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嗅辨师用鼻子给臭味“定性”

发布:2015-7-22 8:34:13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马俊元配气_副本.jpg

马俊元正在配气。

马俊元演示嗅辨_副本.jpg

马俊元演示嗅辨。

        在市环保局监测中心,有一群人,他们用鼻子对异常气味进行辨别,划定级别,确定是否在规定范围内。

  17日,记者走近这些用鼻子监控水城生活环境的群体。

  禁忌

  不能抽烟、化妆

  平日避开刺激性食物

  2013年,通过考试,马俊元成为水城第一批有资质的嗅辨师。

  17日早晨7点,家住东昌府区的马俊元开始了自己的一天。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马俊元使用的洗化用品基本没有任何气味,每日饮食都会避开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衣着简单,基本不穿皮鞋。

  “要是有鼻炎的话,就不能担任这个工作,还有感冒期间也不能参加分析工作。”马俊元告诉记者,根据规定,在需要监测的前一天以及监测过程中,嗅辨师不能感冒,不能使用带有香味的物品,如化妆品、洗发水、沐浴液、香皂等,饮食也需要注意,不吃辛辣的、油炸的食品,葱、姜、蒜、辣椒等调味品更不能沾边。

  此外,在样品采集与鉴定中,有时会接触一些腐蚀性较强的物质,马俊元的衣服、鞋子总是莫名其妙出现一些破洞。

  “衣服鞋子寿命都很短,所以我平常都买很便宜的衣服穿。我今年三十,结婚有孩子了,穿得旧点破点没啥,可是成为嗅辨师的年轻小姑娘就很纠结,漂亮衣服都不敢穿。”马俊元说。

  稀少

  聊城有资质嗅辨师

  不足20个

  2013年之前,我市没有具有资质的嗅辨师,但嗅辨师鉴定是企业环评一项。因此,我市环保部门只能委托省里有资质的机构代为鉴定。2013年,通过培训考试,市环保局有了第一批嗅辨师。

  “我们要分清楚5种标准臭味,分别是花香、汗臭、甜锅巴、成熟水果、粪臭气味。”马俊元还记得当时考试的情景,主考人把5条无臭纸中的3条一端浸入无臭液1厘米,另外两条浸入标准臭液1厘米,然后将5条浸液纸间隔一定距离平行放置,同时让被测者嗅辨。“我还记得,我当时闻出来的第一种气味是汗臭味,后来是花香味,最后这些气味全都闻出来后,考试才算合格。”

  “现在仪器有很多,怎么还需要靠鼻子来分析臭气呢?”对此,马俊元答道,现在的嗅辨仪只能测到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氨等8种典型的恶臭污染物,而大家闻到的恶臭经常是多种气味混合在一起的,这个就需要更为灵敏的人鼻来判定。马俊元介绍,恶臭是个综合性的概念,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的损害生活环境的气体物质都称为恶臭,甚至香过头了的气体也属于恶臭。

  “仪器只能对专项气体进行鉴定。有时带给我们不适的气味,仪器检测却是合格的,我们来鉴定,可能就不合格。”马俊元说。

  此外,环境监测有很多项任务,恶臭测定只是其中一项监测。截至目前,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嗅辨师有16人。

  记者了解到,由于人的嗅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减退,闻臭师拿到证书后,并不是终身制,还需要每隔三年重新检测一次,合格后方能在下一个三年周期内担任嗅辨师。

  辨嗅

  6个嗅辨师

  每轮每人闻3组气袋

  早晨8点半,马俊元来到市环保局嗅辨室。

  马俊元拿着一个气瓶告诉记者,里面装的就是采集来的样本。

  “采集的时候,要把气瓶抽成真空的,然后再采集有异味的气体。一个采集点需要测2-4次。”马俊元说

  样品采集回来,需要进行配气。每次闻气必须有6人来闻气袋里的臭气,每一轮每个人要闻3组专用气袋。

  马俊元所说的恶臭测试专用气袋,统一为3升装,18个气袋子要分成6组,每个袋子上都带有A、B、C编号,每组中有两袋子充的是净化的空气,另外一袋子是稀释后的臭气。需要注意的是,参与采集和配气环节的嗅辨员不会参与“闻”的过程。

  闻嗅开始后,6名嗅辨师分别取下气袋上通气管的塞子,右手轻拍气袋,每个闻了10秒钟。对气袋里的气体比较,他们要各自独立挑出有味气袋,全体嗅辨结束后,再进行下一级稀释倍数实验,每一次分析要进行三次闻气。

  “如果稀释一遍大家都能闻出来,那么继续稀释一百倍、一千倍甚至有一次稀释了十万倍,大家才闻不出来味道。我们一个样品实验下来,至少需要一个小时时间,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计算出是否超标。”马俊元说。

  辛苦

  严寒酷暑

  爬50多米高烟囱取样

  马俊元介绍,嗅辨师的工作范围主要有两块,一方面是12369接到的市民信访电话,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环评,如工厂治污验收等。

  对马俊元而言,工作中比较辛苦的并不是气味带来的困扰,更多是采样时的艰辛。

  “除了采集来的样本外,其他测定的都是稀释之后的臭气,每次只是轻轻闻一下,因此对嗅辨师的身体影响不大。嗅辨只是我们的一种工作,我们平常还要做其他大量的检测工作,并不是每天要闻很多臭气。此外,闻臭时他们会采取一些保护措施,不能直接凑到气袋上闻,要跟鼻子有点距离,然后轻轻扇动让臭味飞到鼻子里。”马俊元说。

  但样品采集就十分辛苦,不管严寒酷暑,都要在室外作业。有时需要对大烟囱排放的气体采样,还会遇到危险。

  “7月上旬,有几天气温特别高,我们去一个高约50米的烟囱采样,只能在外围网上爬。有个同事还踩空了,要不是有防护措施,后果不敢想象。”马俊元说。

  马俊元告诉记者,他们做出来的测定结果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环保部门会根据结果来责令有关企业作出整改措施。所以,每一次从采样到鉴定都会格外小心,力求结果公正、正确。

(记者 王桢)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