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新中国杂技从冀鲁豫边区发端(图)

发布:2013-11-20 15:24:50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11.jpg

    11月13日下午,纪念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成立70周年座谈会暨冀鲁豫边区民主民生运动与党的群众路线学术研讨会在莘县举行。与会人士对发生在70年前的冀鲁豫边区民主民生运动作了热烈而又深入的发言,表达了纪念冀鲁豫(平原)分局成立70周年的心声,对其产生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刻论述。

  14日一大早,看到本报报道后,原聊城市杂技团团长、七旬老人王大民联系到记者,讲述了他近年来在杂技书籍编写过程中的一些新发现。因为他的讲述,一段与冀鲁豫边区有关的文化史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

  “新中国是从冀鲁豫平原来的”。这是建国后,陈云副总理对冀鲁豫边区的高度评价。而王大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新中国的杂技也是从冀鲁豫边区走出来的。

  ◎往事

  训练班三大环节

  让民间艺人焕发新生

  1947年8月9日至9月17日,冀鲁豫文联民间艺术联合会在聊城市莘县朝城镇举办“新艺人典型训练班”(下简称训练班),历时37天,其中设有杂技、马戏、魔术训练班。这次的培训,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前,在党的领导下对民间艺人集训最早、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

  在这37天中,众多的杂技马戏班和民间艺人都参加受训,鲁西规模最大的三个马戏团——张正振领导的“东盛马戏团”、孟继前领导的“三盛马戏团”、孟广福领导的“全乐马戏团”都参加了训练班。

  王大民介绍说,“新艺人典型训练班”是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那就是共产党对民间艺人和艺术的改造。

  王大民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参加山东和聊城杂技志撰写时,曾采访当年参加训练班的王振沂(聊城市杂技团首任团长)、孟广福(山东省杂技团首任团长)等人,大家谈起训练班都异常兴奋和激动。

  据了解,当时参加杂技马戏训练班的民间艺人,都得经过县区政府开介绍信,乡政府干部担保,才能进训练班受训。训练班教育主要有这么几个环节:一是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二是阶级教育;三是割尾巴、放包袱、做新人教育。

  在受训期间,杂技艺人第一次学习了《讲话》精神,懂得了艺术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从此踏上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阶级教育和做新人教育,主要是通过忆苦思甜,控诉旧社会“三座大山”对艺人的压迫;割尾巴丢包袱做新人教育,主要是去掉艺人一些恶习。这次集训还明确要求,禁演一些不健康恐怖杂技节目。曾参加训练班的老艺人张玉兰说,受训后,明确了方向,开阔了眼界,一身轻松了,感觉更有奔头了。

  训练班结束,对参加受训的杂技马戏团体发给三角小旗一面做为纪念。小旗高50厘米,斜边70厘米,底边60厘米,旗面为红色布制成,旗上有白布缝制的火炬、齿轮图案,火炬上写有“马戏班改造纪念”,“1947年9月16日”、“冀鲁豫民间艺术联合会”两枚图章。齿轮上写有“翻身斗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黑字。

  王大民说,据孟广福、王振沂当时讲,小旗和证书此后成为马戏班和艺人的一种光荣和身份,大家外出巡演时,把小旗插在头车的辕杆上,解放区政府见了小旗都对马戏班给予热情接待,安排演出场地,帮助解决演出碰到的困难。

  王大民说,这次受训后“东盛马戏团”改名为“前进马戏团”,“三盛马戏团”改名为“胜利马戏团”,这是鲁西杂技团体接受党领导的起点,也成为鲁西杂技走向为人民服务之路的开始。孟广福和王振沂是“训练班”涌现出的骨干,解放后分别担任山东省杂技团和聊城市杂技团的团长,为山东省杂技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影响

  37天的“训练班”

  对新中国杂技影响深远

  王大民说,冀鲁豫文联举办的“训练班”对新中国杂技繁荣发展影响是深远的。

  据参加受训的张玉兰(东盛班创始人张正振的女儿)回忆,聊城的李家、田家杂技班也派代表参加了这次受训。虽然王大民因条件所限并未向两家的后人当面询问此事,不过他在聊城文史资料中查阅到:1947年九专署(聊城专署)根据冀鲁豫宣传部指令精神发布训令:“对旧戏班要采取团结改造方针,各县所有旧戏班一律到县府登记备案,否则不准演出……”

  也就是是说,根据训令要求,旧戏班(包括杂技班)都要参加“训练班”,经学习改造,换了新思想方能演出,由此推断田家班、李家班派代表参加“训练班”是确切的。田官成儿子田海来历任云南省杂技团副团长、团长,任中国杂技家协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云南省杂协主席、秘书长等职,为云南省杂技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王大民说,由田官成创建的聊城少林杂技班经受训后,经政府开介绍信后南下,1949年进入云南,新中国成立后加入昆明曲艺社,1956年云南省杂技团成立归并云南省杂技团。

  聊城另一支受训杂技班,是鲁西著名杂技魔术艺人李禄友(艺名李半仙)的后代,其儿子李心勇,女儿李凤娥等组建了山东“三顺马戏团”、“山东京剧马戏团”,1949年2月随聊城茌平县县长崔方亭(后任贵州省组织部长)南下演出,两团分别于1954、1956年进入贵州,1957年贵州省成立工农兵杂技队,两团人员编入杂技队第一、第三队,1958年工农兵杂技队改为“贵州省杂技团”,李家班为贵州省杂技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冀鲁豫文联举办的“训练班”对祖国杂技繁荣影响的深远,还可以从“训练班”直接和延伸培养出的一代代杂技精英得到见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杂技马戏表演艺术家李凤英(艺名盖山东)、孟广连(艺名草上飞)都是从“训练班”走出的艺人,改革开放后,“训练班”走出的杂技艺人后代(包括传人),誉满杂坛的有邓宝金、高俊生、孟照鹏、沈凝、卢立新、孟燕等,他们在杂技界和杂技团都担任要职,由孟照鹏编导,沈凝、卢立新主演的《蹬板凳》,1984年获第10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杂技艺术节“金小丑”奖;邓宝金、孟燕主演的《蹬板凳》,1986年获英国第11届世界杂技锦标赛、平衡项目对抗赛冠军、1987年获法国第10届明日杂技马戏节大赛金奖、1991年获朝鲜四月之春国际艺术节金奖;高俊生编排的《小武术》1993年获意大利杂技比赛银奖、由他主创的《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2002年获第26届蒙特卡洛国际杂技马戏节“金小丑”奖、在此节目基础上,推出的杂技剧《天鹅湖》更是享誉世界。他们编创和主演的杂技节目,在全国性杂技比赛屡屡攀宫折桂,获各种奖项可谓数不胜数。

  王大民说,他所了解的,还仅仅是当年一些从聊城走出去的杂技艺人。而当时冀鲁豫边区还包括河北、河南等多个地方,这些地方也都有不少戏班、马戏团。由此可以想见,由冀鲁豫文联举办的这次“训练班”规模和影响之大。

  ◎榜样

  他成为聊城文艺界唯一

  奔赴朝鲜战场的文艺战士

  说到从“训练班”中走出去的聊城杰出杂技艺人,王大民认为,田海来很有代表性,其人生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

  田海来1936年出生在东昌府区梁水镇田家园一个杂技武术世家,其父田官成精通杂技、气功、国术,并是当地屈指可数的中医、伤创科专家。在父亲的辛勤培养下,田海来10岁便参加了由父亲创办的“东昌少林国术马戏团”,1947年与马戏团参加了由冀鲁豫文联举办的“训练班”,此后南下,辗转多地后最终进入云南。

  1952年,父子俩出于对祖国热爱之情,积极响应号召,率马戏团举办为抗美援朝义演活动,收入全部上交,用来支援抗美援朝。不仅如此,也是在那一年,年仅16岁的田海来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为战士们表演杂技,送去祖国对志愿军的关爱。田海来也由此成为聊城文艺界唯一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奔赴朝鲜战场的文艺战士。

  从朝鲜战场归来后,田海来就参加了昆明人民曲艺社任杂技队队长。1956年以杂技队为基础成立了云南省杂技团,田海来被任命为首任团长,成了聊城籍文艺工作者唯一年仅20岁任省级文艺团长的人。在此后近半个世纪的杂技岁月里,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还将高难度的杂技动作与云南当地独特的民族艺术结合在一起,使节目既有令人赞叹的技巧,又有浓厚的云南民族文化乡土气息,深受人民喜爱。记者 赵宗锋(图片由王大民提供)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