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老人呼吁寻找恢复“无税碑” 丰富运河文化

发布:2014-6-4 8:52:16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聊城老人呼吁寻找清代“无税碑”

  聊城曾经有一通“无税碑”,在大码头和小码头之间,清代所立。

  如今,“无税碑”已经荡然无存,不过,生活在聊城的老人对石碑的记忆依然鲜活。

  近日,聊城知名文化研究者刘洪山呼吁相关部门寻找“无税碑”,并恢复石碑原貌,使之成为运河边上的一处景点。

  “无税碑”,是家喻户晓的传说

  刘洪山说,“无税碑”虽然有一些史学家认为是传说,但是,根据一些健在的老人回忆,这通石碑的确存在,并且相当壮观。

  传说,康熙年间康熙帝南巡时,在家养老的原刑部左侍郎任克溥设谋把事先刻有“今日无税,明日有税”的石碑置于河内,康熙帝龙舟至此受阻。待打捞上来,是一块沾满泥巴的石碑,疑为神灵所置。皇帝面前没人敢多嘴,康熙帝自己辨认碑上所写,顺口读出“今日无税,明日有税”。接驾的任克溥听后,率众官员一齐跪地奏曰:本土历年灾荒,百姓困苦不堪,愿我主顺应天意,恩赐吾民。皇帝金口玉言,难以反悔,只好答应,就将石碑立在大小码头对面,并建了碑亭。

  “今日无税”,但没有具体日期,也就是天天无税。皇帝给了这么特殊的发展政策,东昌商贸流通迅速发展,此后的百余年间,据当时经历过这一盛时的老人说,本应在外地交易的货物,也运到东昌来买卖,因此,聊城汇聚了外地众多客商,修建了八大会馆。大小码头在崇武驿的东首,码头左右帆樯林立,更突显了东昌八景之一的“崇武连樯”比喻。运河两岸的太平、双街、小东关等街道的宅院、空地,货物堆垛如山,价值连城,人称“金太平、银双街、铁打的小东关”,这座碑创造了聊城辉煌。

  这一传说当时在聊城几乎家喻户晓,现今仍有流传。

  “无税碑”,留给聊城人的记忆

  刘洪山介绍说,这通石碑位于原太平街西端,与北岸大、小码头中间相对,也就是现今小码头西边石桥南端西边的河堤外侧。亭建在数尺高的青石台基上,面向大小码头,呈方形,筒瓦覆盖,斗拱飞檐翘角,十字脊歇山重檐,东西两面为砖墙,北南前后为石雕门柱门楣的亭门,外有环廊。因是重檐,看去似楼,人们都称它“碑楼子”。里边有一通高大壮观的石碑。这里周围没有建筑物和树木,地面十分宽敞,石碑特别引人注目,在对面两码头上下船的人都能看见。

  碑亭内彩绘栋梁藻井,亭顶似光岳楼藻井内的木雕莲花。亭中立一大碑,上有蟠龙碑帽,下有赑屃碑座,碑帽中间下部前刻“圣旨”,后刻“皇恩”。正面碑文是钩边凸划浅刻约15厘米见方的大字。

  刘洪山回忆说,碑亭东侧三四米处有一口水井,因为小时侯在临近的太平街路南居住,因此,刘洪山经常与外祖母来这里抬水。1946年八路军围城时,为防敌人投毒破坏,居民轮流值日看护水井。

  “无税碑”上写着什么文字?据刘洪山介绍,2008年4月,市、区政协在海源阁宾馆开会研究写运河的材料时,一位参加会议的同志说,他的祖父曾经专门抄写石碑上的文字。前面的碑文是“聊城临清等五处永禁天赦官口”。以记载聊城地方史俗而知名的吴云涛先生生前写的《东昌野史》中的《碑楼子》和高萍踪、沈宝章写的《聊城古迹·碑楼子》上,都记载着石碑上的文字是:“聊城临清等五处永禁添设关卡”。

  刘洪山说,虽然以上记述有差别,但仅有四字之差,其中三字音同字不同,前者永禁“天赦官口”,意思应为聊城等五处是天赦免的、永远禁止管卡收税费的官口;后者永禁“添设关卡”,意思应是聊城等五处永远禁止添设乱收税费乱管卡的关卡。与民间流传的“今日无税”意思基本相同。

  石碑背面的文字虽然在聊城地方史料上没有记载,但在刘洪山记忆里,石碑后面的碑文有七八行字,字体有七八厘米见方,左边的立碑年代是“大清康熙五十一年”。

  “无税碑”被拉走修建其他建筑物

  刘洪山说,根据网络报道,原中通客车党委副书记鲍荫华听老职工赵振兴师傅说,1947年聊城解放后,北杨集要修烈士陵园,缺乏石料。因此,就拆了“今日无税”的石碑楼子,石料由几辆车拉到北杨集,修建了北杨集烈士碑亭。

  另外,根据聊城一些老人回忆,碑亭内的石碑等石刻是在1956年闸口南电厂扩建时拆除的。赑屃碑座、蟠龙碑帽疙瘩琉球无用项,即推入附近坑内,推倒时摔断的碑身平滑可用。电厂一位职工将石碑用马车拉到龙湾家里保存。

  刘洪山建议,相关部门根据这些线索寻找“无税碑”,“无税碑”拆除才50余年,很多聊城的老人还健在,能够提供一些线索。找到“无税碑”后,可在原地恢复“无税碑”,这无疑将成为聊城又一处景点,也能丰富运河文化的内容。

  (记者 于新贵)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