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守望精神家园

发布:2013-11-1 21:03:22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深度5.jpg

  近日,传统文化传播志愿者们正在茌平县韩屯镇中小学校举办孝心励志演讲,参加人员包括学生、家长及教职工。图为演讲现场大家均感动落泪。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在其《列女传》卷五《节义》中,曾详细记载了鲁义姑的感人事迹:

  鲁义姑姊者,鲁野之妇人也。齐攻鲁至郊,望见一妇人,抱一儿,携一儿而行,军且及之,弃其所抱,抱其所携而走于山,儿随而啼,妇人遂行不顾。齐将问儿曰:“走者尔母耶?”曰:“是也。”“母所抱者谁也?”曰:“不知也。”齐将乃追之,军士引弓将射之,曰:“止,不止,吾将射尔。”妇人乃还。齐将问所抱者谁也,所弃者谁也。对曰:“所抱者妾兄之子也,所弃者妾之子也。见军之至,力不能两护,故弃妾之子。”齐将曰:“子之于母,其亲爱也,痛甚于心,今释之,而反抱兄之子,何也?”妇人曰:“己之子,私爱也。兄之子,公义也。夫背公义而向私爱,亡兄子而存妾子,幸而得幸,则鲁君不吾畜,大夫不吾养,庶民国人不吾与也。夫如是,则胁肩无所容,而累足无所履也。子虽痛乎,独谓义何?故忍弃子而行义,不能无义而视鲁国。”于是齐将按兵而止,使人言于齐君曰:“鲁未可伐也。乃至于境,山泽之妇人耳,犹知持节行义,不以私害公,而况于朝臣士大夫乎!请还。”齐君许之。鲁君闻之,赐妇人束帛百端,号曰义姑姊。公正诚信,果于行义。夫义,其大哉!虽在匹妇,国犹赖之,况以礼义治国乎!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此之谓也。

  深秋时节,重访韩屯,记者亲眼见证了以传统文化引领风尚、教育民众、推动发展的理念为这个鲁西北小镇带来的积极影响。

  作为德义之乡、义姑故里,韩屯镇党委、政府坚持以文化建设为引领,以“孝心镇”“孝心村”建设为载体,以传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文化为重点,通过企业投资、社会捐款的方式重建鲁义姑祠、设立孝心大讲堂、举办亲情教育公益夏令营和“中华女德班”公益论坛及孝义文化节、印制《弟子规》《孝心文化专刊》材料等多种方式,营造“以孝为荣、以孝为美”的良好社会氛围,已经成为周边地区“四德”文化建设的良好榜样。

  2012年10月31日,“中华孝心示范村”落户韩屯镇韩西村,该村成为我市首个中华孝心示范村;2013年3月18日,“中华孝心镇”揭牌,彰显出韩屯镇孝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

  如今的韩屯,更活跃着一支义工队伍,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努力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积极唤起村民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传承孝义文化 建设幸福家园

  作为“中华孝心镇”, 韩屯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二十四孝人物之一鲁义姑的故里,是德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相传鲁义姑为春秋时鲁国一村妇(今茌平县韩屯镇罗屯村人),因其舍子救侄,义退齐兵,自古称颂。作为传统“义”文化的典型代表,鲁义姑的故事虽然在流传过程中被蒙上了神秘色彩,甚至鲁义姑在民间已被奉为神灵,但鲁义姑“德义之举”传递出的真善美却是不争的事实。

  “鲁义姑的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说明传统的德义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和自觉传承,其中的精髓有其旺盛的生命力,也说明建设和谐幸福新家园永远是人们的共同追求和理想。我们就是认识到这一点,认为韩屯镇一定要讲孝道。”说起以孝治村、以传统文化引领乡风的初衷,韩屯镇党委书记闫杰深有感触。

  为创建幸福和谐家园, 韩屯镇从基层入手弘扬传统文化,全面、系统地开展孝文化建设,从而带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他们邀请全国知名讲师、道德模范人物进行传统文化讲学;相继开展了“道德大讲堂”“公益夏令营”“十大孝子、好婆婆、好媳妇”评选、“专家义诊”“养正书法班”“中华女德学习班”“爱心奉献情暖人间”等爱心捐助活动,促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孝义”文化在农村得以传承,进而实现家家扬慈孝之风、树慈孝美德、行慈孝之事。其中,女德学习班是专门为留守妇女建立的。“留守妇女在家庭教育方面承担了75%的责任,孝敬老人、关心孩子、操持家务,她们对家庭的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镇长商程鹏告诉记者,“女德班”的宗旨就是教女同志怎么为人媳、为人妻、为人母,教育引导她们成为新型妇女。

  镇上还成立了德义文化协会。由工商、地税、派出所、卫生院等单位通过自发募集资金,救助学校的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目前已义务资助了17个贫困学生。他们成立的德义文化基金,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有些企业老板主动要求融入资金,有些老板亲自去找条件贫困的学生要求救助。镇上的干部也有固定的资助对象,定期为资助对象买衣服和学习用品。

  演绎孝义文化 亲情温暖万家

  翟长顺、宋保安、刘秀珍、孙怀英……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孝”的真谛,演绎着“孝子”这个光荣而平凡的角色。这一个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延续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孝心故事。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用善良和包容,用纯真的赤子之心,演绎着一个个温暖人心的真情故事。

  “百善孝为先,作为儿女,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孝道。”翟长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上了年纪的老人常常感到孤独,性格也变得孤僻自私,这时候当儿女的要多和他们沟通,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照顾和安慰。8年前翟长顺的父亲翟玉岭患上脑血栓,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从住院期间的细心照料,到父亲出院后的康复训练,到第二年母亲又因脑溢血住院治疗,翟长顺夫妇倾尽了心力。

  “大家都认为婆媳关系是很微妙的,特别是在农村,同在一个屋檐下,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矛盾,有的甚至像仇人,整天吵闹。”何庄村的付晓是个80后媳妇,早在结婚前,付晓就知道婆婆得了脑血栓,她却从不嫌弃,给婆婆换洗被褥、拆洗被子,这些在娘家从不曾做过的事,为了婆婆她都一一学会了。婆婆在饮食上特别挑剔,付晓从不嫌麻烦,精心为婆婆准备既营养又适合高血压患者的饭菜,她说:“我想得很明白,我爱他,就要接受他的一切,自然也包括他得病的母亲,他的母亲也是我的母亲。”

  在韩屯采访,说起自己身边的孝心模范,村民们都能说上一段。“村里的老老少少没有不讲团结的,没有不讲孝道的,团结互助在十里八乡出了名,周边村的人都知道罗屯人重情重义,农村俗话叫能‘共得着’。”近两千人的罗屯村乡风淳朴,村民们团结和睦,相互之间不单讲究“诚信”,而且更讲求“义德”,助人为乐多、无私奉献多、尊老爱幼多。池素贞老人笑呵呵地说:“俺村上找不到一家不孝敬老人的,孩子们孝顺老人,老人才能长寿啊。”

  敬老爱老,是善德之始、幸福之源。为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孝道文化,2012年10月21日,韩屯镇特别开展了“十大孝子、好婆婆、好媳妇”表彰活动,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家风文明带动社会文明,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和谐家庭、幸福家庭。

  弘扬孝义文化 演绎人间大爱

  在位于韩西村的道德学校,记者见到了义工刘庆涛。

  刘庆涛是山东拉贝骊酒业的董事长。如今,热衷于传统文化研究的他正计划着放下生意,专心做好一个弘扬传统文化的“义工”。

  每天早上5点起床,为一天的工作做好准备;6点开始,附近的村民陆续来到,带领大家做健身操;8点半,道德学校正式开始上课。如果不是自己讲课就到村里义务劳动,照顾独居老人,给社区矫正人员上课……这样的作息时间,刘庆涛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每天都要忙到晚上10点多才能休息,劳动强度很大,但是很多人听了我的课,看到我的努力,受到了启发,心里的善念觉醒了,我的付出就值得了。”

  和刘庆涛一样,在韩屯镇活跃着一群志愿者,他们中有从新疆等地赶来的,也有本地退休职工,还有韩屯镇的工作人员。

  “做志愿者最重要的就是一份心,一份无私奉献的心。”韩屯镇妇联主席李平是“道德学校”的志愿者之一。她告诉记者:“志愿者只是一个称呼,只要我们愿意,随时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名志愿者。”

  “选择到最基层的农村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因为这里的人们最淳朴最真实,他们受到的精神污染相对较少。”“走遍大江南北,像韩屯这样重视道德教育的地方政府没有见过。”在采访中,不少志愿者表示,自己的工作开展得很顺利,为此感到很开心、很幸福。“有一次到大碾李(当地村名)做志愿服务,遇到一位92岁的独居老人,好像叫李增善。”刘庆涛告诉记者,这位老人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时天气很热,老人的住处、身上味道都很大,我们就帮他打扫、清洗,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伺候他,到现在老人还逢人就宣传咱们的志愿者如何如何照顾自己。”

  从韩屯走出的青年企业家王振应该算是一个有点特别的“志愿者”。15岁外出打工闯天下的他,从街头擦鞋者做起,拉过板砖,掌过大勺,干过销售,目前不到30岁的他已成长为事业有成的企业“掌门人”,每年出资30万元资助家乡政府用于道德文化建设。王振说:“一个懂得孝道的人,一定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记者 张 颖)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