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临清卫河发现清代钱币,引附近居民争相挖宝

发布:2015-7-2 9:39:13  来源:大众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7月1日上午,临清一位热心拍客向大众网记者提供了一组关于居民寻宝的照片。原来,连续一个月以来,在卫河临清先锋桥河段,有部分居民挖出了清代铜钱,消息传开后,引来更多附近的居民前来挖宝。

  这位提供照片的拍客名叫周玉刚,是临清当地一位摄影爱好者。三天前下午3点左右,周玉刚驱车途经卫河先锋桥河段,无意中看到桥下聚集着不少人,有的手拿铁锹在挖掘河道。周玉刚感到很好奇,拿起相机记录下眼下一幕。经过和村民交流,周玉刚才知道,有村民发现了清朝铜钱。随后,更多附近的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数量最多时达到二十几位。

  从周玉刚提供的照片可以看出,六七月份的卫河正处于干涸期,河道中央残留着少量河水,行人可在河道上任意行走。周玉刚介绍,居民挖宝已持续一个多月时间,卫河退水后一直有村民在沿岸挖寻"宝贝",不仅仅在先锋桥段,在临清境内其他河段同样有不等数量的村民在寻找古钱币。在周先生短暂逗留的十几分钟内,就有一位村民挖出了三枚铜钱。

  从铜钱外观上来看,钱币属于圆形方孔,钱经大约2.5至3厘米,钱面为四字"乾隆通宝",读序为自上而下从右至左。钱币表面已有明显的锈迹,但字迹清晰可见。由此可断定,铜钱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大众网记者查阅资料得知,乾隆通宝为乾隆年间通用货币,多为铜制钱币,铸造精美,数量和种类繁多,甚至有地方官员私自大量铸造。因此,流传至今的钱币价值较低廉,但对文物爱好者来说,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附近居民也反映,此类钱币在临清当地并不稀奇,每当卫河处于干涸期时,临清大量当地居民便蜂拥而至,每次都有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大多村民都将钱币据为已有以供收藏。截至记者发稿时,仍有不少居民在卫河挖掘钱币。

  相关衔接:

  临清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出土钱币折射商业繁荣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大运河漕运异常兴盛,当时的临清处于运河南北交汇之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上,临清所处的地位非常显赫。大明王朝有三大船厂,临清《卫河船厂》便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个为南京《龙江船厂》和淮安《清江船厂》。

  当时的临清被称运河上的第一大码头,商贾云集,物资流通频繁,商业繁荣。明吏部尚书王直《临清建城记》记载,"财赋虽出乎四方,而输运以供国用者,必休于此而后达;商贾虽周于百货,而懋迁以应时需者,必藏于此而后通"。

  临清还有有"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之誉,所以,临清不仅可以为船厂提供技术、物资方面的支持,而且还可以为船厂官员、工匠们提供吃、喝、玩、乐等精神方面的享受,可见商业大都会的风采。

  另外,据《明史·兵志》记载,"初,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卫所。设临清卫"。可见,当时的临清军事地位也很重要,被明王朝视为军事重镇,并在临清设卫,驻军一万三千多人,船厂在当时可谓是国家的经济军事命脉。

  说到卫河不断出土的明清钱币,有研究显示,大运河商业尽管发达,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欠缺,商船遇到风浪难免出现翻船事故,大量钱币沉入河底,有的钱币随急流冲到下游,等到河水干涸时不断被发现。由此更能体现,当时的临清在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初审编辑:张元亮
责任编辑:李鸿杰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