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走街串巷给长辈磕头拜年 队伍逐渐缩小

发布:2014-2-7 11:55:17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初一早晨早起,吃完水饺,和大人们出门沿街挨家磕头拜年,这一习俗在聊城农村一直延续至今。过年啦,在外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都会想着赶回家和家人团聚。聊城莘县农村的年味,从进入腊月后一天比一天浓。沉寂了一年的村庄,也迎来了它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时光。

  34岁的张强(化名),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杭州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工作,离开老家十年来,每年春节都会回来陪老人过年。不过初一磕头拜年时他发现,现在拜年的队伍正在不断缩小,很多小孩已经不磕头拜年了。

  习俗:走街串巷给长辈磕头拜年

  无论除夕夜睡得多晚,大年初一,大家都要早起,放鞭炮,吃完水饺,跟着大人出去拜大年。

  大年初一凌晨5时,天刚刚露出一丝光亮,在山东省莘县朝城镇刘菜园村,张强的父母已经起床为新年忙活了。随着外面响起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张强也睡不着了,赶紧起床帮父母干活。不到六点,他和家人吃完饺子,祭拜完天地后,首先给自己的父母磕头拜年。随后邀上年纪相仿的邻居,开始串门拜年。

  张强说,张姓家族在他们村上属于大姓,人员比较多,串门磕头拜年这一趟就得2个小时,因为在家族中的辈分较小,得磕100多个头。

  在张强的记忆中,从很小就跟随老人去家族中的长辈家中拜年。后来长到十多岁,跟随父亲给爷爷那一辈的人磕头之后,他就和邻居家同龄的人自成一队去拜年,这种拜年的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首先,张强来到他的伯父家。一进伯父家门,就看到伯父堂屋正中间摆着已故老人牌位,他完成了“作揖、下跪、起身、作揖”的一连串动作后,高声喊道:“大爷,给您磕头了!给您拜年了!”然后,完成了“作揖、下跪、起身、作揖”一连串动作。

  “别磕了,咱以后不兴磕头了,来了就是了。”大爷和大娘赶忙跑过来上前搀扶。“在家待几天啊,媳妇都跟着回来了吧,往屋里坐会吧。”“大娘,不坐了,我得去再转转”, 张强边回应,边赶往下一家。

  “虽然在城里安了家,过着城里人的生活,但是回到老家还是会延续这里的习俗。”张强说,磕头这一拜年方式,在他老家是拜年“必修课”,不管您官儿当多大,多有钱,回家过年都得和本家的种地农民一块儿去给长辈磕头拜年。

  “大婶子,过年好啊,今年不给你磕头了。”“别磕了,咱以后不兴了”在夜色的笼罩下,张强在拜年的路上,听到前方传来上述对话。

  转变:拜年队伍逐渐缩小

  虽然每年都回来,但细心张强发现,磕头拜年的队伍里少了儿童的身影,10岁左右的孩子已经不跟着大人外出拜年了。

  “从自家出来,家族中各个长辈家中拜完年,用了将近两个小时。”张强说,初一那天,到了8点他才和本家的兄弟们分开各自回到家中。

  张强仔细算了下,他这一早晨跪了93次。张强一边拍打着新衣服上的灰土一边说,这还有一些长辈家中没有开门的,如果全部拜完,得要磕上100多个。

  “现在我们这一辈的人,出来拜年的比父辈少了,我们下一代比我们这一代更少,都不成群了。”张强说,他父亲那辈拜年的队伍有二十多人,到他们这一辈就只有五六人了。

  现在,农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或者大学毕业后都留在了城里,有很多过年也不回来,再加上孩子变少了,拜年的习俗也渐渐淡了。

  “由于平时不在老家生活,很多邻居搬了新家,拜年时如果没有一直生活在老家的兄弟领着,根本不知道是谁家。”张强说,他们村马上要进行新农村建设了,如果村民都住上了楼房,那时挨家挨户磕头拜年的习俗可能要发生改变了。

(记者 张克志)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