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转型跨越,努力建设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

发布:2014-9-26 11:25:17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2014年9月26日,美丽而年轻的聊大,迎来了她的40华诞:

  --这是巨变的40年,走过了由弱变强的艰辛发展之路;

  --这是创新的40年,敢为人先、争创一流,通过改革取得了累累硕果;

  --这是创业的40年,历届领导班子和广大教职员工艰苦奋斗;

  --这是收获的40年,培育了16多万人才,遍布全市各行各业;

  --这是共赢的40年,一直致力于聊城发展,在推动聊城创新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年华似水,四十年付春夏秋冬;光阴如梭,看辉煌如不夜长虹。在聊城大学迎来建校40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聊城日报、聊城晚报、聊城新闻网记者联合专访了聊城大学党委书记李喆。

  ◎特殊时刻

  扎根聊城四十年,感谢聊城市委、市政府和全市604万人民多年来的关心和支持

  记者:栉风沐雨、春华秋实。1974年以来,聊城大学始终扎根聊城,与聊城市一起走过共赢发展的40年,经历了一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征程。在建校4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您有着什么样的感受?

  李喆:四十年来,聊城大学始终扎根聊城这片热土,深得聊城历届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广大干部群众的关心和厚爱。借此机会,我代表在聊城大学工作过、学习过、奋斗过的全体聊大人,对聊城市委、市政府和全市604万人民多年来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建校四十年来,我们经历过异常艰苦的环境,也经历过一些外界的诱惑,但是聊城大学扎根在聊城、扎根在鲁西的思想从来没有动摇过,而且始终自觉地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去。40年来,尤其是近年来,聊城大学坚持"贴近聊城、融入聊城、服务聊城",制定了《聊城大学服务聊城行动计划》,成立了山东省抗体制药协同创新中心等30余个共建机构和近50个产学研基地,把聊城大学建成了聊城市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科研成果转化的基地和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为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科技支撑。

  ◎回眸历程

  艰苦创业的传统与精神,对学校由"分院"到"师院"再到"大学"的跨越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记者:"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知道,聊大走过的40年可谓风雨兼程、沧桑巨变。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聊大这40年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

  李喆:回顾40年的发展,我校是在艰难中起步、在曲折中前进、在困境中崛起、在发展中壮大。

  1974年8月,山东师范学院抽调三分之一的教职工和图书设备,利用其在聊城的原有校舍,建立了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自此,带着山东师范学院厚重的齐鲁文化底蕴和本科办学传统,凭着分院创业者的饱满激情和奉献精神,聊城大学开启了艰苦创业、负重奋进的办学历程。

  遥想建校之初的那段岁月,很多老领导、老教师和我们这些学生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三座小红楼和礼堂是仅有的教学用房;教职工所住的平瓦房,破烂不堪,冬冷夏热,下雨就进水;仅有的一座伙房已年久失修,小水塔和两口机井水量不足,水质浑黄。但是,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一批老山师人怀着创业梦想,扎根聊城,潜心学问,教书育人。举个例子,中文系薛绥之先生主持的全国鲁迅研究重点项目,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在当时国内外鲁迅生平资料搜集和研究方面达到了最高水平。

  1981年7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改建为聊城师范学院。从此,学校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之后的20余年间,学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在困难中发展,在发展中克服困难,积极抢抓机遇,推进并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走"大师范"之路,办学实力大大增强。

  将学校建设成为综合性大学是几代聊大人的夙愿,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也为我校发展提出了同样的要求。经过不懈努力,2002年2月和5月,教育部与省政府分别下文,批准了我校更名为聊城大学。可以说,几代人的追求和奋斗终于结出了丰硕果实,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学校在新世纪再创辉煌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转折点,为学校进一步发展跨越奠定了基础,也终结了山东西部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历史,优化了我省高等教育的布局。

  ◎转型跨越

  步入新时期的聊大,紧扣聊城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推进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政府搭台、企业注资、学校借势发展的道路

  记者:有一个故事如今被传为美谈:2002年学校成功更名后,季老满怀深情地赞美和憧憬道,"行将见桃李遍鲁西,文风满山左,流风余韵普及神州矣"。可以说,这些是憧憬,是目标,更是期望。那么,步入新时期的聊大,是如何来实现这些目标的呢?

  李喆:步入新时期的聊大,目标更加明确,步伐更加坚定。正如著名作家柳青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一个人的人生是这样,一所大学的成长也是如此。对于聊大来说,新时期的发展必须要进行转型跨越。说来也巧,当年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综合性的聊城大学之后,我的博士论文就是提的转型。

  为什么要提转型?首先是因为我们要由师范学院向综合大学的转型,再一个是面向需求、面向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来转型。我们转型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这也与我们的定位--地方性、区域性大学相适应。这是从显性的角度来看,那么隐性的内容则是从办学的理念、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模式、服务社会的模式都要加快转型。所以这个转型将是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要在转型过程中做好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比如说,我们有从山东师范大学继承过来的优良办学传统,在转型过程中不要把这些传统丢掉了,这毕竟是我们的特色。

  当前,国家高等教育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我们就是要通过转型,紧扣聊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搭起平台实现跨越。整体来看,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适应、第二阶段是服务、第三阶段是引领。为此,连续三年,我们的下派干部、第一书记、科技人员100多人深入到各县(市区),挂职副县长、技术员,这样摸清了聊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找到问题所在。然后,利用我们的500个博士、科技人员,能自己做的自己去做,做不了的依靠我们的平台吸纳全国的精英来做,这就是第一个适应阶段。下面要做的就是,让我们的团队沉下心去,按照企业需求,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好自己的角色,然后去提高服务质量。当前,适应的这个阶段已经结束。再有两年左右,我们就能在很多领域起到引领的作用,比如我们生物制药的很多科研成果即将在高新区企业开始投入生产。

  转型跨越是个系统工程,其实说简单一些,转型就是三句话、六个字:"干啥"、"谁干"、"咋干"。

  ——“干啥”:就是铺开摊子。要做强我们的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专业,做优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做大做实我们为区域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性学科专业。

  ——“谁干”:就是顺上道儿。这是目前我们要面对的"攻山头"问题,我们已经把班子成员分到各领域加大人才引进,同样一件事,世界级人才来干是世界水平,国家级来干是国家水平。所以,我们必须得冲出去,引进世界范围内优秀人才为博士点申报和社会发展服务。然后,采取得力措施,增强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所有聊大人围绕既定目标自觉做好份内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咋干”: 就是调出味儿。要提升大学的学术品味和文化品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畅通的体制、灵活的机制。

  围绕着转型跨越,我们已经做出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比如,面对社会需求,我们增设了一些新的学科和专业,与中南大学合作成立有色金属研究院、与中通客车公司合作成立了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我们立足彰显区域历史文化特色,成立了运河学研究院;主动回应国家外交和海洋战略需求,开展了太平洋岛国研究,特别是立足当前山东省医药产业升级突破需要,学校积极联合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单位,申报获批了山东省抗体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目前,围绕以上几项科学研究和协同创新平台,正在初步形成以教师教育学科为主,文理基础学科、教师教育学科、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相互协调发展,特色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布局,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政府搭台、企业注资、学校借势发展的道路。

  ◎特色发展

  特色是内涵发展的关键,是提高质量的重要内容,有了特色,学校发展就有了核心竞争力

  记者:我们知道,聊城大学提出并开始探索"三二三"人才模式改革,在全校形成了一切围绕育人开展工作的浓厚氛围,也在社会上赢得了"学在聊大"的美誉。您能为我们介绍下学校在打造特色名校方面的做法吗?

  李喆:我们一直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打造办学特色,特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向应用转型,获批了我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在教学领域深化"三二三"模式,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一方面,抓精英教育,鼓励精英学生吃小灶,重点考研、出国。如果说精英教育是"顶天",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立地",那就是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无缝对接的人才,比如说,我们的制药和建筑工程,如今就业率都在90%以上。

  在人才培养上,我有一句很简单的话:在"三二三"的模式之下,老师好好教,学生好好学,管理人员好好服务。不仅如此,我校在教师教育、国防生培养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还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在转型为综合性大学后,我校继续发扬师范教育传统,打造山东省、冀鲁豫周边地区乃至中原经济区重要的教师教育高地,积极探索在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改革之路。教育部教师工作司领导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校是全国教师教育改革先行先试的典型。自2003年招收培养国防生以来,我校不断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每年招生录取分数都在我省一本线以上。

  在西部计划方面,近年来,我校共有571名优秀应届毕业生到新疆、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区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2人服务期满后扎根西部,报名人数、参与人数和扎根西部地区人数都居全国高校之首,被团中央称为"聊大现象",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评价,在全国形成了很大影响。对这些学生,我寄予了深情和厚望,一有机会就去看他们。在我看来,在如今这个相对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这些学生,而且大都是独生子女,能够主动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正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最好体现。

  在学校教风学风的影响下,如今的学生面貌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这两天,有学生自发地把校内的井盖美化成各种图案,这就说明了学生对学校深切的爱,让我非常感慨。从我自身来讲,虽然我平时很忙,但至今担任着班主任,每年至少开两次班会,这在全国高校也是不多见的,学生们经常通过邮箱和微信主动和我交流,我也因此很享受当老师的过程,并因此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校地共建

  聊大主动立足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觉将学校发展与聊城市发展融为一体,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

  记者:在校地共建方面,市委、市政府领导对聊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多次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聊大为我市"争了面子、亮了牌子、培养了柱子"。您能否谈一下聊大是如何"贴近聊城、融入聊城、服务聊城",探索一条校地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的?

  李喆:我们提出转型,转型的目的是更好地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转型的方向是面向需求、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与我们的发展定位--建设地方综合性大学相适应。

  建校以来,学校自觉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坚持"贴近聊城、融入聊城、服务聊城",积极寻抓"一区、一圈、一带"(中原经济区、济南都市圈、西部经济隆起带)叠加机遇,制定了《聊城大学服务聊城行动计划(2009-2015)》,推出了包括新材料研发及创新等在内的18个服务平台,成立了山东省抗体制药协同创新中心等30余个共建机构和近50个产学研基地,力争把聊城大学建成聊城市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技术研发的基地、科普教育的园地、孕育与传播先进文化的基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特别是聊城市和聊城大学进行战略合作,共建人才高地。双方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切实用好人才。积极破除原来的制约和机制,努力形成通过专家多出成果、通过成果转化激励专家的良性循环。强化环境建设,切实吸引人才。做好筑巢引凤的文章,将更多的人才吸引到聊城来。建好工作机制,切实留住人才。加快建立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等各项机制,真正将人才留下。着眼长远,切实培养人才。加大资金经费投入,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用引来的专家带动现有人才的成长;培养好在校学生,使聊城拥有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体,共同努力把聊城打造成为人才高地。

  当前的聊城大学可以说是"内和、外协",内部班子团结、风清气正,教风校风学风堪称一流。这也让我们更加有决心、有信心将学校发展壮大。近三年,学校经历了省审计厅两次审计、省委巡视组驻校巡视和省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巡回督导,他们都对我校的改革发展、风清气正的环境和聊大人的团结一心给予了高度评价。

  ◎展望未来

  崛起于鲁西,努力实现建设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吹响了高校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号角,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在这样一个新的发展历史阶段,聊城大学又有着怎样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呢?

  李喆:奋斗无穷期,发展无止境。回眸聊大40年风雨历程,我们为学校取得的办学成就感到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对学校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们是全国教育系统最早召开全委扩大会的学校之一,制定了30条改革措施、110项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一代接着一代干,加快创建,巩固提升,按照我校2013年底党委全委会确定的改革任务,转型跨越,再次创业,在创建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道路上逐步实现以下愿景:

  再过10年,到建校50周年时,把我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综合实力进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院校)前10%,4-6个学科和10-15个本科专业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院校)一流水平,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服务引领鲁西地区、辐射晋冀鲁豫省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摇篮"、"科技创新中心"、"技术研发基地"、"智囊团"和"思想库"。再过20年,到建校60周年时,我校要在全国高等教育格局中的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成为国内地方高校中首屈一指、对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高等学府,实现季羡林先生为聊城大学揭牌题词时所希望的"流风余韵普及神州矣"。

  为实现这个愿景,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直面社会需求,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特色亮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走国际化、开放型、显特色、创品牌之路,对学校改革发展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深化。调整结构,创新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优和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特色,促进转型,提升学术研究水平,逐步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品牌;立足区域,协同创新,逐步实现从产学研结合到产学研的融合;传承创新,突出育人,形成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不拘一格,激励竞争,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优化治理,完善机制,建立适应学校转型跨越的现代大学制度;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从而全面推动转型发展、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争创一流,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新跨越。

  薪火相传,励志创新。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聊城市委、市政府和全市604万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下,聊大人将乘风破浪,继往开来,把建设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聊大梦"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朝着更加辉煌的明天昂首奋进。

(记者  吴文立  赵宏磊  高 崇)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