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两位老人带出两个五世同堂之家

发布:2014-2-24 10:53:49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五世同堂-03.jpg   

  高艳芬老人与子孙的五世同堂合影

  在冠县贾镇、辛集有两个大家庭,均是五世同堂之家。

  85岁的高艳芬、98岁的于少畬分别是两个家庭的大家长,他们的孙辈,都有了自己的孙辈。让人称奇的是,两位老人均有9个子女,并且都是5儿4女。

  更让人称奇的是,两位老人还是亲家。

  这份缘分起自1970年,于少畬的三儿子于长庆与高艳芬的大女儿许芝桃结为夫妻。直到结婚很长时间后,于长庆和许芝桃才意识到,双方都是姊妹9人,且都是5男4女。

  这两个五世同堂之家,达100多口人,彼此关系融洽,遇事互帮互助,堪称和睦之家。

  有今天的和睦大家庭,晚辈均认为,两位老人“说事”是关键,同时与老人奉行的家风不可分。

  两个人的牵手 让两个大家庭结下缘分

  冠县贾镇许谈二寨村,东南方向3公里,是该县辛集乡于家村。

  今年65岁的许芝桃和于长庆分别来自这两个村。

  45年前,他们刚刚20岁,都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纪。

  1969年的一天,在媒人的介绍,两名年轻人见面了,但连对方长相都没看清,彼此仅远远地看到对方个子挺高。

  于长庆说,当时两人见面时,至少有六七十米的距离,一个路南,一个路北。媒人指着对面的姑娘,告诉他:“就是她”。同样,对面的许芝桃,也是被这样告知:“就是他。”

  据了解,那时,农村青年男女相亲,大都如此“草率”。就这样,两人订下了婚事。

  直到1970年结婚,在见面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两人没有见过一次面。许芝桃说,当时,即便在逢年过节,也不像现在,男方要到女方家送节礼。订婚礼物到了结婚前夕她才拿到手,“6个戒指,还是8个戒指,记不清楚了,都是银的,那时叫‘银器’”。

  结婚后,作为回乡知识青年,于长庆到冠县县城上班。作为家属,许芝桃也来到县城,有了一份工作。婚后,两人育有3个孩子,1男2女。

  如今已经走过近半个世纪,两个人恩恩爱爱,和睦相处,几乎没有红过脸。

  两个人的牵手,让两个大家庭结下缘分。有趣的是,直到结婚几年后,两人才意识到,各自都姊妹9人,且都是5男4女。

  门第虽悬殊 但本分家风一脉相承

  今年1月28日,《河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消息《致以诚挚问候 送上新春祝福》,报道了该省相关领导看望慰问老领导老同志。

  其中写道:“省领导看望慰问的老红军有:刘玉堂、于少畬……以及住省直干休所的省级单项待遇老同志。”

  于少畬就是于长庆的父亲,今年98岁,现居住河南郑州。老人是一名老红军,1936年入党,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离休前任河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离休后享受副省级待遇。

  早年,于少畬老人活动在聊城以及周边一带,领导抗日战争,任当时的平原省城东县(现堂邑一带)第一党支部书记等职。

  1941年1月,东平湖滞洪区正式成立了昆山县(即现在的梁山县),首任县长就是于少畬。

  后来,平原省撤销。新中国成立后,于少畬被安排到河南省参加工作,直至离休,并居住郑州至今。

  于少畬老人育有9个子女,孩子分散多地。其中,大儿子、三儿子等儿女在冠县老家,有务农的,有从政的。大儿子,在家务工;二儿子,目前已经去世,生前在河南是企业高管;三儿子,在冠县先后任职过乡长、局长等职;四儿子,在美国搞科研,从事医学领域的研究;五儿子,担任河南省国资委副主任。

  目前,于少畬后辈人中,仅儿子以及儿子的后代成员就有30多人,加上女儿以及女儿的后代,则有70多人。现在,于少畬一家第五代成员有4人,1男3女。

  于少畬有个心愿,就是照一张全家福。但是,儿孙分散各地,没办法聚到一块,所以心愿一直未完成。前些年,老人常回老家看看。因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他近年没有回来。

  与亲家于少畬高干的身份不同,今年85岁的高艳芬老人则一生务农,先后生育9个孩子,5男4女,孩子之间大都相差两岁。

  今年春节,高艳芬老人与儿子、孙辈照了一张全家福:许氏五世同堂2014春节合影。合影成员总计47人。老人的女儿及女儿的后代均没参与合影。稍有遗憾的是,高艳芬老人的长子、幼子及其妻已去世。在全家福上,他与3个儿子、4个儿媳妇坐成一排。

  2岁的许琳嵩,是这个大家庭目前唯一的第五代成员,被家人称为“小五辈”。

  “小五辈”的爷爷叫许钦孟,今年47岁,是高艳芬老人的长孙。这个长孙,仅仅比她最小的女儿小两岁,可谓是同龄不同辈。

  在这张全家福上,和“小五辈”差不多大的幼儿有多人,但是按辈分,都比他大一辈。同样,“小五辈”的父亲20多岁了,但是按辈分,他有14名年仅几岁的弟弟、妹妹。现在,高艳芬老人的重孙子有10人,重孙女有6人。如果加上女儿及其后代,高艳芬老人的子孙加起来有近百人。

  两个大家庭合计100多人。令人称赞的是,两个大家庭没有一人因为违反党纪国法而被处分,无人因惹是生非被拘留、刑拘等。

  于少畬老人的后代,多有从政、搞科研的人。而高艳芬老人的后代,则没有一个大学生,大都以务农为主。但两家家风一脉相承: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

  即便务农,高艳芬老人的后代在农闲有经商的,有养殖的,有置办大型农机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生活富足安乐。

  他重亲情轻钱财 她通情理顾大局

  于少畬老人常给儿孙提起与日军打游击的故事。当时,在聊城及周边一带,老人参加抗日战争,白天藏在百姓家里休息,晚上出去袭击日军的军事哨所。藏身之所,更是经常更换。

  当时,红军白天住在哪个村,这个村子就要戒严,只准入不准出,以防走漏风声。对于那段惊险动荡的生活,于少畬老人曾发表过回忆文章《忆在延津的战斗岁月》。

  艰苦的生活,磨炼了老人坚韧、豁达的性格。新中国成立后,他几次受到错误处分,如被化为“走资派”,在街上游行。很多人接受不了,但于少畬老人信仰坚定。他认为,他对党是忠诚的,党会给他平反。

  尽管儿女众多,负担较大,工作繁忙,但老人总是乐观看待,对儿女的教育也非常温和。

  这些年来,老人在春节时给所有儿媳妇发红包,已经成为惯例。65岁的许芝桃是他的三儿媳妇。今年春节,许芝桃和丈夫前往郑州看望老人,老人给了她2000元红包作为压岁钱。

  重亲情,轻钱财,老人给孩子树立了好榜样。离休后,老人待遇比较高,他常常对儿女进行接济、贴补。哪个孩子条件相对差,他就接济得多一些,一年甚至给几次钱。对此,其他子女没人在意。

  作为于少畬老人的亲家,高艳芬老人也赢得众子孙的称赞与尊重。子孙对她的一致评价是:说事,有大局观。

  如此大的家庭,成员众多,彼此之间难免有摩擦。但在高艳芬老人的协调下,家族成员之间没有矛盾,更无争吵、打斗等家丑。哪家孩子有事,高艳芬老人总是忙前忙后操持,家庭各成员帮人帮物,增进了彼此的融洽关系。

  高艳芬老人的大儿子去世后,大儿媳妇一人生活,感觉孤单。每天晚上吃饭后,老人都去和大儿媳妇说话聊天,直到晚上9时许才回家休息。只要不下雪不下雨,老人这个的习惯雷打不动。

  老伴去世时,高艳芬才57岁。20多年来,她独自一人操持着这个大家庭,做事端正,说了能算,子孙都听。所以,家族成员和睦融洽。

  心态好,爱劳动,老人的身体非常棒,至今还在院子里种菜、种棉花等。老人身高1.68米,尽管已经85岁,但没有任何驼背的迹象。走起路来,也步态轻盈,看不出是八旬老人。

  养育9个子女,操持大半辈子,老人赢得了子孙的尊重。平时,在外的孙辈回家,都要带给奶奶一些礼品。老人的屋里,挂着一张大大的“通讯录”,写着众多子孙的电话,“谁打来电话了,我一看就知道”。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