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属资源性缺水地区 城市节水、环保尤为重要

发布:2014-3-21 10:17:38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活动和城市化的急剧发展,水资源日益短缺,水环境愈加恶化,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福祉。

  记者了解到,我市水源主要由地表水、地下水和客水组成,根据测算,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07立方米,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3月22日,第22个世界水日来临之日唤起市民对水资源的关注,增强保护意识尤为重要。

  现状

  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

  记者了解到,2011年聊城水利局工作人员在《山东水利》02期刊物上发表《聊城市水资源现状与保护措施》一文。

  文章对聊城水资源现状及分布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聊城市水源主要由地表水、地下水和客水组成。地表水资源主要包括徒骇河、马颊河等,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的河道近200条,100~300平方千米的34条,大于300平方千米的10条。

  地下水主要包括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客水主要是边界过境河流,包括黄河、金堤河和卫运河。据测算,聊城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11.8亿立方米,约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4%,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07立方米,约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3/5,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0,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标准,属资源性缺水地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缺水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而现有的水资源也日益受到水质恶化和水源生态系统破坏等威胁,水环境质量持续恶化。水质的恶化不仅加剧了聊城市的水资源紧张,还给人民健康、经济发展以及生态安全带来危害,严重制约了聊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临界状态。因此必须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措施,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

  漏斗区扩大,河道断流严重

  文章指出,聊城市水源生态安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水质恶化,污染严重;地下水开采无序,漏斗区扩大,河道断流严重;生态安全受威胁水土流失较严重,部分有恶化趋势。

  据聊城市水利局2011年刊发的《聊城市水资源现状与保护措施》中指出,金堤河、漳卫河、徒骇河等受河南、河北上游污水影响,河道污染严重。同时市境内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支流河道或用于农业灌溉,造成地表水污染。

  同时,文章表示,由于地下水的无序开采,已经形成了地下水漏斗区。2008年6月全市地下水埋深大于6米的漏斗面积已达3433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40%,漏斗中心地下水位最大埋深23.37米,致使地表植被生长困难,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由于降雨量的时空分布不均以及过度开发利用等原因,聊城市河道断流严重。河道断流致使全市生态与河流健康遭到破坏,大量湿地生物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措施

  引水,临清50万人告别饮用地下水

  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临清市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全部来自地下水。由于超量开采,导致临清市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漏斗区面积不断扩大、地面沉降速度加快。此外,临清市地下水先天性硬度大、溶解性差,固体、氟化物及锰的含量较高,居民饮用水质量较差,市民反映强烈。

  为彻底解决上述问题,临清市委、市政府决定兴建水库,通过引蓄利用黄河水改善居民饮用水质量。城南水库工程于2012年3月25日开工建设,设计工期2年,于2013年12月29日正式通水,具备全面供水条件,整个建设工期共提前90余天。

  据了解,城南水库项目总投资2.7亿元,整个水库工程主要包括引水工程、主体工程、供水工程及净水工程等部分,是山东省首批调蓄利用黄河水的平原水库。总库容580万立方米,利用聊城位山灌区三干渠引水充库,经水库调蓄净化,向临清市第二水厂供水,通过新建净化水车间净化处理加压后进入全市供水管网,设计供水能力为4万吨/天,可满足临清城区及西南附近镇近50万人的饮用水需求。

  建议

  提高市民节水意识 加强水资源保护

  据了解,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出47/193号决议,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的《二十一世纪议程》第十八章所提出的建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其旨在推动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解决日益严峻的缺乏淡水问题,开展广泛的宣传以提高公众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认识。

  今年3月22日是第22个世界水日,我市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匀,而且存在水资源浪费、污染等情况,唤起市民对我市水资源现状认识,增强节约保护意识尤为重要。

  同样,《聊城市水资源现状与保护措施》中指出,市民水源生态安全意识有待提高,水源地水环境的改善有赖于水源地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维护必须有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有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以及完善的管理体制等。

  环境问题往往被人们漠视或引不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环保知识和环保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水源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生活中养成保护水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记者 张娜 实习生 王莉娟 通讯员 杨会宾 张强)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