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运河小码头两标识牌不一引争议

发布:2015-1-31 16:13:46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本报聊城1月29日讯(记者 杨淑君) 最近,有从事导游工作的陈先生向记者反映,运河闸口桥西南方向的大、小码头处,各立有两个标识牌,关于码头的描述各不相同,尤其是小码头的用途、乾隆皇帝登岸的码头相差甚远,给游客讲解时比较疑惑,不知道以哪个为准。

  28日,按照市民提供的线索,记者一路寻找,发现大、小码头处各有两个景区标识牌和刻有名字的石碑。两标识牌中,关于同一码头的尺寸大小,历史故事记载各不相同。尤其是小码头,其中一个讲述较详细,将发掘修整过程也一一表述,并说民间皆传,小码头是富商大贾集资修建的私家货运码头,体量仅为大码头的三分之一,从按照发掘遗迹现状修整加固后丈量的尺寸证明,小码头作为私家货运码头的说法较为可信。

  而另一个标识牌上,虽也说是为商贾所建的私用码头,但说”清朝乾隆皇帝南巡、东巡途经聊城时,多在此登岸,驻聊观光。据传,乾隆作为康熙之孙,不敢与爷爷平起平坐在大码头登岸,故在小码头登岸。”陈先生说,这就是他比较疑惑的地方,明明说是私用码头,皇帝怎可能在此登岸。“这也是游客质疑我的地方。”

  聊城市原文物局局长、聊城著名文史、考古专家陈昆麟说,他认为文物部门立的标识牌上写的内容较准确。根据他了解的情况,运河小码头应是古代富商所建,小码头北面那块标识牌和他说法一致。

  “当时发掘出来后,根据当时情况进行修整,测量的数据就是现在标识牌上标注的数据。”陈昆麟说,根据发掘情况,小码头体量是大码头的三分之一,从数据上也可看出另外一个标识牌是错的。

  陈昆麟说,文献资料上有关大、小码头的记载,仅有名字,并没有大小数据。根据发掘时清理出的不同时期的实物资料分析,小码头应始建于元末明初,明、清两代都曾经进行过维修。根据他的了解和分析,乾隆作为清朝时期国力鼎盛的大国的一代帝王,不可能在一个规模如此小的私家码头登岸,地方官员和朝廷随从也不会做出这样的安排。

  “关于乾隆不敢与康熙平起平坐,故而在小码头登岸的说法应该是民间传说。”陈昆麟说,但传说毕竟是传说,既然有比较明确的历史事实,传说或者注明,或者直接采用历史说法。

  东昌府区政协文史研究员高文广告诉记者,陈昆麟多年致力于文史研究,关于小码头来历的观点比较客观,对码头大小数据掌握的也比较准确。“我赞同陈老的说法。”高文广说,一个景点其实立一个景点标识牌就足够。“选择一个表述准确、简洁,有理有据的足够。”

  高文广说,他为了查证小码头的来历、翻阅家存书籍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张在聊城文化界颇有声誉、曾为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多年研究地方史的吴云涛先生的手迹。吴老的记载也佐证了小码头是“古代富商所建的私用码头”这个观点是对的。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