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记者调查:输液已成很多聊城人的治病“习惯”

发布:2013-12-13 11:40:15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IMG_1186.jpg

  某医院病房内正在输液的病人

  “孩子这几天又感冒了,放学后还得去输液,这不一连输了3天了,再输一两天就差不多了。”12月11日,家住卫育北路水城中学附近的王云告诉记者,她儿子身体不太强壮,每次感冒几乎都得输液,不输液老是不好,这让她感到非常无奈。10日,国家卫计委确定合理用药十大原则中,“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引起各方关注。记者调查发现,别说是大病,即便头疼脑热,市民没输过液的比例很小。

  记者调查 各大医院诊所输液者比比皆是

  11日上午,记者在市区一医院病房看到,每个病床上都挂着吊瓶。“只要住进来,医生问清基本病情后,首先就是输液。”来医院看病的东昌府区堂邑镇的谢先生说,他来医院的头一天,医生一口气给输了五六瓶,一直输到夜里12点多。第二天就慢慢变少了,现在一天输三四瓶,一上午就基本能输完。

  在古楼附近一家诊所,记者发现来这里看病的小孩占多数,几乎每个孩子都挂着吊瓶,有扎头上的,有扎手上的,还有扎脚上的。一个孩子躺在妈妈怀里输液,傍边的爸爸支着吊瓶。有的输液的孩子去厕所,家长则撑着吊瓶随行,场面既感人又让人有一种说出不的味道。

  在振兴东路一家诊所,前来输液的既有成年人还有小孩,不大的病房里还加了床。这里的医生告诉记者,前来看病的基本都是感冒的。“孩子发烧到38℃,医生一看就让输液,说打小针根本不管用。这不连着输了两天了。”带孩子看病的李女士悄悄地对记者说。

  记者调查发现,从大医院到小门诊,很少能看到打小针的。除非个别患者特殊要求,医生才给打小针,一般的病情,医生都会开药和输液。记者还发现,百姓生活中,遇到感冒发烧的情况,几乎没有没输过液体的。

  百姓说法 以前病危时输液现在看病就输液

  家住聊城柳园小区的李英说,她小时候生长在农村,那时一般头疼脑热的病都是到医生那里拿几个药丸,甚至硬抗也能扛过去。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她听说村里的人得了病“住院了”“打吊针”是病人病危时的用词,提起“打吊针”都吓得了不得,真的认为人没大活头了。现在倒好,病人进医院进诊所就打吊瓶,成了看病的“家常便饭”。

  王云告诉记者,每次孩子感冒了到诊所看病,一些医生就做引导式说教。当家长说给孩子打针时,医生就会说,打针效果很慢,需要连着打一星期,若输液可以三四天就会好。很多家长怕耽误孩子功课,自然会选择治疗比较快的输液治疗。其实,这样正中医生的心愿。给她的直觉反正是那样的。

  王云还说,有的诊所,问清病情后,也不征求患者和家属的意见,上来就输液。当患者不情愿时,医生则用非常专业的语气说,不输液解决不了问题,要想快好病就得输液。

  业内认为 看病就输液有一定道理

  记者注意到,国家卫计委在《合理用药健康教育核心信息释义》中表示,不同的给药方式各有其优缺点。输液的优点在于见效快,主要用于危重病人或特殊病人的治疗;缺点在于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要高于其他给药途径,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肌肉注射其药物吸收比输液慢,比口服快,缺点是引起局部疼痛等损害。口服是最常用,也是最安全、最方便、最经济的给药方法;缺点在于起效相对较慢,有些药品还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症状。选择给药途径时应遵循国际公认的原则,即根据病情能口服的就不注射,可以皮下或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或输液。

  市卫生局医政与医疗服务监管科科长杨秋才表示,其实,“能口服的不肌注,能肌注的不输液”这项原则原来就有,只是坚持得不太好,一旦形成了看病输液的意识,对于百姓来说很难改变,每遇到发烧感冒的,拿点药回去了总感觉不放心,总认为没有输液来得效果快。百姓患病时要求输液,医生若不给输液,万一出现闪失,医生可能就会有麻烦。当然,看病输液与医院、医生有一定关系,但也与百姓“药到病除”的迫切心情也有很大关系,比如孩子发高烧,一会儿退不下去家长就会心急如焚。这几年,卫生部门也采取制作模板、科教片、媒体宣传等形式,促进百姓掌握用药知识,规范合理用药行为。杨秋才坦言,医生的意识比较好改变,而百姓的意识改变起来就比较难。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自己在聊城城区开诊所的初娟说,这是上大学时老师经常提及的一句话。不过,真处于现实的治疗环境中,往往自己也左右不了。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或家人尽早恢复健康,来看病时,主动向医生提出输液,这让医生也没办法。

  业内人士分析,输液相对于打针,无论是服务费还是耗材费,输液的利润空间远远高于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打针)。中国的医疗机构基本都处在市场化的环境下,输液占主流,打针被逼到“墙角”也在所难免。

  专家观点 输液副作用高于口服和打针

  “几年前,发改委透露中国医疗输液当年达到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尽管最近没有最新的相关数据,但现在的输液量也不会低于这个水平。”12月11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在卫生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都没有找到聊城每年的输液量是多少,但据业内人士估算,聊城的输液量也不会太拖全国平均量的后腿。

  输液治病是见效快,但其背后的隐患和副作用却被人忽视。事实上,输液超过一定的限度,往往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同时也会让人对输液产生依赖性。“不输液感冒就不好,才怪呢!”记者调查时,不时听到市民这样嘀咕。输液丧命者也不乏其人。

  全国名老中医、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谷越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在从医过程中也不断接触外国医学专家,在挪威、澳大利亚等一些西方国家,就像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一样,输液(打吊针)的很少,仅仅是对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采用的最不得已的治疗方式;而在国内,简直是离了输液就治不了病。这是让人感到非常担忧的。

  谷越涛说,口服药物的原理是直接进入胃部,人体吸收后才会起到疗效,过程慢但比较安全;打针则是将药水注入到肌肉,药液流到血液后,产生疗效;输液效果快,主要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杀死病毒和细菌,但药液随血液进入心脏后,一旦有副作用会直接伤及人体,这是很可怕的。

    (记者 陈金路)


  用药10大原则

  1.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2.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3.买药要到合法医疗机构和药店,注意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

  4.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事项。

  5.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切勿擅自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6.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

  7.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要注意禁忌;儿童、老人和有肝脏、肾脏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药应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者要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

  8.药品存放要科学、妥善;谨防儿童及精神异常者误服、误用。

  9.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国家免费提供一类疫苗。

  10.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

  (陈金路 整理)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