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市民耗时两年半完成57万字抗战纪实文学

发布:2015-8-24 8:55:45  来源:齐鲁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1973年5月4日早6点,刘金仲从茌平县监狱哨岗上走下来。

  匆匆吃过早餐后,他和中队指导员张灿武,一人骑着一辆自行车,直奔20里之外的博平。

  他们此行,是去接一位抗战老兵——袁子龙。当时,其所在的部队要举办传统教育报告,袁子龙正是此次报告主讲人。

  1940年9月,中共鲁西区委社会部干部李建民,被安排到东阿工作,任东阿县抗日政府首任公安局局长。而袁子龙正是李建民的下属,时任保卫队队长。

  在此次报告上,袁子龙详细介绍了以李建民为首的革命先辈抗战的故事。

  40多年过去了,这次报告的记录稿,他一直珍藏着。他期待着有一天,将先辈的抗战事迹,整理出来公之于众,让更多的后人了解抗战艰辛的历史。

  2013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刘金仲终于有机会了。以这次报告的记录稿为导引,他到党史部门寻找资料,到旧书摊查看涉及当时东阿抗战的书籍。前期材料的搜集,他用了7个月的时间,其间做笔记万余字。随后历时近两年,完成了长篇纪实文学《公安特战队》,还原了李建民和他的战友们真实抗战的故事,总字数达57万字。

  缘起

     老兵报告激发了他创作抗战文学

  刘金仲,今年64岁,2013年从莘县供电公司退休。

  1971年,他参军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茌平县中队服役。1973年,部队举办的一次抗战老兵的报告,深深触动了他。

  主讲人袁子龙,就是一名抗战老兵,当时已离休的他,居住在老家博平。

  1973年5月4日一早,刘金仲和指导员骑着自行车赶到老人的家时,已经下起了大雨。

  见到老人时,老人已经穿好褪了色的军服在等着他们。“一米八多的身材,一点也不佝偻。全白的头发,长不过半寸,还是抗战时期的发型。黝黑的面孔布满皱纹,比实际年龄苍老不少,但老人的目光依然炯炯有神,身体依然硬朗。”这是袁子龙老人给刘金仲留下的第一印象。

  雨越下越大,老人还能不能前往?刘金仲心里直犯嘀咕。老人却善解人意,开口了:“这雨再大也要去,咱们快点走吧。”老人说完直奔大门外。

  刘金仲和指导员紧随其后,看老人态度坚决,便为他披上了雨衣。那天,刘金仲骑的是一辆“大金鹿”自行车,后倚架较为宽大。老人就坐在了这个后倚架上。当时,道路还不全是柏油路,非常泥泞难行。赶到部队时,已经是上午9点半,报告10点钟才正式开始。

  在报告会会上,刘金仲不敢有丝毫怠慢,一字一句地做着记录。袁子龙老人的报告在部队总计做了9场,刘金仲记录了9场,形成了七八万字的记录稿。随后,在工作之余,他对记录稿进行进一步整理。

  1981年,刘金仲离开部队,退伍到地方,这份记录稿一直伴随着他。在后来的岁月中,每有空暇,他就把记录稿从箱底拿出来,凉一凉,翻一翻,唯恐它们损坏。

  2013年退休后,刘金仲又拿出已经泛黄的记录稿。此时,他已经决心依此为导引,撰写一部先辈抗战纪实的作品。

  创作

  历时两年半完成57万字抗战作品

  对创作的素材来说,这份记录稿是远远不够的。“抗战时期有关东阿以及聊城的,哪怕只有零星的介绍,我也要搜集来。”2013年初,他开始了创作前的资料搜集。

  作品中的第一主角李建民是抗战时期的英雄,也是首任东阿县公安局局长。为此,刘金仲前往东阿、莘县党史部门查阅资料,又到市公安局寻找聊城公安志。但这些资料,依然不够。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骑行至闸口运河边,发现了一个旧书摊。这次,他如同发现了宝藏,大量的旧书为他提供丰富的资料。

  此后,他连续三个多月,每周都去那个旧书摊。只要涉及东阿抗战的,他都会买下来。其间,他一边买书,一边看书,做了万余字的笔记,至2013年7月。他购买的旧书达数十本,花费千余元。

  当年8月,正式动笔。“第1天,写了不到3000字。因为没有整体思路,当时不敢下笔,只能逼迫自己写,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刘金仲说,前10章创作最困难,2014年5月写到第20章时,整体思路日渐清晰,全部的41章目录、梗概全部浮现于他的脑海。

  剩余21章,到2014年年底全部创作完成。41章的手写稿纸,厚达30多厘米。因为不会使用电脑,手写稿出来以后,他求助朋友,转成了电子版。今年5月份,经过简单装裱、排版后,这部长篇纪实抗战文学的草样打印出来。

  拿着这份草样,他又多方请教,对作品进行审核。

  其间,刘金仲几乎断绝了和外界的联系,每天保障六七个小时的创作时间,一般是上午3个小时,下午2个小时,晚上2个小时。有时疲劳过度,他的眼睛常常模糊。有时夜里醒了,只要来了创作激情,他便立即起床,提起笔来就写。

  故事

  真实的抗战如此艰苦又令人动容

  从初冬,直到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抗战士兵只有一身棉衣,上身一件棉袄,下身一件棉裤,里面没有可衬的内衣。一身棉衣,一穿就是小半年,没有衣服可换洗。

  刘金仲说,这就是当时东阿中共革命先辈艰苦抗战的一个缩影,这就是首任东阿县公安局局长和他的战友真实的经历。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李建民和他的战友,与日军、汉奸、土匪、恶霸进行了机智的斗争,保护了一方百姓的安宁。

  李建民刚上任公安局长之时,公安队伍不足10人,面对的却是东阿一带最多时47个日伪据点的残酷形势。直到1943年下半年,黄河以西的广大东阿地带,已经出现了“有敌人无敌区”的局面,抗战形势大大好转,公安队伍也壮大到五六十人。其间,公安干警救助童养媳、收养被弃路边的婴幼儿。

  当时,党政军不分家,公安干警也是八路军。公安干警与百姓吃住在一起,与群众建立鱼水深情。在抗战最艰苦的一段时间,公安干警每天供应半斤小米,但要节约二两给群众吃。有时,不得不靠树叶、野菜充饥,一天两顿饭只能吃半饱。

  1943年的一天,时任东阿县公安局副局长的张醒民到铜城搜集情报,路上遇到一名七八岁的小女孩。“叔叔,前面有鬼子来了。”闻讯,张醒民抱起小女孩立即返回,走远后回头一看,鬼子果然进村了。张醒民激动地说:“小姑娘,是你救了我一命啊!”

  在抗战胜利后的一次座谈会上,张醒民感慨万分:“若没有群众的支持,不要说打鬼子,就是饿,也把我们饿死了。”

  在日军的一次突然扫荡中,李建民被圈在包围圈。情急之下,他躲藏到日伪据点,被伪军小队长解克明掩护起来。日军进入据点搜查,李建民化身烧火工,平安脱险。当时,分化瓦解敌军,也有力地壮大了我军。

  刘金仲说,这部长篇纪实抗战文学,饱含着他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是他的一种责任,他觉得应该把历史的真相公布于世,“只有还原先辈抗战的事迹,我才没有遗憾”。

  如今,57万字的作品终于完成,然而他仍觉得“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先辈的音容笑貌仍在我们眼前。

  (记者 林志彬 通讯员 刘书光)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