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东昌古锦:疑是彩虹落人间

发布:2012-8-14 1:21:08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咯吱,咣里咣当……”8月9日,在沙镇西庞村张凤民家中的老式织布机前,伴着有节奏的声响,张凤民双脚在四块脚蹬子之间灵活地踩动,手中一把两头尖尖、溜光圆滑的梭子来回飞舞,动作熟练而轻盈,不一会儿,一幅艳丽精致的格子土布如彩云般在手下一点点地延伸开来,这便是东昌古锦。
    东昌古锦,又名民间手工花纹布、手织布,是鲁西劳动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用原始的纺车,织布机一梭一梭精心编制而成。东昌古锦已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张凤民,便是东昌古锦纺织工艺的非遗传承人。

    此锦原是天上来

    东昌古锦历史悠久,关于古锦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明朝后期在沙镇塘坊村一带,有一李氏妇女祖传一手纺线织布的好手艺,没有她织不了的花样布,远近十里八乡闺女出嫁前,若到她门下学得技艺,便很受婆婆的器重和乡邻的敬仰。
    此事传到当地官老爷耳朵里,官老爷便强迫李氏给他织别人都没有的花样布,以向皇家进贡(因此也有称此布为贡品布)。从没人织过的布又如何织得呢?李氏愁得对天长叹,一天,她在愁困中伏在织布机上睡着了,却做了一个梦,梦中天上的织女告诉她怎样织出官宦老爷所强要的布来,李氏醒后照章办理,果然织出了各式各样的花纹布。从此,李氏妇女受仙女的嘱托,把织布技术传向人间的故事便在沙镇当地传开了。所以,在沙镇糖坊一带的农村巧妇,都能织各式各样的东昌古锦,这项织锦技艺也逐渐流传到周边地区,得以传承至今。而这种得授于织女的古锦,被当地人叫做织女锦棉花纹布。
    虽是传说如此,但东昌古锦的确有着非同一般的历史地位。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之时,东昌府一带就以东昌古锦而誉满九州。“绫罗缎匹文龙绢,胡皱蜀锦并杭纺。各色呢绒来海外,印花被面出本乡。”这段清朝光绪年间称赞东昌府区繁华的《秧歌调》,更是形象地反映出当时东昌本地的手工艺花纹布,在社会上的巨大影响。因为明清两代东昌古锦又被作为皇家贡品,因而也被称为“贡品布”。
    其实,东昌古锦的繁荣并不是偶然得之,更不是仙女所授,古锦的繁荣有着自己深厚的根基。早在春战国时期,齐鲁大地已是有名的富庶之国。“齐纨鲁缟”号称“冠带衣履天下”。到了元明之际,运河的繁华,交通的便利,棉花在鲁西一带大面积种植。明初,随着南方纺织技术的传入,东昌府把南方的纺织和本地的技术相结合,经过多次改造纺织工具和纺织工艺,到了明末清初之时,东昌府的纺织技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天上锦绣落人间

    据东昌府区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介绍,东昌古锦以沙镇为中心,蔓延至侯营、朱老庄、莘县河店镇、阳谷县定水镇等地区,根据有史可查的记载,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传承人张凤民说,以前村子里的闺女出嫁时,绝大多数人家都为闺女准备土布的被里和被面,每人的被套都是老一辈的人一梭一梭亲手织成的。
    在张凤民沙镇老家的堂屋里支着一台传统的纯木结构的织布机,旁边还放着一架纺车。细看织出的古锦,果然细致厚实,纹理清晰,颜色艳丽,花纹别致,用手一搓,踏实亲肤。“土布床单夏天出汗不粘身,冬天贴身更暖和,比商场里卖的那些床单用着舒服。儿子媳妇家用的被单都是我过去织的。”张凤民说起来一脸自豪。
    东昌古锦工艺复杂,从系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大大小小78道工序。主要工序就有16道:轧花、弹花、整棉、絮条、纺线、打线、染线、落线、整花型、整经做纬、闯杼、掏综、栓机、织布、了机、修布等工序一件成品才算完工。这是一个细活,脚下不断变化,手上不断飞梭。全身都在运动,六七个梭该用哪一个,每个梭需要来回穿梭几下,大脑里都要记清楚,哪一步错了都无法织出平整的古锦来。而织布还有两批综和四批综之分,两批综只能织一般的白布,四批综才能织出各式各样的花样,要织方格、条纹、斗纹、短纹、鱼眼、双喜字等花样造型必须用四批综、两磕头虫、双付脚蹬、6至9把梭,才能织出织女锦棉布。张凤民感慨:“从棉花变成好看耐用的土布,这中间的过程凝结着咱们老百姓的智慧和辛劳。”

    传承与发扬之惑

    张凤民说,她年轻时学习织布时,几乎家家有纺车,户户有织布机,大人都会织布,年轻女孩也都跟着学。现在年轻人不是在外面打工就是上学,对传统纺织根本就没有兴趣,基本上都不怎么学织布了。
    不仅如此,现代大量质优价廉的现代服饰布料衣物涌现,对成本高、工艺复杂、人力消耗大传统手工纺织冲击很大,再加上传承人和村中会这门技艺的人年纪渐大,而又没有年轻人愿意接手,东昌古锦面临传承之困。张凤民很希望能找到一个愿意传承这项技艺的年轻人,她不想这样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失传,但又何其困难,她感慨:“要年轻,要耐心、细心,还要真心喜欢这门技艺,有创新能力,能把技艺发扬光大。这么多苛刻条件,找到合适的真是很难!”
    但最近几年,人们对机器制造的衣服面料都不再感觉新鲜,而对传统的土布又开始青睐。东昌古锦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这门古老的技术更是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据了解,东昌府区区政府与沙镇镇政府及社会各界已经筹集了资金,用于东昌古锦的发掘、整理、保护和扶持,试图将古锦推上市场化的道路。
    古锦的发展也得到了不少民间人士的支持,聊城的刘波就是其一。张凤民介绍说,刘波这个小伙子对古锦这种传统工艺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他利用自己的影视基地,收集了几架老式织布机,将村里会织锦的巧妇们聚在一起切磋,同时开放基地供人参观并赠送古锦,让古锦更多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对于古锦市场化和产业化之路,刘波有着自己的思考,“传统工艺不应进行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也不适宜在市场上进行大量批售。机器生产古锦是为了节省人力,同时也让更多的人用得上古锦。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不在这里,而是在农村妇女的手摇纺车上,在‘轧轧’的织布机中。”
    “不能让古锦这一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要让人们不仅穿上古锦,用上古锦,还要通过他们,将古锦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不仅是刘波这个古锦爱好者,以及当地文化工作者和传承人的愿望,更是所有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共同心声。( 马子清 孔群)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