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老党员忆当年刘邓大军行经沙河崖的点点滴滴

发布:2014-8-25 11:55:39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2014年8月22日,迎来了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各项纪念活动陆续展开,媒体的关注持续升温。

  不久前,由著名导演吴子牛执导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瞬间引起了无数观众对历史和邓小平同志的关注与热议。

  据了解,这部剧从8月8日起登陆央视一套后,反响巨大,好评如潮,并夺得了全国同时段收视冠军。

  其实,在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之地的聊城,无论是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战争,还是在探索、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邓小平都与这里有着不解之缘。

  在阳谷县寿张镇沙河崖村,现年88岁的于春梅揭开了这段并没有多少人知道的历史。

  67年前的往事 21岁的她迎来最重要的“客人”

  沙河崖村位于阳谷县城南约12公里处,村庄的主干道都铺上了柏油路。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指挥部旧址的指示牌立在马路边,路过此地的人不用费劲就能轻松找到这个红色革命纪念地。

  从外围看,这个村庄与聊城其他地方的普通村子没什么两样,但走到村中心,在一座立着写有“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指挥部旧址”石碑的古朴的农家四合院落前,你会发现它的不同。

  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记者来到邓小平生前曾经生活的地方,探寻了他与聊城的不解之缘。

  见到记者,已经88岁高龄的于春梅主动站起来和记者握手,说起那段历史,她更是声情并茂,动情之处还时不时擦拭眼角。

  1947年6月,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坐阵阳谷县四棚乡(今与寿张镇合并)沙河崖村,指挥大军强渡黄河。

  于春梅告诉聊城晚报记者,那年6月30日傍晚,邓小平所在的二野一纵炮兵营从濮阳白露庄出发,路经黄河大金堤,直达黄河沿岸渡口。在地方政府组织大量船工民兵的支援下,当晚仅用了5分钟就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天然防御屏障防线。

  于春梅回忆说,那一年她才21岁。当时她主动要求加入地下组织,在当地开展地下工作。

  于春梅说,上世纪40年代,沙河崖周围村子里有大批汉奸武装。他们不但烧杀抢掠,而且定期向各村强收“公粮”。沙河崖的人秘密建立民兵模范班和自卫队武装,与汉奸对抗3年。

  1945年正月廿三凌晨,大批汉奸武装将沙河崖包围。当时老人、妇女和小孩已转移到其他村庄,村里只剩下民兵和自卫队武装60多人。而汉奸武装至少有上千人,由于寡不敌众,60人中有6人当场被杀害,12天后,又有7人被汉奸杀害,村子里的一百零八间房屋被烧毁。

  当听说部队要在附近驻扎,准备强渡黄河后,于春梅热血沸腾,和其他两名地下工作者主动推荐自己的村庄作为休整地,从而迎来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客人”。

  当听说了这个村优秀的革命传统后,刘邓两位首长才决定将强渡黄河指挥部设在这个村。

  首长的选择 “我们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不是来享福的”

  于春梅回忆说,首长来得猝不及防,当时她和其他几位干部既激动又害怕。

  1947年6月下旬的一天凌晨,天刚蒙蒙亮,四周静悄悄的。这时,一支威武雄壮的大军,踏着晨曦,越过潺潺北流的赵王河,向树木葱茏的蒋家庄走来。

  当时的村支部书记于春梅和村里干部、群众,早已在村东头等候多时,当看到自己的子弟兵来到时,都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解放军来了!”“解放军来了!”他们赶紧大步跑向前去迎接。这时从队伍中走出来两位首长和大家一一握手,互致问候。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朝村里走去。两位首长中一位身材高大魁梧,戴着眼镜,显得斯文,纯正、朴实,气宇轩昂,慈祥可敬;另一位身材虽然不高,但体格健壮,圆圆的脸上充满笑容,炯炯有神的双眼透出灼热智慧的光芒。两位首长都穿着一身洗得发白但很整洁的灰衣服。

  于春梅和几位同志把两位首长领到早已打扫干净的一座小砖楼前说:“村里条件比较差,这小楼还比较坚固,楼上通风也好,首长就住这里吧。”

  其实,知道两位首长的真实身份还是在他们走后。于春梅告诉记者,那时首长的行踪是高度保密的,自己也是只知道首长的级别很高,但由于从来没有见过,也不知道具体是哪位首长。

  不过,邓小平的举动却让在场的人十分震惊。

  “我们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不是来享福的。你们的心意我们领了,这小楼还是让乡亲们住吧。”

  于春梅回忆说,那座院落的主人叫孔月仙,当时只有十五六岁,不过已是过门的媳妇。听说解放军的指挥部设在她家,并且高级首长要来住,孔月仙夫妇和公公婆婆当即打扫庭院,收拾房子。

  孔月仙一家正收拾着,于春梅等村干部就领着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走进了院子。院子有三间北屋、两间东屋,两间西屋,东西屋是厢房,矮小,墙皮有些脱落。邓小平指了指东西屋说:“我们两家一家住东屋,一家住西屋。”

  看到首长选择了破旧的房屋,孔月仙有些不好意思,执意不肯。

  刘伯承则开玩笑地说:“脏乱打扫一下就行了,至于天热嘛,我们早就从牛魔王那里借来了芭蕉扇。轻轻一扇,那热气就全跑了!”

  重要的时刻 邓小平是她入党转正的见证人

  于春梅回忆说,首长尽管住下了,但她们始终提心吊胆,“也许是他们早已听到了风声,但没有获取准确位置。”于春梅说,国民党反动派的炮弹和炸弹在村子四周炸个不停。为了保护首长的安全,她们没敢合过眼,还挖掘了长长的“防空洞”。幸运的是,最终首长安全离开了。

  于春梅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蒋家村(也就是现在的沙河崖)四周筑有围墙,外面有壕沟,地势起伏,比较隐蔽,恰似一座小城。

  回忆起与邓小平一起相处的那段岁月,于春梅依然记忆犹新。

  于春梅说,那时候几乎每隔一周,他们都会被叫到指挥部,听邓小平给他们讲课。大到路线政策,小到生活作息,首长都一一过问。这也让当时年轻气盛的于春梅热血沸腾。

  于春梅说,她当时在地下组织里年龄是最小的,为此也得到了邓小平更多的“关爱”。

  其中最让她自豪的是,当时还是预备党员的她在邓小平的推荐下,成为正式党员。

  邓小平还鼓励她说:“好好干,你那么年轻,一定会有前途的。”

  谈起这段历史,于春梅始终透露着自豪的神情。

  家里人说,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于春梅还几次想去北京找邓小平,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村庄的新生

  邓小平把蒋家庄改名为沙河崖

  8月21日,记者在沙河崖村村中心看到,当时设在村民孔月仙家的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至今被保存完好。这个小院是一处座西朝东两出两进的四合院,建筑布局严谨,房屋结构典雅壮观,颇具鲁西民间建筑风貌。后院正房三间,东厢房二间,西厢房二间;前院有西厢房三间,南屋东面是个向东出的大门。前院的南屋是刘邓首长就餐和参谋住室,西厢房是警卫人员住室。后院的东厢房是刘伯承司令员的住室,西厢房是邓小平政委的住室,北屋是房东住室。

  “沙河崖村的名字还是邓小平给改的。”于春梅说,原来这里叫蒋家村,改名的故事至今村里的老老少少都十分熟知。

  于春梅说,一场喜雨过后,劳累了一天的邓政委吃过晚饭在几个战士的伴随下,来到村外迈着悠闲的步子,缓慢地行走在田间小路上。

  当他来到赵王河岸边,望着潺潺北流的河水,思绪万千。邓小平悠然自得,自言自语地说:“蒋家王朝就要灭亡了,崭新的中国正在崛起,蒋家庄也应有一个新的名字和新的面貌。”邓小平静静地审视着村庄周围的一切,河西岸有一个多年形成的大土崖,村子周围到处是高低不平恰似丘陵的黄沙滩。

  “哎!有了。”邓小平赶紧把村干部召集起来,先询问了一下村里的工作生产情况,进述了当前的大好形势,接着,他指着面前的土崖和各处的黄沙说:“你们这个村紧靠河边土崖又到处堆满了黄沙,现在蒋介石的败局已定,我看你们村叫沙河崖比叫蒋家庄更好,你们看行不行?”村干部们齐声说“好”,完全赞成。

  后来在土改时,村干部正式向群众宣布了新的村名。

  至今,人们一提沙河崖,就想起敬爱的邓小平政委,想起刘邓大军在这里的点点滴滴。

  (记者 刘亚杰 张克志 通讯员 王守兴)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