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一块助学碑 半世桑梓情

发布:2014-7-16 13:37:34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2.jpg

7月15日,开发区北城街道办事处中心幼儿园园长向记者展示吴云涛先生书写的碑文。

  “刘珍鉴先生是北杨集刘河洼刘庄学校的创办人,五十年来,历尽沧桑,不忘桑梓。为振兴家乡教育,捐赠人民币一万五千元。爱国之志,兴学之举,殊堪钦敬。特发此证,以资纪念。”这是开发区北城街道办事处中心幼儿园内一座石碑上所印刻的证书全文,颁发人是聊城市人民政府,时间是公元一九八六年九月二日。在证书下面,一首由刘珍鉴亲身撰写的名为《栽一棵希望的树》的教育碑文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光。

  刘珍鉴捐资兴学有何故事?碑上文字是由谁所写?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记者来到北城街道中心幼儿园,探寻这块石碑背后的传奇故事。

  捐资百万兴学泽桑梓

  走进河洼刘村,远远就能看见一座青砖二层老建筑,这就是刘珍鉴故居。建成于1903年,正堂高约6米,坐北朝南。在这座古碉堡外门上,镌刻着原山东政协聊城地区工作委员会主任许继善的题词“刘珍鉴故居”,而在正堂的大门上刻有光绪癸卯年间题写的“花萼相辉”字样。当地老人告诉记者,这是刘家兄弟二人合力盖起的房子,也是全村最好的房子,为纪念兄弟手足情,刻下了这四个字。但是刘珍鉴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他们兄弟二人的手足情,还有28年前他的助学义举和浓浓的桑梓情怀。

  “1982年,村中5位跟我父亲同辈的人收到一封由台湾辗转寄来的信。信是五爷爷1980年寄出的,通过美国伊利诺州威尔曼特市的郑克昌先生转寄,两年后才到达亲人手中。”刘珍鉴的族孙刘纬之拿出家中保留的这些家书,细数了数,足有40封信。“几乎每封信中五爷爷都在说同一件事儿:他说他老了,有点存款,想给家乡做点贡献。”刘纬之缓缓展开一封信,对记者说。

  自1985年到1990年,刘珍鉴先后回乡4次,并多次以自己和妻子张德菊的名义为鉴德幼教中心、鉴德技工职校、原北杨集中学(现为北城中学)等学校捐款。刘纬之至今仍保留着一个证明,那是许继善在1993年7月22日写给时任聊城市市长赵其斌的,上面写着:“刘先生热心教育事业,生前曾三次捐资兴学,有近百万元人民币……”

  据刘纬之回忆说,刘珍鉴携夫人张德菊乘飞机辗转回到大陆,第一次回家两位老人就住在机场候机室,他们要把剩下的钱全部捐给家乡,兴办学校。刘纬之老人回忆说,第二次回家,从上海到聊城,刘珍鉴夫妇“满腹馒头”,他们舍不得吃菜,就尽量吃馒头,省下的钱全部捐给家乡。

  “几十年前周围的村子都没有学校,只有我们村里有。现在我们村读书成才的人也比周边村多很多。”河洼刘村村委书记刘继国自豪地告诉记者,他认为是刘珍鉴注重教育的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村民们,老人修建的学校也为村里人提供了读书学习的平台。

  1993年,刘珍鉴在台湾去世。但他向家乡捐赠的2万美金,仍用于学校和故居的维护。“现在这些钱不动本金,只取用利息来维护学校和刘老先生的故居,而遵照刘老先生的遗愿,故居也一直作为公用,不允许任何人私用。”

  刘珍鉴老人虽已故去,但他关心家乡教育、无私奉献的情意仍然存在,家乡的亲人也常常到他的故居,绚怀这位在海峡对岸的亲人。

  布衣大师挥墨写碑文

  “教育:没有比无知再贫穷的了,教育是医治无知和贫穷的良药,科技又是特效药。科技:科技社会知识爆炸的今天,竞争愈为激烈,没有毅力和开创的精神无法生存,大小的成功须经几番奋斗苦痛始能达成。青年人如经不起这个考验将一事无成。动脑:脑力、劳力是无穷的宝藏,天赋的财源越挖越多,越用越灵活,要尽力去开发而且不必求诸人。命运:命运操在自己手里,要奋发创造才有前途。宿命论足可使人丧失斗志,甘愿接受失败,却毁灭了许多有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坐等幸福好运自天而降,无异于痴人说梦。坚忍:凡求学创业,必须痛下决心,努力认真地去实践、去笃行,没有不成功的,遭遇挫折以坚忍必能克服,当智慧能力方法束手无策时,忍耐常能发挥神奇的功效,可使不可能的变为可能的,已经失败的化作成功的。”在名为《栽一棵希望的树》的碑文中,刘珍鉴用教育、科技、动脑、命运、坚忍五个部分的文字寄托了自己对于家乡孩童的深厚感情。

  碑文是何人所写呢?在碑文最后的落款处,记者发现了“吴云涛书”的字样。吴云涛是谁?吴云涛(1913-2001),聊城前街人。他七岁入私塾,饱读四书五经,一生致力于收集整理研究聊城民俗掌故等文史资料,著有《东昌旧闻》、《聊城民俗趣谈》、《聊摄里乘》等数百万字的著作,被誉为“鲁西民俗专家”。其书法继承历代馆阁传统,功力深厚,多次在各级书画展中获奖。

  除了为刘珍鉴书写碑文,吴云涛平时喜欢大量购置书籍,还常与街头巷尾的老人聊天。他从老人那里听到很多聊城民俗掌故,回到家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记录下来。就是这样,吴云涛用毕生的精力留下了数百万字、百余卷的手稿,其中的《聊城旧闻》、《步云阁琐谈》、《聊稗丛话》等手稿都是吴云涛用毛笔行楷竖行书写的,线装其中,记载着聊城民俗、掌故,包罗万象,几乎是聊城民俗的“百科全书”。因此,吴云涛也被熟悉的人称为“布衣大师”、“活字典”。

  (记者 赵宏磊 王培源 通讯员 李瑞成 尹霓)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