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民心工程看古城

发布:2012-12-14 11:51:00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窗外雪花飘下,屋内却是温暖如春。12月13日的望湖小区,笑容堆在了这些原古城区居民的脸上。“以前冬季用蜂窝煤取暖,既不暖和,还有安全隐患。多亏了实施古城保护与改造,我们才住进了干净整洁温暖的楼房”。

    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拥护, 604万人民将享受到古城腾飞带来的利好,这不愧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顺应群众需求的德政工程

    始建于宋代的古城,长期以来,在被动保护方式下城市功能日趋衰落,与全市的发展日渐脱节。供水、供气、供暖等基础设施缺乏,房屋低矮阴暗,道路曲折狭窄,古城区基础设施一直严重不足,4000多户居民享受不到现代化城市生活的轻松便利,且消防安全等存在极大隐患,逐渐变成环境恶劣的棚户区。我省连续两年将古城改造列入全省棚户区改造计划。

    市委、市政府从未来和战略的高度,慎之又慎、科学决策,广泛征求1.4万古城区居民意见,通过问卷形式进行调查,97%的古城居民同意进行保护与改造。在专家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经过十几次实地考察,市委常委会多次专门研究,反复斟酌讨论,决定实施古城保护与改造,将其打造成为我市文化旅游产业龙头,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最终使包括古城区居民在内的全市人民受益,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目前1700余户古城区居民已经入住总占地400余亩、建筑面积56.5万平方米的望湖安置小区。安置住房的价格平均为2490元每平方米,拆迁与安置比例为1:1.36。小区的各项规划指标和建设档次都大大优于城区内其他同类小区,真正体现了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和谐发展的执政理念。

    民生持续改善的强大动力

    省委提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发展目标,市委确定要全面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

    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是提高文化影响力、加快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聊城经济结构偏重,地方财源结构不尽合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压力一直较大。因此,我市下大力气抓好服务业发展,努力推进文化繁荣发展,进而改善财源结构,为民生改善积蓄持久动力。在充分考虑民生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古城打造成为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龙头,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

    文化旅游业是全省重点发展的产业。我市文化旅游业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一日游”、“观光游”等现象广泛存在。在旅游产业向文化体验、休闲观光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市以古城保护与改造打造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龙头,努力把聊城潜在的文化影响力转变为现实的城市竞争力,把聊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为持续改善民生提供了强大动力。

    目前古城保护与改造已经取得初步效果,周边地市游客慕名而来,先睹为快。刘延东、姜异康、姜大明等领导也曾亲临古城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我市充分利用中国北方唯一水上古城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古城历史文化,完善丰富古城功能,精益求精,努力将聊城古城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古城。

    聊城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和“先地下、后地上”的顺序,努力打造千年工程的古城保护与改造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

    不成功的规划是最大的浪费。多次召开建设部专家领衔的专家评审会、多次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多次召开规划委员会进行专题研究;先后邀请数十名国内规划建筑领域,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的一流权威专家为古城保护与改造把脉;邀请曹昌智等多名专家教授组成了“聊城古城规划设计创意专家顾问组”。古城保护与改造“传承、融合、创新”的规划设计理念和“保护历史文脉、发展城市旅游经济、改善民生”的实施原则是全市各级领导、业内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坚持高品位、出精品,科学组织,精细施工,以“打基础、利长远”的理念,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古城仅基础设施投资就将达6亿元,目前已建设完成“埋在地下”的综合管沟6200余米,投资已达到3亿元。水、电、暖和通信等各种管线均在地下管沟内铺设,不仅维修方便,且附有人防和旅游观光功能。该工程是我国近几年新建工程中最宏大、最完善的地下综合管沟。“地下城”看似深埋地下,却是支撑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的“脊梁”,对古城生命活力的延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了古城的功能和潜在价值。(张健 苑莘)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