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完善户籍管理 为农村人口进城开绿色通道

发布:2013-11-28 19:05:35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聊城城镇化率从2008年的33.71%,增加到2012年的40.1%,城镇人口增加了近7%。

  目前,城镇化是全国范围的一个趋势。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向工业、服务业从业人员过渡。这一过程,不仅是实现现代化的标志,更重要的是,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让他们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享受城市健全的服务。

  城镇化的背后,离不开产业,产业是城镇化的核心推动力;也离不开城市的吸引力,城市要像磁铁一样,让农民来这里就业、安家。

  城镇怎样才具有吸引力,农民迁入城市落户有什么担忧?近年来,聊城户籍改革政策就围绕这些进行。

  政策推动:

  保留惠农政策

  引导农村人口进城

  中小城市户口,早已褪去曾经的光环。

  2005年开始,我市就实行了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得以取消,公民身份实现了平等。

  其实,如今落户难主要体现在大城市。大城市软、硬件环境,对人员的流动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如北京、上海等,一个人拥有了北京户口,就意味着可以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享受较好的待遇。

  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

  按照有关政策,针对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不同规模的城市,实行“松紧有别”的落户制度,是当下的选择,即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在实施“双百大城市”战略的背景下,聊城今年出台了《聊城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配套措施》(以下简称户籍改革配套措施),意在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加快城镇化。

  相比城市人口,当前农村人口享受粮食补贴、生育政策等方面的优惠。在没有很好就业发展的前景下,一部分农村人口对进城落户存在一定的担忧。

  如,农村土地权益的问题,农村人口享受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随着进城而被取消?再如,生育政策的适用问题,农村人口第一个孩子是女孩,还可以生育二胎,进城后是否还适用?针对阻碍农村人口“进城”的这些担忧,户籍改革配套措施给出了明确的说明,打消进城人员的顾虑。

  其中,规定:进城人员可继续享受目前农民的各项惠农政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依法取得的宅基地使用权得到保护,实行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农村人员落户城镇,是否放弃宅基地和承包的耕地等,必须尊重其本人的意愿,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强制收回。

  在生育政策方面,给落户城镇的农村人口设置了过渡期。其中,规定:落户城镇的农村人口(被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正式录、聘用的工作人员除外)5年内可继续执行原户籍地生育政策。

  除此之外,户籍改革配套措施还包括建立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健全义务教育保障制度、完善医疗保险和卫生服务保障措施、执行养老保险政策、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加大就业保障支持力度。

  居者有其屋。农村人口进城,住房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其中,在住房保障政策方面,我市合理确定了住房保障范围、方式和标准,将符合住房保障准入条件的落户城镇农村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采取多种途径,逐步改善已稳定就业的无房或住房困难人员的居住条件。

  在聊城,城镇的范围具体包括,聊城市市区、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这些地方的常住人口,就是聊城的城镇人口,一定程度上反映聊城城镇化发展的水平。

  在这些城镇落户,聊城分了两大类: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落户,需要满足的条件仅包括有合法稳定职业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另外,与其共同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也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在聊城市市区落户,四类人员及其共同生活居住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均可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这四类人员包括:进城务工农业转移人口,在同一城市连续工作满2年,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1年以上,有合法稳定住所;大中专院校和技工院校毕业生被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正式录聘用,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通过合法途径购买、自建、继承房屋,以及租住成套住房并实际居住2年以上,且有稳定生活来源;投资经商、兴办实业,有合法稳定经营场所、取得工商营业执照且依法经营满1年。

  这些灵活的户口迁移政策,解决我市农村人口迁移户口的后顾之忧,确保了农村人口就近有序转移进城。

  产业带动:

  工业化吸纳就业

  小城镇遍地开花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人的城镇化,取决于工业、服务业发展的速度。大量人口转移到城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饭的问题”,这就是就业。没有就业,城镇化等同于“空中楼阁”。

  当下,聊城推出“实施二次创业 贡献跨越赶超”战略,就是为“双百大城市”建设解决就业的主要举措。

  在聊城,城镇的范围具体包括,聊城市市区、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工业、服务业吸纳就业,吸引农业人口到城镇转移,城镇人口增长,进而形成人口相对聚集、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小城市”,这就是目前实现城镇化的主要途径。

  农业人口为什么要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产出的经济效益,一般来说,是低于工业、服务业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决定了农业人口向工业、服务业转移的必然,因为从事二三产业,会得到更高的报酬;另一方面,农业逐步实现现代化,将一部分劳动力解放出来。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必须要转移,向城镇转移,向工业、服务业转移。

  反过来,城镇化发展又从两个方面推动工业化,一是转移的农村人口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二是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将腾出农村多余的宅基地,这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建设用地。

  近来,聊城工业化与城镇化互相促进,形成了一批产业带动城镇化发展的样本,真正实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

  其中,茌平以园区和小城镇作为产业、城镇融合的载体,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平台。目前,仅十几家骨干企业就拥有工人8万多名;依托1600多家大中小企业、1万多个体私营企业户,茌平县10万多农民转型成为产业工人,解决了就业难题,促进了企业发展,带动了城镇化发展。

  临清烟店镇,也是一个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小城镇发展的典型。

  通过30年的发展,烟店轴承产业,促进了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化,并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目前,全镇共有产业工人2万余名,外籍务工人员3万余人。产业的膨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聚集,为城镇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镇建成区面积已达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4.1万人,城镇化率达53.9%。建成区形成了商贸物流、市场交易、生活居住、工业生产和行政办公等五大功能区。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让烟店初步有了“小城市”的模样。

  阳谷铜都新城,按照产业、城镇一体的规划,即将开工建设博物馆、新型社区、学校、医院、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利用3—5年时间发展成为阳谷发展的次中心。

  截至目前,今年全市通过产业促进城镇化发展,已经有40余万人、13余万户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

  环境吸引:

  建设宜居生态城

  吸引人口迁入

  产业、基础设施是城镇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条件。

  产业可以解决迁入人口“吃饭的问题”,基础设施可以确保城镇“宜居”,让迁入人口居住得舒适、方便,涉及的是城市的“软件”,包括道路交通、美化绿化、教育、医疗、购物等多方面。

  当前,聊城城区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巨大,这将提升城市的魅力,吸引农村人口、周边县市城区人口迁入。

  比如教育,城区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学区房。这其中就包括部分县城、乡镇的人口。随着教育条件的完善,更多小学、中学校园的建设,城区将吸附更多的迁入人口。

  打造城市魅力,除了一般的基础设施,如水、电、暖、路等,还要有鲜明的城市定位和特色。

  为此,在城镇化建设中,聊城始终围绕“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城市定位,突出生态水系建设,让城市更加宜居,让生态更加和谐。

  聊城城区以徒骇河为“纲”,正努力打造“四湖八河百桥三十六景”的水系风光,把聊城建设成为冀鲁豫交界地区最佳生态宜居城市。水系景观的建设,让“江北水城”聊城更加名副其实,同时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提高了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

  围绕水文化,各县(市、区)也在积极打造特色城镇。如,临清市围绕打造“三朝运河”城市景观目标,打通了城区济津河、古运河、会通河、漳卫河等内外循环的城市水系,沿线建设了一批生态公园、湿地公园;冠县对城区内的清泉河进行改造,建设了1000亩水面的生态湿地公园和66万平方米的森林公园;莘县重点突出徒骇河治理和仙鹤湖湿地公园建设;阳谷县、茌平县、高唐县在城区挖了湖,堆了山,形成了宽阔的湖面。

  随着济聊一体化发展,作为省会的后花园,生态宜居的聊城,将吸引更多周边地市人口前来旅游、居住、就业。

(记者 林志彬)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