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18人骑行千里助力运河申遗

发布:2013-6-14 16:04:16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QQ图片20130614142713.jpg

参加骑行京杭大运河活动的骑友们在运河文化博物馆前合影留念。本报记者 孟凡萧 通讯员 赵铮 摄 

    2014年“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项目将提交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为助力大运河申遗,宣传大运河文化,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的18名骑友于6月8日从北京出发,历时5天骑行500多公里后,于6月8日上午到达聊城。

    骑行5天到达聊城

  “今年8月份就要对京杭大运河申遗进行投票了,现在运河沿岸各地都在准备。我们想为运河申遗做一点贡献,所以就组织了18名骑友,通过沿运河骑行来宣传运河申遗。”骑行京杭大运河活动负责人翟越说,这次骑行京杭大运河活动,于6月8日从北京出发,13日早晨到达聊城。

  “我们到达聊城历时5天,骑行了500多公里。路上虽说有后勤保障车可以坐,但是我们这18名骑友,都坚持自己骑车。”骑行京杭大运河车队领队朋辛卯说,他们前天晚上7点左右到达临清,在临清待了一天游览了临清的钞关、鳌头矶等运河古迹。

  “今天我们准备在聊城待一上午,游览一下聊城的运河文化博物馆、光岳楼、山陕会馆。”朋辛卯说,这次是他今年第二次参加骑行运河活动,但是上一次由于一些原因,没能游览聊城的运河文化博物馆和光岳楼。“上次的缺憾,这次一定要补上。”

  在这次骑行京杭大运河活动中,这些骑友们还有的带了摄影器材,他们准备用镜头记录下运河沿岸的风景。“我们这次骑行就是为了宣传运河申遗来的,因此我们在出北京时就发了一份宣传书说明我们这次出行的三大目的:一是做大运河历史的记录者,了解大运河昨天是什么样的,今天又是什么样的;二是做大运河文化的传播者;三是做大运河保护的践行者。”翟越说,他们回去准备出一本书,并刻录一些光盘,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京杭大运河。

    骑友平均年龄50岁

  在参加这次骑行京杭大运河活动中,其中年龄最大的64岁,最小的26岁,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由于时间的原因,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工作,所以这次来的人大部分都是退休的,骑车的人年龄大多都在55岁以上。”翟越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个运河情结,我们这些骑友也是,特别是在我们这队中年龄最大的那位老大姐,她对运河非常痴迷。”

  “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一张身份证,但是之前我们很不重视。现在国家开始重视这张身份证,我能为宣传运河、宣传运河文化出一份力而感到自豪。”64岁的骑友周桂芳说,在这次骑行活动中,她都坚持自己骑车,一天最远时,她能骑行130多公里。“现在我坚持自己骑车,除非遇到不可抗的外力,不然我是不会坐车的。”

  13日上午9点左右,骑行京杭大运河的骑友开始参观运河文化博物馆,博物馆讲解员给骑友们免费做了一次讲解,让他们对运河聊城段有更深一层的了解,随后他们在记者的引领下参观了光岳楼、铁塔和山陕会馆。

  “聊城是一个很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你看这山陕会馆,气势雄伟,和北京的一些建筑是一个规格的。”一位骑友感叹道。

  13日11点40分左右,骑行京杭大运河的骑友们离开山陕会馆,在简单地吃了点饭之后,于12点30分左右离开聊城,朝他们的下一个落脚点梁山进发。按照计划,他们将跨越6省市20市县,历时20余天、骑行2000公里,于6月底完成此次骑行后返回北京。(记者 孟凡萧)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