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探访文化旅游水中纽带:京杭大运河聊城段

发布:2014-9-18 9:28:23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中新网聊城9月16日电 (陈倩倩)古诗有云“烟花三月下扬州”,古代的文人骚客们喜欢在阳春时节乘着画舫,到江南赏春吟诗,而文人们所走的路线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京杭大运河。岁月沧桑,时空流转,9月16日,在这个阴雨绵绵的秋日,记者来到京杭大运河的聊城段探访古运河,追随古人的脚步,追忆大运河曾经的鼎盛繁华。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位于聊城市下辖的阳谷县、东昌府区、临清市境内,全长97.5公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近些年的建设,运河聊城段扩挖的河道河面宽30米至60米,沿岸青石砌岸,白玉护栏。河水清澈见底,细浪拍岸;岸边垂柳依依。特别是在这秋雨中,细雨又为运河增添了一份忧郁朦胧的气质,美丽如画。

  乘船在运河中一路前行,沿岸的多处历史文化古迹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在古运河的西岸,一座雕梁画栋、坐西朝东的古建筑群落映入眼帘,这就是曾于2009年在“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上出现的山陕会馆。山陕会馆被称为运河明清八大会馆之一,记者走下船,深入到馆中,一探究竟。

  进入山陕会馆前,记者首先看到的是山门(指会馆正门)门楣上方刻的“山陕会馆”四个大字。往下,是一副阳刻木质楹联,上联: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下联: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圣人。字体雄浑,气魄宏大,对联中的“东国夫子”指的是孔子,“西方圣人”指的是武财神关羽。

  聊城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山西、陕西的商人集资兴建。整组建筑由山门、戏楼、南北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三殿及春秋阁等部分组成,大小房屋160余间,处处可见轻俏秀丽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木、石雕工艺,称得上是当年运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山陕会馆出来继续乘船前行,看到的是很有历史感的码头。明清聊城一带的张秋、东昌府(今聊城)、临清等地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是运河沿岸的重要都会,因此在河道上建有许多码头,以供装卸货物,至今保存完整的主要是位于聊城市区的崇武驿大码头和小码头。崇武驿大码头位于聊城市区运河西岸,码头长17.5米,宽5.8米,呈“巨”字形,大码头为官用码头,明清时期这里帆樯林立,有“崇武连樯”之称,系聊城八景之一。小码头位于大码头东约300米运河北岸,宽8米,平面呈“凹”字形,原为富商私用码头,台阶最上层青石上仍有系船缆绳用的圆形穿孔。

  船行驶在运河上,经过了很多桥梁,但是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现代新修建的了。当年在运河上是修建有许多桥梁的,以供行人和车辆通行,可惜年代久远,多已湮没。保存较为完整的主要有七级北大桥、会通桥、月径桥、问津桥这四座桥梁了。

  今年6月份,在塔卡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国提交的“大运河申遗”的申请,至此,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后,大运河将继续发挥文化纽带的作用,串起沿岸的历史文化古迹,文化旅游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完)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