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修家祠印家谱 寻根气氛渐浓

发布:2014-1-24 18:02:33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HH20140124X0705C.jpg   

  村民谭相科向记者介绍家谱。■记者 赵宗锋 于新贵 摄

IMG_1165.jpg

  村民打扫谭氏宗祠。■记者 赵宗锋 于新贵 摄

  23日是农历的小年,当日上午,在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谭庄村的谭氏宗祠,几位村民正忙活着打扫院落。

  不但院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就连山门外的马路边都被收拾得利利索索。

  每年,从腊月廿三小年这一天开始,谭庄村的谭氏族人便按照安排,由10户人家每家出一个人负责宗祠的值班,这10个人要一直忙活到年后正月十五。

  作为聊城为数不多的保存相对完整的家祠建筑,谭氏宗祠里至今保留着很多宗族的痕迹。东厢房内悬挂的布族谱上,谭氏家族子子孙孙的姓名,呈塔型依次排列,看起来一目了然却又庄严肃穆。

  如今在聊城,类似于谭氏宗祠这样的祠堂建筑其实还有很多,虽然多数早已破败,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把目光转向家祠,转向家谱,转向对列祖列宗既往历史的探寻。

  样本

  100多年的祠堂如今依然保存完整

  23日上午,在谭氏宗祠,80岁的谭学连老人一会儿拿起扫帚打扫院落,一会儿又拿起铁锨把垃圾运走,丝毫不因为自己已经高龄而有所松懈。

  按照谭家的规矩,每年有10个人负责宗祠的维护,这10个人来自10户家庭,20年一个轮回。这一年中每逢重大日子,这10个人就要忙里忙外,照应一切。

  谭学连老先生上一次负责看守家祠是在他60岁的时候,如今20年过去,有几位当年一同看守的老友已经故去,便由家庭内的其他成员顶上。

  谭庄村的谭氏族人如今有1500多人,有专门的家族理事会来管理宗祠及修谱等一应事项。比如说,2013年夏天雨水勤,大殿出现漏雨的情况,理事会就拿出钱来进行了修缮。宗祠的外围院墙年久失修了,理事会也拿出钱来重新砌好。为了保证族谱的延续性和准确性,谭氏族人每20年左右还重修一次。

  谭氏宗祠坐北朝南,进山门便是几年前新修的照壁,照壁左右各立碑文两块。大殿3间,左右厢房也是3间。大殿内敬奉着谭氏家族的列祖列宗之神位。东厢房内悬挂的是俗称“轴子”的族谱图。西厢房如今是看守人员的值班室,室内挂着一位老者的照片。据说老者本是谭氏族人,解放前去了台湾,上世纪90年代曾为家乡捐巨资对祠堂和家族墓地进行修缮。

  “祖居西晋平阳府,明迁东齐武水乡”,谭氏宗祠的山门上,如今已经发白的对联还能清晰地点出这一脉的历史轨迹。

  明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时期,谭氏先人由山西平阳府迁至此地,在此繁衍生息600多年。清同治10年,谭氏宗祠建成,至今也有100多年。

  这100多年间,谭氏宗祠的山门、大殿、左右厢房和清代的数通古碑都保存得相当完好,已然成为聊城为数不多保存相对完整的祠堂建筑,并且至今还在正常使用。不仅如此,宗祠如今还是聊城市文物局重点保护对象,并对聊城的碑刻家谱研究起着重要作用。

  23日上午,当记者提起这些问题,打扫卫生的几位谭氏族人都笑起来,脸上满是自豪的神情。

  10人当中的谭相科说,打扫干净院子,23日下午,家族内毛笔字写得好的村民还会到宗祠内写春联,这些春联会在大年三十贴好。此外,几天之内,宗祠内还会挂上红红的大灯笼,列祖列宗的牌位会被一一摆好。

  从大年初一开始,谭氏族人无论老幼,都会进入宗祠,上一炷香,磕头祭拜,这样的场景会持续多日,届时,祠堂内鞭炮阵阵。一直到大年十五元宵节,春节期间宗祠内的各项活动才会告一段落。

  现状

  很多人开始张罗着修缮家祠家谱

  实际上,不光是谭氏宗祠,如今在水城这片土地上,还有其他不少家祠。只不过,这些家祠大都已经破败。

  东阿县刘集镇程葛村,一支程咬金的后人居住于此已经多年。村内有一座程公祠,就是程氏家族的家祠。

  村民称这个祠堂叫程咬金庙,是程氏后人在1934年集资建设的。这座三间起脊、砖木结构的建筑基本保留了原貌,其前抱厦、青瓦覆顶、青砖砌墙,屋脊两侧各有吼天狮、龙头雕像一尊,四周檐下有百朵莲花,前厦侧墙各雕有一麒麟,惟妙惟肖。

  在村民程广连的记忆中,程公祠里曾供奉一幅黄绸缎程咬金画像,祠堂前有一通石碑,可惜都毁于“文革”期间,目前程公祠里已经没有任何陈设。

  眼看着程公祠日渐破败,就在去年年底,程氏后人们商量着近期把程公祠重修一下。

  “如今的程公祠已经年久失修,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先人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亡。”程葛村党支部书记程仁怀说。

  与程氏后人有着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连日来,记者了解到,临近春节,在不少有家祠的村子,很多人正张罗着对其进行修缮。而在不少已经没有家祠的地方,也有些大姓家族筹划着重修一座家祠。

  基于场地等因素,重修家祠其实并不容易。与之相比,虽然工作量同样巨大,但修缮家谱更容易操作,也更容易为族人们所接受。

  在我市一家印刷公司,记者了解到,最近有不少家谱被送到这里进行印制。

  老家在茌平的于先生因为对传统文化研究较多,日前便受族人所托,承担了修缮家谱的工作。

  因为工作量很大,这几天于先生十分忙碌,但内心却很兴奋。

  “一听说要修家谱,村民们都很高兴,没等我们发出倡议,不少人便为此捐资。”于先生说,春节过后,家族还准备搞个仪式纪念此次家谱重修。

  (记者 赵宗锋 于新贵)

 

  名词解释

  家祠与家谱

  寻根是中国人的一种情结,家谱和家祠,其实都是较好的寻根载体。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不可代替的独特功能。

  家庙是一个姓氏家族为祖先建立的庙堂,并在庙中供奉神位等。上古时代,宗庙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不能建宗庙。汉朝以前,有官爵者才能建立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但那时叫宗庙或者祖庙。唐朝始创私庙,以祭祀先祖。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改为家庙。

  宋代以后,太平之世,民间大兴宗族立祠之风。至明代,始许庶人建立始迁祖庙。到了清代,祠堂已成为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也开始把“庙堂”称为“祠堂”。祠堂建于祖宗墓地之所,把祠堂、墓所、祖宗,三者有机相连,是为了祭祀先祖,缅怀祖宗功德。对后世子孙来说,序昭穆,崇功德,敬祖尊亲,追远睦族,执行族规,家法究治,倡导用“中和精神”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及至后来,祠堂才渐离墓地,建到了人群聚集居住的地方,一般家族不仅有一族合祀的宗祠,族内各房往往还有各自的祖祠,以奉祀各直系祖先。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虽然其发展在一定时期或一定程度上受到过阻滞,遭受过损毁,但大多有所保留。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复。如今,在不少地方,有的祠堂还作为新型农村的文化大院或者乡村老人活动的场所,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而是对加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对于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发挥了新的有益的作用。

  (记者 赵宗锋 于新贵 整理)

 

  观点解读

  这是向祖先致敬 也是对传统回望

  谈到重修家谱的初衷,于先生说,当年家族中其实是有家谱的,但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如今多年过去,很多家族后人便希望能通过重修家谱,梳理家族先辈的那些历史,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这也是一次“寻根之旅”。

  “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只知道自己父亲的名字,连祖父的名字都不清楚,更别提曾祖以上的列祖列宗。先辈们从哪里来,为家族做了些什么,为社会做了些什么。如果后人不清楚,实际上就是忘本。”于先生说。

  不仅如此,在于先生看来,家谱中的一些记载其实都是时代的反映,有着明显的岁月印记。修缮家谱,研究家谱,不仅是向列祖致敬,更是对过往历史的梳理,对于研究家族繁衍甚或社会变迁,其实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在重修家谱时就发现,在明末清初的家族谱系上,有几个分支的先人没有婚配记录,这可能就是当时战乱时期的反映。而在现代的一些分支中,不少人家没有男丁,其实也是计生政策的时代印记。”于先生说,如今很多人把目光转向家谱的完善上,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敬意识在增强,也是对以往宗族文化的追溯。

  在聊城文史专家陈昆麟看来,如今人们对家谱、家祠修缮的热潮,从大的意义上说,其实反映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大提升。

  陈昆麟说,只有在社会和谐,人们能吃得饱穿得暖的时候,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缅怀先人,寻根问祖。而今,社会为这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

  此外,无论是从中央还是从地方,如今都在提倡传统文化,希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他举例说,如今不少少数民族也在寻找自己民族的古老歌曲,希望能从中发现以往未曾注意到的民族历史,这就是对传统文化以及信仰的回望。

  陈昆麟说,我们习惯于祭奠英烈、伟人,其实,祖先也值得我们去关注。当年,他们通过自身奋斗,为家族和国家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面对他们,我们应该可以思考当下的存在内涵。

  “一本家谱其实就是一段地方史,而这些地方史汇总起来,就是一部国家史。家谱中有时代的气息,能反映时代变迁和家族兴衰,对于我们研究地方史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陈昆麟说,如今人们常常抱怨年味淡了,其实就是对以往传统文化丢弃得太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今人们开始对家祠、家谱关注,不失为一件好事,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归,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途径。

  (记者 赵宗锋 于新贵)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