带,并最终帮其寻亲成功。

  还有一名寻家宝贝,记忆中家乡有铁索桥,于是全国各地志愿者便将当地铁索桥的照片发到网上,让其慢慢与记忆对接。最终,该寻亲者在无锡找到了家。

  但这样顺利的情况,所占比例并不多。在688名成功寻亲者的背后是志愿者和公安人员的辛苦付出。

  张宝艳说,在寻亲过程中,她看到的人间冷暖可以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其中,最让她心疼的是,很多曾经的骨肉亲情已不在。

  曾有一例,家人无论如何也不认“宝贝”。当时,这名“寻家宝贝”正患重病,家人得知后,认为其动机不纯:为何以前不寻亲?现在找来是为了寻求帮助!还有一名“寻家宝贝”,在认与不认之间一再反复。起初,看到亲人家境极差、多人患病后,坚持不认;后来,听说弟弟患精神病、家里有房产,又反悔,誓要认亲。

  “寻家宝贝”寻家常常是瞒着养父母进行的,但有些基层民警对此并不知情。有一名“寻家宝贝”,登记了相关信息后,民警去找其养父母核对。这让这名“寻家宝贝”偷偷寻找生身父母的消息暴露,招致这名“寻家宝贝”的不满,从而拒绝再做DNA采样。

  还有,大部分被拐的孩子来自西部地区,家人为寻找孩子,常常奔波多年,花费巨大,以致家庭贫困。而孩子大多被拐卖到东部地区,养父母家比较富裕。面对这样的落差,很多孩子不能适应,最后大都回到养父母家生活,只是逢年过节打个电话,并无过多联系。

  据了解,大部分被拐孩子在养父母家生活得并不幸福,甚至遭遇虐待。他们普遍学历不高,早早地就辍学打工。因此,他们中很多人在心底对生身父母存在怨恨情绪,责怪父母当初为什么不照管好自己。

  面对这样的悲剧,张宝艳充满了无奈。

  心愿 事业越做越小,宝贝不再走散

  目前,宝贝回家网依托的仍是广大志愿者,专职人员只有7人。

  张宝艳和网站专职管理人员的工作非常繁重,网站创办之初,她每天只休息五六个小时。如今已经52岁的她,明显感觉精力不如以前,今年以来,她坚持12点就休息。

  宝贝回家网的发展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得到了公安部的大力支持。目前,该网站已经与公安部打拐办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寻亲信息得以共享,志愿者开展工作更加方便。

  让张宝艳纠结的是,目前,很多寻亲者仍不知道宝贝回家网是免费登记的,更不知道到公安部门登记采集DNA血样是免费的。

  目前,该网站登记的寻亲信息达到2万多条。

  法律对买主的处罚偏轻,也让张宝艳非常纠结。目前,只要买主不虐待孩子,几乎就不承受“法律成本”。在张宝艳看来,对拐卖者的量刑同样偏低。

  其实,拐卖孩子,往往比谋杀还要重,很多家长因此精神失常、甚至自杀,导致一个家庭支离破碎。

  张宝艳说,目前网站的运营良好,因为很多爱心人士、企业纷纷相助。但是,她从心底非常希望自己的这个事业“越来越小”。她盼望的是,寻亲的信息越来越少,不再有被拐卖的孩子。

    (记者 林志彬)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