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筑聊记之宣威门:古风现代相融汇

发布:2015-1-24 9:25:31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1月23日,晨雾锁水城。由凤凰台南望,一座城楼淡隐雾中,气势雄浑。若隐若现之间,虽是新建,却也沧桑尽显。

  这是宣威门,古城北大门。在消失近70年之后,这座“锁钥”之门,再次呈现在市民面前。

  稍早之前的2014年国庆黄金周,恰逢中华水上古城开街。泛舟东昌湖上,古城轮廓清晰,而高耸的北城门

  也给经由东昌路进入古城的游客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北门外曾有吊桥横跨水上

  聊城古城面积1平方公里,作为全国唯一的水上古城,已有千年历史之久,“这是先人们留给聊城的一笔宝贵财富,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从宋代至今,聊城古城区一直是鲁西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宋代土城,到明代砖城,到今天的保护与改造,往事越千年,古城也变了模样。

  据介绍,聊城古城四门皆为双重城门,即城门外还有瓮城,瓮城的外门,东、西门向南,南门向东,北门向北,门外“吊桥横跨水上”。这种格局,正应了那个美丽的传说:聊城为凤凰所变,南门为凤头,所以南门里的水坑被称“凤凰嗉”,北门外有大影壁墙,也被称为“凤凰台”。

  北门名“宣威”,这是它在明代的名称。在清代,它叫“锁钥”。由宣威而锁钥,体现着改朝换代后,两个政权的不同心态。地处鲁西沃野的聊城,和其它黄河流域的城池一样,视北方游牧民族为威胁。从京师到州县,封建时代的城门取名,北门大都和武力有关。

  到了清代,政权崛起于北方,对面北宣示武力的城门自然心存芥蒂,于是聊城的北门也就变成了“锁钥”。“北门锁钥”,同样是指军事要地,名称却柔和了许多。

  二层楼高耸利于窥敌望远

  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原副院长兼总建筑师于冬珍向记者介绍,不同于单层楼重檐歇山的南城门正德门,复建后的宣威门采用了二层楼三重檐歇山顶的形制,显得更加高大。因为城墙和城楼的防御需求,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军事需要。

  聊城古城被城墙环绕,环城湖河宽水深,在冷兵器时代,攻城而入绝非易事,高耸的城楼,更有利于窥敌望远。天气晴好之时,由马道登上城楼,再上至二层的回廊极目远眺,整个城市的天际线几乎都能纳入眼底。若在古代,视野会更加开阔。

  据于冬珍介绍,战争发生时,站在城楼二层可以远窥敌军数量、兵力配置,而站在城楼一层上,可以近观攻城敌军,随机应变采取防御措施。远近结合,聊城古城固若金汤。复建后的宣威门采用明代大式做法,建筑层数为城墙内二层,城楼二层。城墙高10米,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砌青砖;城楼部分在檩条以下为钢筋混凝土,以上为木结构。建筑总面积为2760平方米,其中两侧城

  墙建筑面积为2571.84平方米,城门楼为二层楼三重檐歇山顶,建筑面积为188.16平方米,楼顶屋脊总高28.67米。

  古风建筑现代风格相融汇

  聊城古城城墙坚固,其墙基的三合土层,据说是用石灰、粘土以糯米汁调制,硬度如石,韧度却超过石。比如火炮打到石头上石即炸裂,而土层却只打个白印。城墙拆除后,被抛到环城湖里的三合土层,浸泡数年依旧坚韧如初。

  主持宣威门复建设计工作的于冬珍告诉记者,聊城古城城墙城门缺乏可靠的影像资料,只能参考县志等文献资料和国内其他同等规模的古城遗存。宣威门为重建工程,不同于文物建筑的修复和修缮,重建不一定严遵守“修旧如旧”的原则,也不一定采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只要制式及尺度符合历史记载即可。在复建过程中,宣威门的材料和结构带有现代特征,城门墩台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面包砌厚青砖。墩台之上的城楼梁、柱及枋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斗拱、檩条及其以上则采用木制结构,筒瓦屋顶,带吻兽。而且,为了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古城墙砌筑使用了临清贡砖与曲阜青砖等。

         复建完工后的宣威门,城楼与城墙浑然一体,十分壮观。马道,指建于城台内侧的漫坡道,一般为左右对称。坡道表面为陡砖砌法,利用砖的棱面形成涩脚,俗称“礓”,也叫“礓磋”,便于马匹、车辆上下,主要功能是运兵、粮草和武器。马道往往两条相对,形为“八”或倒“八”字,宽约数米,就像斜置的搓板,既无台阶,又不打滑。宣威门及古城其他城门复建时,马道形制改变,中间仍为“礓磋”,两边为方便游人砌成台阶。

  (记者 封国栋)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