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知名老中医讲述有关聊城的中医故事

发布:2013-6-14 12:31:05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有人说源于纪念屈原,也有人说源于纪念伍子胥,还有人说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有关端午节的民间传说和民间习俗也不一而足。不过,端午节是中医药知识的普及纪念日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今年端午节当天,聊城知名老中医、年届古稀的谷越涛向记者讲述了端午节的民间习俗以及聊城鲜为人知的中医故事和医药知识。

    【说俗】端午节插艾祛病邪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这种习俗外,插艾祛病邪也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民间习俗。“以前艾草在农村田间地头、沟沿非常多,端午节时,人们天亮前到地里割艾草,然后插到大门口或屋门框上。用百姓的话说‘辟邪’。”谷越涛说,因为艾草本身对中医来说是可以入药的,它有一股芳香气味,能化污浊之气。旧时,端午节几乎家家都要插艾草。往年端午节,陈口桥南徒骇河东岸就有不少艾草,他经常到那里割,而后在楼道、门口插一些。还有的百姓端午节挂香荷包、香疙瘩。

    谷越涛表示,端午节是天气由冷到热的一个过渡期,这个阶段因气温上升、污浊之气增多,人们往往会出现不舒服甚至疾病,祖先们就创造了一些预防疾病的方法,有的地方喝雄黄酒、洒黄酒驱除五毒,还有的点燃艾草驱除蚊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端午节是防病治病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中医药知识的普及纪念日。

    【立标】聊城中医先驱成无己

    “《伤寒论》是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一部经典著作,学中医的不懂《伤寒论》就不会开处方。而宋金时期茌平的成无己则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人。”谷越涛说,毕竟《伤寒论》成书较早,文字比较简略,但义理很深。经过成无己的注解,非常通俗易懂。成无己是聊城医疗活动起源较早、起点较高的一个代表。《注解伤寒论》十卷、《明理论》三卷、《论方》一卷,奠定了他在中华医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关于成无己的故里的具体位置,谷越涛曾考察过多次。据史书记载,成无己为聊摄成庄,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代经典皆有研究,尤其是对于《伤寒论》最为推崇,是最早注释《伤寒论》的医学家,也是伤寒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之一。

    谷越涛说,聊摄指的是茌平,而茌平现有两个成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只身骑着自行车到茌平城北成庄调查,经与老人攀谈,没有人听说过成无己的传说,本村人成姓也不太多。于是,他沿运河来到茌平洪官屯成庄。与村里人攀谈得知,该村成姓比较多,并且曾经有一个石碑,况且先人隐隐约约说过成无己的事。由此推断,洪官屯成庄是成无己故里的可能性比较大。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外的中医研究者要探访成无己故里。不过,遗憾的是,成庄没有任何成无己的元素。

    为了能给崇拜成无己的中医研究者提供拜访场所,2008年3月17日中国国医节当天,谷越涛与其长子谷万里自掏腰包在茌平洪官屯成庄为成无己立碑,上刻“成无己故里”。中医博士谷万里用正楷体撰写了碑文。

    谷越涛说,一旦成无己故里成名,一些关于《伤寒论》的全国性研讨会以及研究成无己的座谈完全可以引到聊城来召开,这不但能宣传、提升聊城的形象,而且对当地经济也是一个很大提升。

    【仰慕】近代聊城名医狄大光

    让谷越涛记忆犹新的是,近代的名中医狄大光,原籍莘县,后来在阳谷七级行医。狄大光对《伤寒论》颇有研究,他开的药方非常精炼,当时的“狄家药铺”名噪一时。河南清丰、南乐,河北保定以及周边地区的病人经常慕名前来诊病。

    据说,狄大光曾经给清末武状元李孟悦的母亲看病,仅开了数剂中药,没料想,病情好转。李孟悦对狄大光的医术异常赞赏,专门在狄家药铺门前立了两通石碑。其上分别刻有“嘉惠均沾”“懿德可风”。

    1956年,正在聊城三中上初中的谷越涛,假期探访在阳谷七级当银行营业所所长的大哥,就曾借住在狄大光家的西屋。不久,狄大光被调到聊城古楼北专属人民医院,病人络绎不绝。谷越涛曾多次从七级给狄大光捎来日常用品,二人也算结下了“忘年交”。近年来,七级古镇开发,狄大光的故居保留了下来。正是怀着对狄大光的仰慕之情,今年春节后,谷越涛专程来到七级狄大光的老院落探访,作为村医的狄大光曾孙狄志胜曾听过谷越涛的课,当时他特意将一根旧房上的椽子送给谷越涛作纪念。

    【体验】深入基层弘扬中医

    谷越涛告诉记者,上学时,他的文科相当好,很小时就在《中国少年报》《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文章,老师经常把他的作文作为范文让全班学习。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快考大学时,他准备考取文科。不过,后来一想,一旦一篇文章观点有问题,就很可能被打成右派。于是,他决定弃文从理,经过综合考虑,感觉西医对仪器依赖性较强,而中医望闻问切就可以了,操作较为方便。于是,他报考了山东中医学院。1962年,当他接到山东中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心里特别高兴,可以说“心向往之”,他是全校当年录取仅有的50名中医专业的学生之一。他6年的大学生活,几乎每一分钟都用在了学习专业知识上,甚至吃饭时还背书。

    1968年,临毕业时,谷越涛深刻感到,贫困边远地区缺医少药、急需中医,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他在蒙阴、莱芜山区巡回医疗时,单用中医药治疗急重病人,很有体会。甚至病人出现昏迷时,把半服中药灌下去就能起死回生。谷越涛本意回农村基层从事中医,而山东中医学院却将他作为师资留校。尽管留校能学到更多的中医知识,但谷越涛一心想到基层光耀中医。1970年,在国家政策的大背景下,谷越涛瞅准机会主动要求来到阳谷石门宋医院,并负责医院业务,圆了他下基层行医的梦。那时,不管是社会上层病号,还是外地的患者,很多人都到石门宋医院住院。“在基层能深深体会到中医的价值。”谷越涛至今仍深有感触。1979年,在组织的安排下,谷越涛来到聊城中医院工作,一干就是34年,如今谷越涛的医术可谓远近闻名。

    【感悟】中医要有中医思维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进入中国,西方文化和西方医学也慢慢渗入进来。西医逐渐成了主流医学。谷越涛说,整个中医的衰退与社会的演化有一定关系。“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批判,而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中医也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提出废除中医。西医以其短、平、快的特点,逐渐占据上风。解放初期,官方不再否定中医,但没有得到真正重视。事实上,从事中医的人数一直在减少,中医西化非常严重。

    谷越涛表示,现在尽管中医院校招生人数也不少,但西化较为严重,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了,主要表现在教材、教师、实习基地西化。甚至一些年资高的中医,中医思维也在淡化。所谓中医思维,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望闻问切辨证施治。

    让谷越涛感受最深的是,现在很多中医人员走了一条西医诊断、西药加中药,中药当陪衬的路子,其结果是疗效不好,又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甚至影响了健康。南京一病人患脾胃病,一连吃了三年中药,效果不好。结果,吃了谷越涛的中药后症状消失。

    谷越涛认为一些病症不是什么疑难症,但一些中医大夫不用中医思维为病人看病,看不透证,当然就看不好病。说到底就是,不按中医思维进行辨证施治,尽管挂着中医的牌子,但也不会看好病。(记者 陈金路)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