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抗战老兵王英才:爱这一身绿军装

发布:2015-1-29 9:53:35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王金才_副本.jpg

    临清市金郝庄镇张伴屯,87岁的他声震屋瓦。16岁那年,他成为一名抗日游击队员。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打成“右派”,逃难黑龙江,被劳教三年。无论遇到什么困境,他的嗓门从没有低过。“我一辈子最爱穿绿军装,我是一位抗战老兵。”坐在记者面前的这位老人身穿绿军装,高声说道。

  今年9月3日是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他,王英才,曾经的抗日游击队队员,回忆起过往,依然激情澎湃。

  瞒着家人投身抗日游击队

  上世纪四十年代,张伴屯有一个不小的染坊,是王英才的父亲开的。也因此,王家的生活在村里还不错,属于中农水平。

  王家也算是张伴屯的“大户”,14岁那年,王英才在家长的包办下与年长5岁的妻子结婚了。之前,王英才读了6年书,写写算算都行,比秀才不赖。

  本来,村里有一位叫吕子明的庄乡是游击队员。1944年,吕子明找到16岁的王英才,给他讲抗日救国的道理。从那天开始,“打日本鬼子”这句话一直萦绕在王英才脑海里。

  作染坊掌柜的父亲当然不同意王英才去投奔游击队,想让他在染坊里做帮手。王英才见家人不同意,暗自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那是夏天的一个晚上,等媳妇熟睡之后,王英才摸黑穿上衣服,悄无声息地拉开门闩。

  那一夜,张伴屯有4位青年随着吕子明投奔了游击队。为了保护家人,王英才随母姓化名“李英才”,从此,游击队里多了一名叫“李英才”的小队员。

  历经百难仍爱那身绿军装

  王英才虽然已经87岁,但他的记忆力非常好,哪年哪月哪天,他都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来。

  当时,游击队正驻扎在魏湾镇一个叫“三里铺”的村子。平常游击队员都打扮成村民装束,头上裹着一块白毛巾,冬天棉裤棉袄,夏天单裤褂衩。游击队员在村里还可以走来走去,与村民就像朋友。在村头站岗的队员也和村民装束一样,好似若无其事,身边放一个篮子,篮子里放着三四枚手榴弹,手榴弹上用一把草盖着作掩护。

  成为游击队员后,王英才配发了一杆长枪,8发子弹。空着的子弹夹,是用秫秸秆充的。

  1944年秋天的一个晚上,熟睡中的游击队员被集合哨惊醒。随后,队伍就出发了。当队伍行到魏湾镇秦薛王刘村附近时,与日军和皇协军遭遇。

  伸手不见五指,看不清对方情况,对方喊话,冒充是“武训独立团”。但是,小鬼子的伎俩骗不过游击队。

  随后,王英才听到两侧有皮靴踩地的声音,显然,鬼子想在两侧包围游击队。识破日军的伎俩后,游击队与日军交上了火,同时,游击队员组织撤退。当游击队撤离到一条河对岸时,游击队的机枪和长枪向鬼子喷射,鬼子以为是主力部队,随即仓皇撤退。王英才说,其实,当时游击队只有100多人,而事后得知,鬼子的部队有七八百人。

  新中国成立后,他转业到邢台地区公安处工作。1957年,被划成“右派”,1958年3月,被开除,回家务农。当时的王家已经败落,为了生计,1959年,王英才带着老婆和两个孩子去东北逃难。

  1959年9月18日,这一天,王英才记得清。他被牡丹江公安部门以“盲流”的名义送进了当地劳教院。

  在劳教院,王英才在妻子的来信中,知道了年幼的儿子被饿死,妻子靠打零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再后来,王英才被关进“小号”,一米见方,没有窗户,只有一米多高的铁门与外界相通。

  三年后,王英才走出了劳教院,领着老婆和女儿又回到张伴屯。

  “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我都记得我是打过日本鬼子的人,也因此,我一辈子都爱穿绿军装。”王英才说。

  谈安倍:别为侵略翻案,珍惜和平

  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已经落实政策的王英才收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奖章”。

  对于87岁的抗战老兵王英才来说,这两枚奖章并不寻常。过往的经历让这位有着大嗓门,身板硬朗的老兵热泪盈眶。

  在王英才看来,两枚奖章是对他抗战经历的肯定,历经磨难的他将其视为“宝贝”,一直珍藏在抽屉里。

  王英才读过6年书,同时也是聊城晚报多年的忠实读者。每天读书看报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也因此,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一言一行,逃不过这位曾经的游击队队员的眼睛。王英才对安倍晋三有话说:正视历史,别总变着花样为侵略历史翻案。侵略中国,杀害中国人民,这是铁的历史,怎么狡辩都改变不了。同时,这位抗战老兵奉劝安倍晋三,两国一衣带水,和平共处比什么都强,再也不能让战争毁了和平。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