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临清国文教师写下千首诗歌记录抗战烽火

发布:2015-7-31 13:20:49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2.jpg

陆金桥出资为陆会川出版了抗战诗集《天外楼诗稿》。记者 于新贵 摄

  他,8岁入私塾,苦读四书五经。

  他,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攻读经史百家,诗文名骚一时。“五卅惨案”,日寇火烧济南,他被迫辍学。在故乡临清,他成为一名国文教师。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被安排向西北大后方转移。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活。

  他,是诗人,流离颠沛中拿起了笔,写下了1200多首诗歌。国恨家仇丰盈着每首诗歌,思乡情结无不流淌在字里行间。

  这位诗人,祖籍临清,客居西安,他叫陆会川。

  从1937年到1962年,远离故土的痛楚一直煎熬着他。去世前,他嘱咐孩子:没留什么值钱的东西,只有一部诗集。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这部诗稿在后代手里保存了50多年后,付梓印刷。

  日寇入侵,国文教师转移大后方

  陆会川,祖籍临清,1905年生人。他这辈分,弟兄四个,陆会川行四。

  这样一个家庭,生活贫困。但是,陆会川聪慧过人,是一家的希望。父亲和三个兄长辛勤劳作,让陆会川苦读诗书。陆会川没有辜负家人希望,8岁入私塾,熟读四书五经。1924年,又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

  可想而知,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农村家庭,能走出来一个大学生,是极其不容易的事。1925年5月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万余群众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首,要求释放被捕学生。英国巡捕开枪射击,当场打死十三人,重伤数十人,逮捕一百五十余人。“五卅惨案”后,陆会川辍学回到临清。

  回到故里后,陆会川的诗文和书法很快就崭露头角。由临清县政府安排到临清第一完小教书,后又调入临清下堡寺五高任国文教师,1930年,提升为校长。

  在当校长期间,陆会川做了一件大事。他拆除了附近村的两座寺庙,扩建校舍,广收学生,培养了大批学子,为以后的抗日战争中培养了很多骨干力量。

  1937年,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很快,战火就燃烧到离北京只有几百公里的临清。为保护文化教育界人士,按照上级指示,陆会川带领学生向西北大后方转移。

  当年重阳节前夕,陆会川从卫河口登上船只,开始了流亡生活。

  根据陆会川的儿子陆振昌的回忆,陆会川离开临清后,经新乡、郑州、灵宝等地的流离颠沛,于1938年初到达西安。当年清明节前,又历尽艰难到达甘肃天水。

  到达天水后,陆会川在当地国立第五中学任教。一个文人就是这样,当看到国破家亡的景象时,按耐不住内心的悲愤和激昂,他毅然投笔从戎,到甘肃省抗战服务团工作。

  1940年,陆会川再次成为教师,赴甘肃省秦安县国立五中任教。此后的陆会川先后在省立天水中学、国立十中任教,培养了大批抗战生力军。

  陆会川是文人,更是一名出色的诗人,就注定了他用诗歌记录抗战历史。背井离乡的流亡生活,陆会川耳闻目睹国破家亡的悲惨场景,他将爱国之心、恋乡之情、愤世之痛、忧民之苦抒发于诗歌中。

  1945年8月,日寇无条件投降。陆会川写了大量诗篇并书赠朋友。他像杜甫一样,在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失地时,欣喜若狂,甚至“忽闻涕泪满衣裳”。陆会川沉醉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中,流露出对回转故乡临清的美好憧憬。

  故乡总是让游子牵挂,思乡之情让陆会川寄情诗酒,甚至,他看到大雁东飞,都会喊声大雁,给故土捎声祝福。他不忘故土,在西安的街头上,看到“山东大白菜”后,都要买一些回家,他要亲口尝尝故乡的白菜。

  1962年2月,离开故土25年的陆会川病逝于西安。陆会川去世前,把孩子叫道床前,告诉孩子们:没有留下什么财产,只有一部诗稿。

  流亡途中写下抗战诗歌1200首

  从1937年在临清卫河口登船离开故土开始,陆会川手里的笔就没有停止过。他通过自身流亡经历和感受,尽情抒发着一腔爱国、思乡的炽热感情。

  在流亡西安时,对故乡的思念油然而生。他曾经在《长安除夕》中写道:“故乡沦暴寇,流寓到长安。戎马边尘暗,灯花岁月残。兄弟隔战火,妻子随机寒。多少忧时泪,不堪此夕弹。”。

  同时,他时刻关心着家乡的抗日烽火。1938年11月,范筑先在聊城壮烈殉国后,陆会川同样写诗悼念这位民族英雄。他在《报载范筑先司令于聊城之役殉国诗以哭之》中写道:“山左先标抗敌旗,身经百战气扬眉。幕多报国悲歌士,家有成仁取义儿。一角河山唐日月,卅城旌旆汉威仪。鲁连台畔暴风雨,痛绝军民哭导师。”

  陆会川与张自忠有过交往,他写了很多颂扬抗日名将张自忠在台儿庄大捷中的战功。1940年,陆会川闻听张自忠壮烈殉国后,他痛写挽诗,悼念这位老乡,并和天水乡友撰写《张自忠将军集》,题诗《苦战行》,歌颂张自忠将军的忠烈英魂。

  他在《悼张自忠将军二律》中写道:“惟余短剑酬知己,誓取大仁报国家。留得两间正气在,将星一夕落南瓜”,“百战疆场一俊人,摧坚挫锐必躬亲。临沂风鹤碎倭胆,襄汉阵云惊鬼神”。

  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的喜悦心情在诗中可以看出。他在《日本投降感赋》中写道:“消息传来喜欲狂,客皆相见说还乡。久经战火身犹健,又届秋风鬓为苍。沽酒邀同妻子醉,吟诗寄向友朋忙。”

  陆会川在流亡各地过程中,不断创作诗歌,并用毛笔小楷书书写,辑录成集,并自署名为:《天外楼诗稿》。在这部厚厚的诗稿中,他按自己的流亡之地分为《离乡集》、《天水集》、《秦礼集》、《张川集》、《清水集》、《信阳集》、《西京集》、《续吟集》等八集,共收录了1200多首诗歌。

  陆会川在《自序》中对诗稿的名字有过这样的解释:余久客天涯,辄僦楼而居,楼以天外名者,谓距乡国窎远,烽烟遥隔,不得归去。仿佛身居天涯之外,且异乎刘后主乐不思蜀之意也。即此亦可觇吾之志,爰以名吾诗。

  事实上,陆会川的诗稿并非只有这一部。他在临清教书时,曾经把千余首诗歌集成《草村诗稿》,本来这部诗稿准备印成书,但是,卢沟桥事变后,陆会川根据指示转移,这部诗稿最终毁于战火。另外,陆会川还有一部诗稿《会川长短句》,在长期的流亡途中也丢失了。

  后代保存诗稿50年,印刷成书

  说起陆会川诗稿印刷成书,不得不说到陆会川的堂孙陆金桥。陆金桥是陆会川二哥陆清贵的孙子。陆会川去世后,诗稿最终被陆金桥出资印刷成书。

  陆会川从1937年离开临清后,在没有回过临清,与家人失去联系。1992年,失去联系50多年后,陆家商议寻找这个流亡在外的“老四”陆会川。作为堂孙的陆金桥决定亲自去西安寻找陆会川,完成陆家人的心愿。陆金桥根据从前的书信地址在西安城内寻找了好几天,也没有找到陆会川的一点信息。他来到火车站准备返回山东时,一张当地报纸上的“寻人启示”给了他一个灵感。他当即赶到当地报社,花了三毛四分钱等了一则寻人启事。

  回到临清后,有一天,陆金桥接到了来自西安的一封信。那是陆会川儿子陆萍昌的信函。陆金桥按耐不住内心激动,当即又赶赴西安。

  遗憾的是,陆金桥寻找到陆会川时,陆会川已经去世三十年了。在那个山坡上,陆金桥代表陆氏全家人给陆会川烧纸叩头。

  陆金桥来到武汉,从陆会川的儿子陆芹昌家里看到了诗稿。这部诗稿是陆家人的宝贝,一直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那一年,陆金桥把这部诗稿带回来山东。为了防潮防鼠,他将诗稿仔细地保存在一个塑料管中,两头密封。

  在邢台一直做生意的陆金桥,每次想到“四爷”的诗稿,总有一种印刷成书的冲动。就这样,这部《天外楼诗稿》在陆金桥手里保存了20多年后,于近期印刷成书。

  陆金桥说,“四爷”陆会川去世前,曾经留下遗言,他最牵挂的就是这部诗稿。所以,他选择在抗战胜利之际,出版这部诗稿。

  临清市博物馆原馆长马鲁奎说,陆会川是一位有强烈爱国情怀的诗人,他生前并没有机会出版这部诗稿。他的诗有唐代诗人杜甫的诗风。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自身的流亡经历和感受,写出了大量反映抗战的诗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抗战史诗。

  (记者 于新贵)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