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78岁老党员两度出力为村民修路

发布:2014-6-2 10:41:12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年近八旬,他仍像年轻人一样,在烈日下修路,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为给村民修路,他两度出钱出力、四处奔走。

  因为他,穷村有了通往家门口的大马路;因为他,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他是冠县清水镇锡华后连村的一位普通的农民,他曾是该村的村委会主任,为了改善村里的穷困面貌,通自来水、修路、安装变压器和健身器材,他多次挑起大 梁,为村里办了好事一桩又一桩,成为村民心目当中德高望重的老人。

  他是一名党员,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群众,他曾是村委会主任,一心想着为村民谋福。

  他的名字叫做耿金箱。

  现状 房前院后,四米宽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

  28日下午2点钟,正逢烈日当头,聊城晚报记者来到冠县清水镇锡华后连村,刚一进村就看到一辆硕大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占据在马路中央,正在向路面上倒灌混凝土,几名工程人员正在紧张地施工。

  在这群人员当中,一位身材消瘦、满头白发、身着朴素衣服的老人引起记者的注意,他就是村民口中的“大功臣”,为村里修路的78岁老党员耿金箱。

  只见他,站在路边上,一边指挥着运输车,一边拿起手中的铁锨平整一下路面上的混凝土,还不时弯下腰,捡拾起路边碍事的废旧砖块。

  “今天下午,我们村子里的马路就全部铺好了。”耿金箱一脸兴奋地告诉记者。他说,村子里通上马路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现在愿望实现了,原来的4条泥泞道路都成了眼前4米宽的大马路,村民们再也不用为雨天出行发愁,再也不用为车轮一过、尘土飞扬的现象感到无奈了。

  记者在村子里转了一圈,看到新铺的4条水泥路贯穿全村东南西北,村民家房前院后,四米宽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

  不仅如此,村东头的空地上还安装了健身器材,每天早上村民们都聚集在该地锻炼身体,孩子放学回家也有了好去处。并且村里有了自己的变压器,村民浇麦子再也不用为没有电源发愁……

  整个锡华后连村,与几年前的景象相比,面貌焕然一新。

  回忆 道路坑洼,车辆难行,村民丰产不丰收

  据了解,后连村位于冠县北部,再往北与本县历史文化古镇北馆陶镇毗邻,由于地处黄河故道地,沙碱地居多,水质也较差,村民耕地连年低产。也因如此,这个拥有不到600人口的小村子,在当地一直属于经济比较落后的村庄。

  据耿金箱回忆,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连村村民主要以耕地为主,由于沙碱地形严重,粮食产量低,很多村民连饭都吃不饱。不仅如此,村里环境脏、乱、差,打架斗殴等现象也时常上演,村庄不稳定,人心涣散。

  作为当地有名的贫困村,村庄道路建设一直是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据介绍,从前锡华后连村村内一直是土路,道路坑坑洼洼,每逢下雨时节,土路又成了泥路,加上该村地势较低,雨天积水较为严重。

  “一下雨根本没法出门,水都漫到膝盖了。”村里一位村民说。

  因为道路难行,哪怕是丰收时节,村民的粮食也卖不上好价钱,造成“丰产不丰收”的局面。

  “路实在太难走了,外面的车都不愿进村来收粮食。”耿金箱说,为此村民往往以低于一般的粮食价格出售才有车上门收购粮食。

    行动 申请资金,烈日底下和施工队一起干活

  村里的路坑洼难行,每逢下雨天,村民出行就犯难。村民迫切希望村里路好走的愿望深深地印在了耿金箱的心里。

  2005年时,耿金箱是锡华后连村的村委会主任,他组织了村里的第一次修路。

  当时,锡华后连村是有名的穷村,没有修路资金,他便和临近的两个村商量,三个村一起出 钱修路。其他两个村村民拼拼凑凑出一些钱,但是锡华后连村村民生活都很困难,要让村民凑钱并不现实,修路资金遇到了困难。

  路一定要修,抱定这个信念,耿金箱开始四处筹钱,为了筹钱,他卖掉了刚收上来的粮食和家里养的羊,再从亲朋好友那儿借一些,最终凑出了两万七千元,村里有了第一条马路。

  快十年过去了,村头的那条马路已经被压坏,加上村子里面的道路狭窄坑洼,雨天易涝,他又开始为村里整修马路的事忙碌起来。

  筹集资金仍是重头戏。

  他开始往清水镇、冠县县城跑。不仅如此,他还多次去省里寻求帮助,将村里的困难反复向上汇报,最终,申请到了60万元的资金。

  资金有了着落,耿金箱的心里别提有多开心。同时,为了减少人工费,他动员村里几个村民,修整路边、垫高路基,和施工队的人一起,在烈日的炙烤下工作着。

  “能省一点是一点。”耿金箱说。修路的工作进行了两个多月,他就忙了两个多月。有时候事儿多,他要忙到两三点才吃上饭。

  “他都快80岁了,还和年轻人一样干,太不容易了。”施工队负责人岳全涛说,他为各个村里修了20多年的路,从来没见过像耿金箱这么卖力的。

  困难 三处房子挡了正道,他做了不少思想工作

  锡华后连村的修路工程接近尾声,但是在修路之前却面临了不少阻碍,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村民的房子挡住了村里的正道。

  耿金箱告诉记者,在计划修路之前,村里有三处房子需要挪地方。

  83岁的耿学林就是其中一处房子的所有者。据村民介绍,耿学林家的院子有2米多横在北面的马路边。要修路,这凸出的两米院墙就必须拆除。耿金箱多次找耿学林长谈,希望他能为全体村民的利益考虑,将院墙拆除。

  不仅如此,耿金箱还动员村民给予耿学林一些帮助与关爱。于是,耿学林时常收到村民为他送去的衣物,逢年过节,不少村民给他送好吃的。

  耿学林的房子雨天漏得厉害,耿金箱又找来村民为他翻修了屋顶。

  这些事深深地打动了耿学林,最终他同意做出让步,将凸出的院墙拆除。

  另一处挡道的房子是仇拉连家的。仇拉连是山西太原人,从她嫁到锡华后连村起,她的房子就在马路中央。起初,她对拆房一事极为反对。

  “我家的房子本来有6大间,一拆就只剩3个小间了,谁家都有些东西,房子小根本放不下。”仇拉连说。

  为了能使修路顺利进行,耿金箱又开始给仇拉连做思想工作,将修路的益处反复告知,并表示会为她争取一定补偿。

  “我只相信耿大哥,他是个好人,他说的话我信。要不是他来找我,我是不愿意拆房子的。”出于对耿金箱的信任,仇拉连最终做出退让。

  就是这样,耿金箱凭借在村民心中的威望,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最终才使村里修上了水泥路。

  声音 “他为我们村做了不少好事”

  在村民心中,耿金箱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

  仇拉连是山西太原人,嫁到清水镇锡华后连村已经37年了。仇拉连告诉聊城晚报记者,刚嫁过来时,她喝不惯村里的水。

  “这里水质偏咸,喝着很不习惯。”仇拉连说,那时,村民都喝井水,因为锡华后连村地处黄河故道地,沙碱地居多,水质较差。

  后来,在耿金箱的努力下,村里安装了水管,村民用水方便了,水质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我们村里能修路,都是他的功劳。”采访过程中,一位村民称赞道。该村民说,耿金箱前后两次为村里修路四处申请资金,第一次是在2005年,耿金箱动员附近的三个村庄一起,修起了村里的第一条公路,自那时起,上学的孩子雨天里不再泥泞难行。

  该村民介绍,这次是村里第二次修路了,不仅原有的公路进行了修整,村子里面的路也修起来了,新修的两公里路将给村民带来不少便利。公路通道村民家门口,村民纷纷为此“点赞”。

  “他为我们村里做了不少好事。”这是村民对他最多的一句评价。

  在耿金箱的努力下,村民们面临的不少难题得到了解决。据了解,村里没有变压器,给麦子浇水时村民常借临村的电,为此,他申请资金,建起了村民自己的变电站,今年春 季已经投入使用,解决了村民农作物灌溉难题。

  态度 “我就是希望村民的日子好过”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耿金箱始终坚信的一句话。

  锡华后连村一直以来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村民靠种地为生。村里的道路坑洼难行,路没修起来,哪怕是在丰产的季节,因为路难行,很多车不愿意上门收粮食,村民的粮食只能以低于一般粮食的价格出售,造成了“丰产不丰收”的局面。

  村民的日子过得艰难,村里的发展不见起色,耿金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就想为村民做点事。”耿金箱说。

  正是出于这样的心理,他先后奔波,村里终于有了自己的路。

  提到第一次修路时面临的困难,耿金箱不禁抹起了眼泪。一旁的村民刘兰杰也颇为动情,流下了眼泪。

  刘兰杰告诉记者,那个时候耿金箱四处借钱,他家的日子也很难过,家人对他的所作所为并不支持,为了能让村里修上路,他背着家人向亲友借钱。

  “这么多年了,他还是骑一辆破自行车,去县里给大伙儿办事,连公交都舍不得坐。他 为村里做了很多事,自己还是那么节俭。”村民仇拉连说。

  虽然为村里做了不少事,但耿金箱却不以为意。

  “我也没做什么,就是希望大伙儿以后的日子越过越好。”耿金箱说。

  记者了解到,耿金箱从年轻时开始,一直希望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始终未能如愿,终于,在他70岁那年,他成为一名党员。有村民评价他,虽然他成为党员的时间不算太长,但这些年他一直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村里的发展、村民的幸福付出了很多。

  (记者 胡惠清 梁营营)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