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抗战老兵的峥嵘岁月

发布:2014-9-5 11:10:24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9月3日是抗日胜利纪念日,这一天,记者来到阳谷县阎楼镇王庄村。满头的银发,淡淡的微笑,布满皱纹的面颊,耳朵里还带着助听器……89岁的王树功老人正在躺椅上看着最新的军事杂志,看着眼前这位精神矍铄、和蔼的耄耋老人,谁也没想到他是在抗日战场上浴血苦战、奋勇杀敌的铁血硬汉。

  投笔从戎赴国难

  1925年王树功出生在阳谷县,1939年家乡沦陷后,王树功跟家人流亡到了安徽阜阳,先后就读于山东临时中学、国立二十二中学。

  “当时,国立二十二中学管吃、管住、管穿、管学习,生活相对得到了保证,但那时候,‘偌大的中国,已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王树功回忆说。1943年底,抗日战争的局势格外紧张,校长李先洲召集学生们开会说:“同学们,现在抗战到了最艰苦的时候了,黄埔军校来我们学校招生,报了名就能直接打鬼子去了。”话音一落,18岁的王树功第一个站到凳子上,大喊:“我报名。”在王树功的影响下,全场同学纷纷响应要求报名。“当时也没想别的,就想着要参军,一定要把日本鬼子打败。”1944年,王树功顺利考入黄埔第八分校20期步兵科。

  抗击日寇勇杀敌

  “黄埔第八分校坐落在湖北均县,1945年3月,日军大举向襄樊进攻。我们八分校十五总队正在均县草店进行训练,接到了第五战区司令部命令,要求我们紧急开赴三官殿、丹江口汉水前线,接替伤亡惨重的27军进行江防。”王树功告诉记者。就这样,这1000多名入伍不到一年的青年学生,踏上了捍卫祖国河山的征程。

  那时候,王树功任无后坐力炮炮手。日军飞机、坦克大举进犯,敌众我寡,在激烈的战斗中,王树功右小腿被打穿,但阵地上没有麻药,卫生员多次要求带他下去治伤,王树功却说:“死也要死在战场上,你在这里给我简单包扎一下就行。”没有麻药,卫生员只能拿一根木条让他咬住,用一个布条从伤口里穿过,来回抽插进行消毒。战斗打的越来越激烈,有一次王树功刚准备射击,突然感到头皮一阵发麻,摘下帽子一看,帽子已经被4发子弹打穿,留下了8个弹孔,头发已经被子弹烧的一根也不剩,头顶上全是血……战斗一直持续了14天,终于以日军的失败而告终。一场战役下来,王树功也身负7处枪伤。“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场景,日本兵的尸体、打烂的汽车,占满了整个江面。”

  回乡育人传能量

  1945年9月2晚,像往常一样,王树功站完岗后返回营地,半导体里突然播出了一段日语,紧接着传来一句“日本向中国无条件投降”,兴奋的王树功拉出马克沁重机枪,一口气把150发子弹全部朝天打了出去。在说起抗战胜利的情景时,他依然激动不已,又给我们重复了一遍“日本向中国无条件投降”,每说一个字伸出一根手指,说完后,像孩子一样大笑起来。

  后来,王树功随军起义,编入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新中国成立后,王树功回到老家阳谷,1953年开始在阳谷县第三中学教书。由于他当年在黄埔军校时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功底,进学校后有了用武之地,教遍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几乎所有课程。

  退休之后,他在家中开办一个阅览室,免费让留守儿童们借阅图书。他还购买了电子琴、二胡等乐器以及乒乓球桌、羽毛球、象棋、围棋等运动器材,渐渐地,他的家成了青少年活动之家。近30年来,老人仅在这些文体设施上就花费了5万多元。他除了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外,还一直照顾着村里的鳏寡孤独老人,时常从不多的退休金中拿出一部分接济他们。

  如今,王树功虽然已经89岁高龄,但他身板硬朗,仍然坚持每天写日记,练习书法,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为纪念中日甲午海战120周年以及抗日战争胜利,他在笔记上摘抄及撰写了14篇纪念文章,他时常告诫青年人:“应该心怀国家,要做好准备,时刻提防日本鬼子。”

  (夏旭光 王守兴 王尚斌 丁传朝)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