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产业化深加工 聊城多种形式破解“菜贱伤农”难题

发布:2014-10-21 9:48:56  来源:聊城晚报  浏览次  编辑:佚名

近年来,市场上往往呈现“一头高一头低”的局面,田间地头,蔬菜几分钱一斤没人收购。而菜市场这一头,市民却没有直接感受到蔬菜有多便宜。中间环节过多,小摊贩层层推高了蔬菜价格,因此,走到普通市民餐桌的蔬菜已是身价翻番。聊城是农业大市,是国家和山东重要的粮油、蔬菜、林果生产基地,在2014’中国·聊城农产品产销对接会暨第二届水城金秋绿色食品博览会(以下简称绿博会)上,聊城被命名为“中国蔬菜第一市”,莘县被命名为“全国蔬菜第一县”。聊城有众多品质优良的蔬菜,然而近年来“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情况也频繁上演,如何保护菜农的利益,同时稳定市场价格,保护广大市民的利益,是摆在我市蔬菜行业面前的一大难题。对此,我市也在进行积极探索,蔬菜深加工日渐成熟,合作化经营探索出蔬菜产业化道路,在本届绿博会上,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

  现象 蔬菜市场频现“菜贱伤农 菜贵伤民”

  2012年10月,聊城“大路菜”再度跌回一元时代,又见“菜贱伤农”,在农贸市场上,白菜价格跌破两毛钱一斤依然鲜有人问津。黄瓜批发价0.8元/斤,白菜0.2元/斤,西红柿0.8元/斤,胡萝卜0.5元/斤。

  与此同时,聊城各大市场却很难看到芹菜的踪影。据摊贩介绍,2011年,芹菜卖出了七八毛钱一斤的高价,于是,菜农们跟风种植芹菜,导致芹菜种植面积大幅增加,2012年芹菜丰收,价格却大幅缩水,一毛五一斤都没人买。“倒卖芹菜还不够人工费和油钱,芹菜都烂在地里了。”一名菜贩说。

  同样,在2012年10月份,《8分钱一斤没人要 黄瓜无奈烂地里》的报道经本报刊发后,引起市民和蔬菜供应商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菜贱伤农”在我市频繁上演,受影响的当数“大路菜”,比如黄瓜、白菜、芹菜、西葫芦等。记者在下乡采访中,就曾目睹沙镇的白菜烂在地里没人收的局面,莘县燕店等地也曾出现过西葫芦、黄瓜等滞销的情况。

  与此相对,近年来,“白菜卖出猪肉价”“姜你军”“蒜你狠”等字眼也多次见于报端,我市也曾出现白菜身价翻番,价格一路走高的情况。

  菜农说,种菜就像赌博,押对了宝,今年就赚了,如果押错了,今年就赔大了,功夫也就白费了。受这场风波影响的不仅有菜农,还有中间流通环节的菜贩,他们从菜农手中收购、囤积,期待卖出高价,然而即便是有多年贩菜经验的菜贩,也很难准确地把握市场。

  探索 订单式生产为农民提供“避风港”

  “我们与农户直接签订协议,订单式生产让菜农心里踏实了。”采访中,陈保旺说,订单式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菜贱伤农”的情况,把风险转移了出去。“我们直接和农户签订单,如果签的价格是1.5元一斤,农户按照我们的要求进行生产,即便当年黄瓜丰收,价格跌破两毛钱,我们照样会按协议进行收购。”陈保旺说,这种订单模式已经走过了十几年。

  陈保旺是聊城新生蔬菜加工有限公司的经理,从1985年开始从事蔬菜加工行业。他告诉记者,刚起步时,他要开着车到田间地头进行蔬菜收购,价格也不好把握,都是随行就市。市场规律难以把握,收购价格也不好说,这让采购商及农户心里都没底。

  订单式生产相当于为广大农户提供了一个“避风港”,只要农户按照要求进行生产,就不愁销路,也就避免了由于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而造成的暴涨暴跌局面,将农户所承担的风险转移到了企业。

  让陈保旺记忆最深刻的是2006年,当年,大风降雨将很多农户家的菜架子、大棚摧毁。“我们加工的酱菜都是销往全国,乃至世界的,如果生产受损,公司也就没法按时给订户交货。”陈保旺说,那年,受自然灾害影响,公司拿出16万元对农户进行补贴,转移了农户的风险。

  瓶颈 蔬菜深加工难独解“菜贱伤农”难题

  谈到自己行业对解决“菜贱伤农”难题的作用时,陈保旺感叹说,单靠酱菜加工难以完全解决“菜贱伤农”难题。

  陈保旺表示,每年他都关注蔬菜行情,除了自己订单生产的外,如果我市某地出现黄瓜、白菜、豆角滞销的情况,他也会进行采购,回厂之后进行腌制。然而,这还要与自己的生产能力、销售能力相符,否则,厂子也会陷入滞销的难题。

  陈保旺还表示,订单生产农户拿到的是农科院生产培育出来的种子,生产出来的果蔬符合企业需要,比如北京“六必居”需要的是宫廷黄瓜,要求瓜把短,上下均匀,有时滞销的黄瓜为本地品种,并不是企业所需要的。所以,陈保旺认为,在解决“菜贱伤农”问题上,自己行业仅能解决部分难题。

  除了蔬菜腌制行业,参加绿博会的还有同样属于蔬菜深加工的脱水蔬菜。据生产脱水蔬菜的聊城锦宏食品有限公司的厂长苏广山介绍,脱水蔬菜销售门路较窄,主要供给方便面厂和调味厂。苏广山介绍,他们厂的脱水蔬菜主要是出口到印度尼西亚,销往台湾地区。“脱水蔬菜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现在越来越严格,按照蔬菜生长过程使用农药,出口需要检验农药残留。”苏广山表示,面对本地蔬菜滞销的情况,往往他们也是爱莫能助,需要对滞销蔬菜样品进行抽样检查,合格后才敢使用。此外,作为企业,他们也要根据自己接到的订单找货源,滞销的蔬菜并不一定与自己所需相符。苏广山说,目前,企业所需要的蔬菜一是来源于自己的基地,二是企业与大的农场主签的订单。

  观点 多种形式共解 “菜贱伤农”难题

  早在2008年,面对沙镇滞销的大白菜,聊城晚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发起“爱心大白菜”活动,爱心企业、热心市民纷纷伸出援手为滞销的白菜找出路。

  然而,利用媒体的感召力,解决“菜贱伤农”问题毕竟不是常态,媒体能解决的也仅仅是个例,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不仅需要蔬菜深加工行业的支持,更重要蔬菜产业化经营。

  在绿博会上,不少蔬菜专业合作社吸引了记者的眼球。在提到“菜贱伤农”时,莘县双利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夏先生说:“我们那儿,过去也出现‘菜贱伤农’的情况,合作社成立后,这种情况没再有。”

  面对全市蔬菜供应量,蔬菜深加工行业在解决蔬菜直销问题上毕竟能力有限。而蔬菜生产经营的产业化道路更能有力地解决“菜贱伤农”的难题。

  夏先生介绍,双利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通过土地流转,将农民手中的地进行统一规划种植,进行大棚生产,从而打破了之前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格局。规模化生产,也有助于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记者在绿博会上对多家蔬菜合作社采访了解到,蔬菜合作社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能够集中资源进行统一的蔬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蔬菜名牌战略,从而打造特色的蔬菜品牌,让聊城的蔬菜走出去。

  夏先生介绍,合作社成立之后,生产出来的蔬菜直接销往银座等大型商超,在生产之前已经为蔬菜找好了出路,合作社范围内不会再上演“菜贱伤农”的情况。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