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寒冬送温暖”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发布:2013-12-16 13:53:48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IMG_0435.jpg   

  郗庆东(左一)向老刘移交随身物品。

  12日上午10时,一辆救助车从聊城市救助管理站驶出,目的地是冠县兰沃乡。

  车厢里坐着52岁的老刘,冠县兰沃乡就是他的老家。

  此前,他在北京住院30天,后被转送到济南市救助站,11日下午,济南救助站工作人员又把他护送回聊城。

  根据救助管理站相关规定,因为老刘有精神障碍,聊城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张军丽和业务科工作人员郗庆东、王伟决定送他回家。记者也坐上这辆车,经历护送受助人员返乡的整个过程。

  记者亲历

  护送受助人员返乡需要多人密切配合

  从聊城市救助站到冠县民政局,再到兰沃乡人民政府,一路上救助站工作人员多次联系,护送老刘回家,需要多人多部门密切配合

  临行前,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为老刘收拾好了他的随身物品:一身棉衣装在一个大塑料袋内,61.5元钱、一部手机、一块手表和老刘的个人身份证被装进一个塑料文件夹内。

  收拾完毕登车后,坐在车厢内的老刘一直沉默着。

  张军丽说,老刘是11日下午被送到聊城市救助管理站的,济南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移交的资料中显示,老刘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在北京街头被发现后送到了医院治疗,如今病情转好。

  聊城市救助管理站经过观察发现,老刘如今没什么太大问题,且老家还有房子,家庭地址也很清楚,便根据相关规定联系好冠县民政局负责同志送他回家。本来这一行程在11日下午便可完成,但因为巡回救助车只有一辆,还得护送另外两名受助人员,便耽搁到12日上午。

  一路上,张军丽和郗庆东不时与冠县方面联系,落实老刘的家庭地址和安置情况。

  12日11时许,救助车驶进冠县民政局,该局社会事务科科长张书倩早就接到电话,一直在办公室里等待着。

  张军丽等人把一张受助人员移交表交到张书倩手里,让她在接收栏里签了字。在张书倩的办公桌上,还有一张关于老刘相关信息的表格。张书倩拿上这张表格,和大家一起登车,赶往兰沃乡政府。

  临近12时,一行人赶到冠县兰沃乡人民政府。一下车,沉默了一路的老刘说,终于又回到兰沃了,很长时间没来了。

  当地的工作人员接待了老刘,并详细询问了他目前的情况。

  病情转好的老刘,看起来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接过工作人员递过来的一支烟后,老刘坐在椅子上,打开了话匣子。

  按照老刘的说法,他家里有四间房,还种着一些梨树,他与妻子已经离异。如今,大女儿在北京工作,已经成家,小女儿在济南上大学。

  老刘说,2013年的春节,他是在北京大女儿的家里度过的,在北京这些年,他干过环卫工、绿化工、饭店打杂等很多工作。“没办法,孩子上学需要花钱,种地挣钱太少。”

  按照老刘自己的说法,他干的很多活儿都很苦,但能挣到钱让他很满足。不过,2006年,他第一次突发癫痫病,此后每况愈下。因为发病后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他曾经多次被送进医院治疗。

  30天前,他发病后被北京警方送到医院,治疗效果还不错。但不知什么原因,他的大女儿没联系上,北京当地救助站工作人员便在他出院后直接把他送回山东。

  被移交给聊城市救助管理站的一份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病历显示,老刘是因为“被民警发现言行异常6小时”而被送往该医院的。病历还显示,中医诊断老刘有癫狂病和痰湿内阻症,西医诊断为精神障碍、癫痫和其他疾病,病历上还附有老刘需要服用的药物。

  护送感受

  救助工作不仅仅是只把受助人送回家

  如今救助已不能简单满足于把人送回家,还要帮助他们改善自身处境,以免他们因生活困难再次离家

  张军丽、张书倩等人和当地工作人员就老刘以后的生活问题进行了沟通,兰沃乡政府的工作人员联系到老刘所在的村子并作了妥善安置后,让包村干部随老刘乘坐一辆面包车赶往老刘的老家。

  临行前,张军丽和郗庆东等人对老刘又再三嘱咐,让他按时治疗,尽量不单独外出。

  返程时,张军丽说,并非所有的受助人员都要专人护送返乡,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精神障碍患者等人群,单独返乡多有不便,因此要专人护送。

  聊城市救助管理站业务科9名工作人员分成两组,不时要承担护送受助人员返乡的任务,用郗庆东的话说,这样的任务,一周至少会有两次。

  张军丽说,这两年,救助站工作人员实际上已经与很多受助人员成了熟人,现实往往是,工作人员根据规定把这些人安全送回家后,不久他们又会因为各种原因流浪到社会上。这是让大家都很头疼的问题,但既然自己是救助人员,遇到这些问题,还是得责无旁贷地进行救助。

  郗庆东说,如今的救助工作已经不能再简单满足于把人送回家,而是要了解受助人员的家庭情况,切实帮助他们改善自身处境,以免他们因生活困难再次离家。

  谈到这个话题,郗庆东提到了50岁的老孙。

  11日下午,郗庆东护送的两位受助人员中,家住东阿牛角店的老孙是其中之一。他也是当天被送到聊城市救助管理站的。此前,他在太原流浪了很长时间。

  老孙身体有残疾,家中还有位80多岁的老母亲,老父亲是半身不遂不能下床。

  “他家里穷得要命,屋里什么都没有,被子发出难闻的味道。”郗庆东说,老孙一回家就意味着,80多岁的老母亲要同时照顾两位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看到这种情况,他当时就恳请当地民政所的负责人员在生活、低保等多方面对他们给予照顾。

 

  现场直击

  救助站工作人员街头寻找流浪者

  老人露宿街头却拒绝受救助

  13日上午,聊城晚报记者跟随聊城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上街巡查,寻找需要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

  龙山西街,几米宽的街道两旁商店栉比林立,行人川流不息。在这条繁华的街道上,一位流浪老人是这里的“居民”。她没有家,每天晚上在路边和衣而睡,白天沿街乞讨。久而久之,每个店铺的店主都认识了这位操着东北话的老人。

  一位卖烧饼的店主介绍说,这位流浪老人以前在湖北小区附近,经常在商业街上乞讨。因为去年湖北小区附近的商业街拆迁了,这位流浪老人来到了这里。她很少与人沟通,只是到吃饭的时候,她会沿街乞讨,一些好心的店主会免费送给她一些吃的。

  “有时候,她会到沿街店面要钱,听她口音是东北人,看到她这样可怜,一些好心人会给她一些零钱。她没事的时候,经常坐在街边吸烟。”一位在附近居住的老人告诉记者。

  另一位店铺店主说,这位流浪老人曾经说过,她在家的时候,经常照看孙子,但是,有一天,孙子走丢了。就这样,她的儿子将她赶出了家门。虽然她神志清醒,但是,她从来不说自己的家在哪里。这几天天气冷,每天晚上,她都会点燃一些杂物烤火取暖,甚至有时候还会大声唱二人转。

  在龙山西街,救助站工作人员分头寻找这位流浪老人,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大约寻找了半个小时,仍然不见这位老人的踪影。一位店主主动骑着自行车在附近的龙山商场里寻找,但是,仍然没有找到这位流浪老人。

  随后,救助站工作人员驱车来到东关街上。在一家店铺前的台阶上,发现了这位流浪老人。

  头戴花帽子,穿着一件军用棉大衣,这位流浪老人坐在台阶上,但见到救助站工作人员走过来,她却开始躲闪。工作人员细心开导她,让她去救助站,但是,无论工作人员怎么劝说,她都不耐烦地说:“你们走吧,我不去,不去!”

  看到工作人员仍然不走,她大声说:“我饿不死,也冻不死,你看我刚吃过包子。”她手里拿着包子让工作人员看。显然,这位流浪老人已经不想与工作人员沟通。这时,她站起身来,向围观的一位正在吸烟的市民说,能给我一根烟吗?

  在劝说无效后,救助站工作人员只得离开。市救助站副站长张军丽介绍说,这位流浪老人至少在聊城城区住了两年多,因为她拒不接受救助,所以,救助站每年冬天都会送给她棉衣棉被。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这位流浪老人晚上生火取暖存在安全隐患。

  张军丽说,救助站没有执法权,对于街面上的职业乞讨者,只能劝诫不能强制驱赶,每年冬天,他们都会对那些不愿意到救助站的流浪乞讨者进行救助,但是,这种救助只是治标不治本。另外,救助站只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基本救助,包括食物和住处,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帮助与其亲属或所在单位联系,为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所在单位的受助人员提供乘车凭证。救助站只是中转性机构,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不承担长期安置职能,因此,很多流浪乞讨人员往往在接受救助后,再次流入社会,成为流浪乞讨人员。

  另外,随着气温日趋下降,为了能对流浪乞讨人员及其他出现临时性困难的滞留人员及时救助,聊城市救助管理站已经向社会开通救助热线:0635-96008995。救助热线24小时有救助站工作人员值守。接到救助电话,救助站将随时对流浪乞讨人员及其他出现临时性困难的滞留人员进行救助。

  (记者 赵宗锋 于新贵)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