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加强农村民居防震势在必行

发布:2014-8-27 10:53:36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一场灾难突如其来。8月3日16时30分许,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境内发生6.5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为什么鲁甸6.5级地震造成如此严重的人员伤亡?这次地震的重大损失跟城市以及农村建筑有什么关系?……

  8月16日,记者就百姓关注的鲁甸地震热点焦点问题采访了聊城市地震局副局长刘法立。

  记者:刘局长,请您介绍一下鲁甸地震的最新状况。

  刘法立:截至目前,鲁甸地震造成了108.84万人受灾,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

  记者:为什么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多发?

  刘法立:中国大陆主要受两大方面板块运动的影响,一是来自东面的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向下俯冲的作用。二是来自南面印度板块向北的碰撞挤压。在这两个大的力源作用下,中国大陆,特别是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形成强震多发的态势。

  记者:据了解,聊城也处于地震断裂带上,请您介绍一下聊城市的地震情况。

  刘法立:聊城位于华北地震区华北平原强震带的中南段。辖区内断裂发育,聊考断裂、沧东断裂、广齐断裂等多条断裂穿过我市,具备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从公元310年至今,有文字记载的辖区内3级以上地震100余次,其中5.0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次,最大为1502年10月27日莘县观城6.5级地震。近几年,我市莘县和河南范县交界也多次发生有感地震。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聊城市近几年的防震减灾情况。

  刘法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防震减灾事业正逐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防震减灾投入不断加大,防震减灾工作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全市已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政协参与、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防震减灾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市、县政府都设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县级地震机构建设得到全面恢复和加强。市地震局确立了防震减灾工作服务经济建设、服务民生的理念,按照“抓基层,强基础,谋长远,求创新”的总体思路,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提升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加强综合防御工作,提升城乡建设防御能力;加强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提升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全民防震抗震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如今,全市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工作多次获得省、市表彰,先后获得“全省防震减灾工作”先进集体、优秀集体、优秀单位,全省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先进单位、震害防御与法制工作先进单位、应急与救援工作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临清、莘县、阳谷、高唐等被多次评为全省县级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评比先进单位。

  记者:刘局长,广大市民有个疑问,这次鲁甸地震震级不算特别高,但是为何这次造成如此大的损失和人员伤亡呢?

  刘法立:造成如此大的人员伤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次地震发生在昭通-鲁甸断裂带上,震源深度仅12公里,震级大,震源浅,因此破坏范围集中,破坏力大;其次,震区人口密度比较高,达到265人每平方公里,是云南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的2倍;三是地震灾区属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鲁甸是国家级贫困县,民房多为土坯房,房屋的抗震性能差,所以房屋垮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是此次地震人员伤亡大的主要原因。

  记者:刘局长,听您说的这三个原因,前两个原因都是不可控的,只有第三个原因是人为因素,是我们有能力改进的。您能给介绍一下关于建筑物抗震的情况吗?

  刘法立:地震造成建筑物的倒塌破坏大致可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类是由于建筑物自身的能力不足以抵抗地震造成的剧烈振动,进而导致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第二类是由于强烈地震引起的水坝坍塌、海啸、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造成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第三类是由于地震产生的断层错动、山崖崩塌、河岸或山体滑坡、地层陷落等地面严重变形造成的建筑物破坏或倒塌。

  从此次云南鲁甸地震的情况来看,建筑物的倒塌破坏应主要集中在第一类和第三类两种情况。鲁甸灾区房屋主要以土、木和砌体等材料为主,普遍未进行抗震设防或未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极易发生破坏甚至倒塌。而且由于山区复杂的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在强烈地震作用时,房屋一方面面临强烈地震作用的放大效应,另一方面还要遭受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影响,这不仅加重了房屋倒塌数量和人员伤亡的比例,而且也对救援工作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

  记者:具体到建筑物抗震来说,特别是农村建筑物抗震来说,我们国家有没有相关的行业标准?

  刘法立:我国在1974年就发布了第一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后来又多次修改规范,与此同时,各种建筑抗震的标准、规范相继出台,其中就包括《村镇建筑抗震技术规程》。我国抗震防灾为主的国家和行业标准20余项,基本覆盖了地震灾害管理的各环节。近几次大震震害经历表明,我国现行的抗震防灾标准在抗御地震灾害、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些技术性文件的落实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在城镇地区,建筑的抗震设防从设计到施工验收都做得比较到位;但对于农村地区的自建房,落实相关标准还存在较大困难。通俗地说,现状是,抗震设防工作重点在城市,难点在农村。

  记者:农村建筑物抗震能力不强的原因是什么?

  刘法立:经济因素、体制因素是农村建筑抗震能力差的两个关键词。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化体制,城市与农村在管理、投入等机制上都有较大差别,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抗震设防管理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

  由于历史上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所限,我国广大农村的既有房屋建筑,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的农村老旧房屋,由于早期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技术能力的限制,这一类房屋建筑抗震防灾的能力无从谈起。资金短缺是农村建筑设防的一大障碍。据了解,房屋抗震设防的成本投入在房屋建筑总建设成本中也占了一定比例,对于同一房屋建筑,土建造价相对于不抗震设防的情况,至少要提高百分之十几。所以说如果严格按照相应标准进行建造和加固,一定的资金投入是必要的。由于农民经济条件较差、以遮风避雨和外观气派为主要目的,又存在地震并不经常发生和抗震意识不强的思想,所以农民往往不愿意多花钱去盖安全性更强的房屋。

  记者:对于我们聊城来说,农村建筑物抗震能力的现状是怎样的?

  刘法立:据调查,我市农村民居大多建于70-80年代,绝大部分农村民居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农村民居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抗震设防管理相对薄弱,农村民居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规范农村民居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农民建房随意性较大,不能科学合理地选择建设场地,对抗震不利地段未采取有效避让措施;缺少规范的抗震设计和抗震措施,基础与地基不牢固、结构不合理、主体强度不足、跨度和开间过大,房屋整体抗震性能差;建筑材料和材料配比达不到设计要求,施工质量检查和监督手段缺乏,农村建筑工匠和建筑队伍缺少业务培训和资质管理等,造成农村建筑物抗震能力相当低下。

  记者:那我们是怎样解决或者正在解决这个困难呢?

  刘法立:我市地震部门把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帮助农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作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目前,市地震局联合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正在对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情况进行调研,共同研究制订加强农村抗震设防的政策措施。

  我们把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当作防震减灾工作服务社会、关注民生的一个切入点,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打牢基层,强化基础”的思路,把防震减灾工作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延伸,向农民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抗震防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强化农村的防震减灾意识,指导农民建设抗震房。

  我国对建筑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比如一些建筑设防烈度是7度,在遭遇烈度为6度的地震中要做到不损坏,烈度为7度时要做到虽有一定损坏但修整后可以继续使用,烈度为8度时能做到不倒塌,这样的房屋抗震设防标准才是合格的。针对广大农村民居建设基本不考虑抗震的情况,我市积极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保示范工程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全市农村民居地震安保工作。农村建筑抗震设防一定要纳入政府监管体系之中。我们根据农村所处地质构造情况及各县市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因村制宜,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经济实用、抗震防灾原则,帮助引导农民科学选址,建设既可抗御地震,又可防御洪水等自然灾害,造价合理、经济实用的房屋,营造安全的居住环境;根据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原则,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与小城镇建设、旧村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促进农村面貌的整体改善;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原则,制定政策措施,加强科技指导,进行典型宣传,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参与,自力更生建设安全家园。

  另外,我认为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应加强抗震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采取和城市一样的监管模式;经济条件一般的地区,应给予农民一定的补贴;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政府应加大补贴力度。资金投入、安全意识、宣传教育都是促进这一问题解决的重要方法。另外,建议土木工程专家多深入基层:一是发掘各地传统施工法中行之有效的抗震措施,降低农村建筑抗震设防成本;二是加强农村地震抗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新建建筑一定要达到抗震设防标准。

  高唐县孙五里村农村民居的规划、建设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施工,通过了省地震局和省住建厅验收,成为首批省级农村民居示范工程。临清市烟店镇堤口村新居、东昌府区朱老庄乡中心社区,被省局列入了“十二五”规划项目计划。堤口村新建设的庭院分别运用到了圈梁、墙体拉结筋、构造柱等抗震设计,能够抵御烈度VII度的地震破坏。

  没有钱防灾,就要花更多的钱救灾。这个局面,需要扭转,因为逝去的生命救不回来。只有我们全民重视,才能够减轻地震所造成的损失。

(记者 夏旭光)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