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爱心包工头:义务赡养温暖孤寡老人心

发布:2013-9-27 20:38:55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111111111.jpg

谈到义务赡养的未来,张小刚信心满满却也感觉压力很大。

  9月25日下午,东昌府区嘉明工业园十里铺村的一个农家院内,52岁的郝学平和76岁的黄素增老人正在一个房间内看电视。

  看了一会儿电视,黄素增老人走到院里,坐到一个马扎上,听收音机里播放的戏曲,怡然自得。

  他们不是亲戚,也不是这个小院的主人,更不是租房户,而是一位好心人提供的爱心赡养服务的其中两位受益者。

  他们被人接到这里,一日三餐得到悉心照顾,每天还有人陪他们外出散步,却不用他们掏一分钱。

  是谁这么好心?他到底是怎么想的?记者的探访,也就从这些疑问中展开。

  探访:

  农家小院内布置十二张床位

  有人照顾孤寡老人饮食起居

  小院内,正房5间,东西偏房各两间,院内还有一棵石榴树,果实累累。

  正房中间三间客厅宽敞明亮,北墙边是一排沙发,西墙边是一排木椅,中间则是一张圆桌,东墙边,放着一台电视机。

  客厅西侧的一个房间摆放着四张床位,收拾得干净整洁,郝学平和黄素增就住在这里。

  正房东头的一间房内,布局与西侧房间相同,也是四张床一台彩电。

  而在东偏房,其中一间是厨房,另外一间是一张土炕。西偏房内,则是两张床位,中间有一个小桌用来放东西,床尾有一台彩电。

  这样算来,如果加上土炕,这个院内有12个床位。

  其实,这个院子被人租下来,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住在这个小院里的,有8位老人,最多时曾达到过12个。

  不过,在记者探访时,院内只住着两位老人,西偏房内的一对老夫妻和其他几位老人思家心切,回家去住几天。

  52岁的郝学平血压高,腿脚不利索,走路需要搀扶,吐字也不太清晰。单看模样,倒和72岁的黄素增老人差不多苍老。

  黄素增老人则耳背,所以他的收音机音量调得很高。

  两人不是来自同一个村子,但却有着共同的境遇——都无儿无女、无依无靠。

  以前他们在各自村里,什么事情都得自己干,如今在这里,一日三餐有人做好送到桌上,平时可以看看电视、聊聊天,或者在好心人的陪伴下,到外面散散步。

  追问:

  温馨之家的创建者是名青年

  义务赡养无依靠的孤寡老人

  租这个小院照顾老人的好心人,是36岁的张小刚,建筑行业的一个小包工头。

  谈到这个小院,张小刚说,当时为找这个院子,没少费功夫,“开发区有个院子,房间更多一些,但靠着钢管厂,太吵了,对老人不好;南环也有个更大的院子,但条件太差,最后没办法了,只好选在这里。”

  一个多月来,张小刚每天都盯在这里,一日三餐由他做好,并和大家围在客厅的圆桌上一块吃。

  晚上,他更是不敢离开,就和老人睡在一个房间内。

  只有在建筑队实在需要他出面或有急事时,他才会让朋友来这里顶替一会。

  老人们的一日三餐的菜谱是——早餐一份青菜一份咸菜,两个鸡蛋,馒头管够;午餐至少两个菜,馒头随便吃;晚餐是青菜馒头和稀饭。

  肉菜经常有,每周还会上一道“硬菜”:要么是排骨、要么是炖鸡炖鱼。

  黄素增老人爱喝酒,张小刚就让他在晚上喝一杯,活活血。

  老人们在这里吃得不错,住宿条件也不错,却不用自己掏一分钱。

  他们被好心人陆续接到这里时,只带了自己的换洗衣服。

  就在记者前去采访时,张小刚接到了郝学平派给他的“新任务”:去买降压药。

  “给老人看点小病,花10块20块的,不算啥。”张小刚说,他简单算过一笔账,前一段时间住满人的时候,每天老人们的吃喝用度在200元左右。

  这笔钱,都由他自己来出。

  不过,张小刚也并非没有顾虑,“老年人毕竟和其他人不同,过段时间,我得和老人们的村支书谈谈,如果老人得了大病,也不能全指望我自己。毕竟我也不是有钱人。”

  解决这一顾虑,张小刚还想到了为老人们购买保险,一打听,根据老人的条件,只能买意外险,他需要为每位老人每年支付100元钱。

  尽管如此,他也觉得有些安慰。“起码老人磕着碰着的时候,能有钱看病了。”

  在决定办这个爱心赡养小院之前,张小刚跑过几个乡镇民政所,从中了解到一些需要帮助的老人的基本情况。

  “有些老人虽然日子也不好过,但有子女,就不在我的帮助范围内了。”张小刚说。

  善举:

  看到寒风中的老人心酸不已

  青年誓做慈善

  “让村支书们推荐老人时,我说是民政部门办的,没说纯粹是自己掏钱办的,不然,他们肯定觉得我傻了。”张小刚说,虽然和村支书时交流,他打了民政部门的旗号,但实际上,这事儿和民政部门还没有谈过,“我是想帮政府分忧”。

  但他当初决定做这件事,他的家人并不理解。

  家人们发现说服不了他,也都表达了一个意思:你自己掂量着办吧,有多大能力使多大劲儿。

  不过在张小刚自己看来,让孤苦无依、无儿无女的老人有个安定的家,可不是他的心血来潮。

  “很长时间以来,我就见不得老年人穿得破破烂烂地、生活艰难的样子。”张小刚说。

  自去年开始他就有要办一个爱心养老院的想法,让老无所依的人有一个温暖的家,特别是今年春天的一次青岛之行,更坚定了这种想法。

  当时,张小刚在那里见到一位老人在寒风中身着单衣,冻得瑟瑟发抖,这对他触动非常大。

  两个月前,他开始张罗找地方,最后租下十里铺村的一个农家院,并装饰一新,成为孤寡老人的温馨港湾,张小刚则成了长期陪护。

  “每天都不着家,天天伴着老人,后悔过吗?”记者问他。

  “没想过后悔的事儿。”张小刚说,既然认准了这件事,就不能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既然决定要做这件事了,就只能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吴艳华是某保险公司的业务员,通过张小刚为老人购买保险一事,了解到张小刚的情况,开始她也不相信,后来接触得多了,又亲自来小院里看了看,她相信了,也被张晓刚感动了。

  中秋节前夕,张小刚自费为东昌府区道口铺办事处、堂邑镇等地困难老人送去过节用的米、面、油,吴艳华也跟着前往帮忙。

  设想:

  找个能容三十名老人的场所

  能揽活挣钱延续自己的善举

  尽管重新粉刷了墙壁,村内的小院也相对清净,但张小刚对这个院子还不是太满意。

  “院子还是太小了。”接受采访时,张小刚一遍遍地强调这件事。按他的设想,能找个容纳三十位老人的院子是最好不过了。

  张小刚希望能找这么一个地方,三四亩地大小,靠着马路,老人们不用整天闷在院子里,可以出门去看看。

  虽然现在的正房客厅宽敞明亮,但张小刚却想保障老人们的居住质量,不想在客厅里再添加床位。“客厅就是让老人们休息玩乐的地方,我希望他们能在这里打打牌,下下棋、聊聊天。屋子里塞满床位,可就背离我的初衷了。”张小刚说,天马上要冷了,他准备最近联系人安上暖气。

  如今小院的房租是一个月1000块钱,三个月一交。加上未来安暖气的费用和老人们的吃穿用度,以及要为老人们购买的保险,张小刚要花的钱可不是小数。

  实际上,要办养老机构,无一例外地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这一点,张小刚自己也很清楚。

  如今,他从建筑队中得来的收入,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用在了这个小院里。

  用张晓刚的话说,这一两年内,他维持这个小院是没有问题的,冬天建筑活儿不好干了,他准备再找点其他营生赚钱。“如果以后老人们多了,大不了再贷点款,反正我还年轻。”

  当然,对于未来如何能维持得更为长久,他也未必没有自己的“小算盘”:除了希望有人能帮忙给他找一块比较大的地方,他还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多介绍点活儿给他的建筑队干,以便让他有更多的能力来做这件事情。

  □文图 记者 赵宗锋 孙克峰

  人物特写:

  张小刚的另面人生:

  曾10块钱撑3天 如今是名小包工头

  一条红腰带暴露了张小刚的年龄,今年是本命年,36岁。

  他家在东昌府区闫寺办事处,但却不肯透露那个村,每次记者问道这个问题,他都以“这点小事儿真不算啥”搪塞过去。

  不过,他还是坦诚地讲述了他的家庭和人生经历。

  张小刚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东昌府区嘉明工业园一家鸡场烧锅炉,两年后跳槽去了当地一家油漆厂。

  “在油漆上都做到师傅级别了,两年后还是离开了,嫌工作太低。”回忆过去的经历,张小刚一脸轻松,但他那段经历却异常艰难。

  张小刚坦言,当时年龄小,心高气傲,总想挣大钱,可是现实却很残酷。

  “最开始,我在工地上当小工,盯着烈日搬砖和泥、挥汗如雨,那种感觉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张小刚变得严肃起来。

  苦,是吃了,但钱还是没挣到,最难的时候只剩下10块钱,却硬硬撑了3天。

  3年前,张小刚做起了包工头,收入渐渐多了起来,“也不太多,每年十几万还不成问题”。

  不过,眼前这条慈善路如何长期延续,张小刚还是感觉到巨大压力。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